一种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70099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2:46
一种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包括动力电池与增程充电机,所述动力电池的正极与增程充电机的正极相连接,动力电池的负极与增程充电机的负极相连接,增程充电机的正极、负极之间并联有一个母线电容,增程充电机的正极与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接,二极管的阴极与动力电池的正极相连接,应用时,当增程充电机停止工作时,动力电池的电压高于增程充电机的输出电压,此时,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动力电池的电压无法流向增程充电机,不对母线电容进行预充。本设计不仅不会产生瞬间大电流,控制难度较小,而且成本较低,安全性较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高压配电电路,属于新能源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充电机的输出端都有一个较大的母线电容,为此,动力电池与增程充电机之间都存在一个预充电路,该预充电路一般为预充继电器串联一个预充电阻后并联一个主继电器,该种设计在整车上应用时,必须考虑预充继电器和主继电器闭合的时序逻辑问题,以及预充电阻的功率和阻值大小问题,存在时序逻辑不对产生瞬间大电流的风险,此外,该方案中采取了两个继电器,导致该高压配电回路成本较高,会减小车辆成本的竞争优势。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会产生瞬间大电流、控制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不会产生瞬间大电流、控制难度较小、成本较低的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包括动力电池与增程充电机,所述动力电池的正极与增程充电机的正极相连接,动力电池的负极与增程充电机的负极相连接;所述增程充电机的正极、负极之间并联有一个母线电容;所述增程充电机的正极与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接,二极管的阴极与动力电池的正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的两端并联有一个RC吸收电路,该RC吸收电路的一端与增程充电机的正极相连接,RC吸收电路的另一端与动力电池的正极相连接。所述RC吸收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RC吸收电路电阻与RC吸收电路电容,所述RC吸收电路电阻的一端与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接,RC吸收电路电阻的另一端经RC吸收电路电容后与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所述动力电池的正极与整车配电及负载的正极相连接,动力电池的负极与整车配电及负载的负极相连接。所述增程充电机的正极与整车配电及负载的正极相连接,增程充电机的负极与整车配电及负载的负极相连接。一种上述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增程充电机开始工作时,增程充电机的正极的输出电压先上升到电池电压,再通过二极管向动力电池充电,随后,当增程充电机停止工作时,动力电池的电压高于增程充电机的输出电压,此时,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动力电池的电压无法流向增程充电机,不对母线电容进行预充。所述二极管的两端并联有一个RC吸收电路,该RC吸收电路的一端与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接,RC吸收电路的另一端与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当增程充电机停止工作时,二极管由导通状态转到截止状态,该转变产生的反向恢复电压尖峰被RC吸收电路吸收。所述RC吸收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RC吸收电路电阻与RC吸收电路电容,所述RC吸收电路电阻的一端与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接,RC吸收电路电阻的另一端经RC吸收电路电容后与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当增程充电机停止工作时,二极管由导通状态转到截止状态所产生的反向恢复电压尖峰被RC吸收电路电阻、RC吸收电路电容所吸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一种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中,在动力电池、增程充电机之间相互连接的基础上,在增程充电机、动力电池之间的正极电路上串联一个二极管,而不再设置预充电路,应用后,当增程充电机停止工作时,动力电池的电压高于增程充电机的输出电压,此时,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动力电池的电压无法流向增程充电机,不对母线电容进行预充,从而避免现有技术中需要考虑时序逻辑、电阻的功率和阻值大小的缺陷,降低控制难度,同时,还避免了瞬间大电流的产生。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仅不会产生瞬间大电流,而且控制难度较小。2、本专利技术一种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设计不再需要设置包括两个继电器的预充电路,而只需要设置一个二极管即可,相对于两个继电器,二极管的价格大大降低,从而利于降低本设计的整体成本。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成本较低。3、本专利技术一种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中,在增设二极管的基础上,还可继续增设一个RC吸收电路,该RC吸收电路的一端与增程充电机的正极相连接,RC吸收电路的另一端与动力电池的正极相连接,应用时,RC吸收电路能对二极管由导通状态转到截止状态所产生的反向恢复电压尖峰进行吸收,以保护二极管,尤其当RC吸收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RC吸收电路电阻与RC吸收电路电容时,效果更佳。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仅不会产生瞬间大电流,而且能保护二极管,安全性较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RC吸收电路包括RC吸收电路电阻、RC吸收电路电容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动力电池1、增程充电机2、整车配电及负载3、母线电容4、二极管5、RC吸收电路6、RC吸收电路电阻61、RC吸收电路电容6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见图1—图2,一种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包括动力电池1与增程充电机2,所述动力电池1的正极与增程充电机2的正极相连接,动力电池1的负极与增程充电机2的负极相连接;所述增程充电机2的正极、负极之间并联有一个母线电容4;所述增程充电机2的正极与二极管5的阳极相连接,二极管5的阴极与动力电池1的正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5的两端并联有一个RC吸收电路6,该RC吸收电路6的一端与增程充电机2的正极相连接,RC吸收电路6的另一端与动力电池1的正极相连接。所述RC吸收电路6包括相互串联的RC吸收电路电阻61与RC吸收电路电容62,所述RC吸收电路电阻61的一端与二极管5的阳极相连接,RC吸收电路电阻61的另一端经RC吸收电路电容62后与二极管5的阴极相连接。所述动力电池1的正极与整车配电及负载3的正极相连接,动力电池1的负极与整车配电及负载3的负极相连接。所述增程充电机2的正极与整车配电及负载3的正极相连接,增程充电机2的负极与整车配电及负载3的负极相连接。一种上述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增程充电机2开始工作时,增程充电机2的正极的输出电压先上升到电池电压,再通过二极管5向动力电池1充电,随后,当增程充电机2停止工作时,动力电池1的电压高于增程充电机2的输出电压,此时,二极管5处于截止状态,动力电池1的电压无法流向增程充电机2,不对母线电容4进行预充。所述二极管5的两端并联有一个RC吸收电路6,该RC吸收电路6的一端与二极管5的阳极相连接,RC吸收电路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5的阴极相连接;当增程充电机2停止工作时,二极管5由导通状态转到截止状态,该转变产生的反向恢复电压尖峰被RC吸收电路6吸收。所述RC吸收电路6包括相互串联的RC吸收电路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包括动力电池(1)与增程充电机(2),所述动力电池(1)的正极与增程充电机(2)的正极相连接,动力电池(1)的负极与增程充电机(2)的负极相连接,其特征在于:/n所述增程充电机(2)的正极、负极之间并联有一个母线电容(4);/n所述增程充电机(2)的正极与二极管(5)的阳极相连接,二极管(5)的阴极与动力电池(1)的正极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包括动力电池(1)与增程充电机(2),所述动力电池(1)的正极与增程充电机(2)的正极相连接,动力电池(1)的负极与增程充电机(2)的负极相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程充电机(2)的正极、负极之间并联有一个母线电容(4);
所述增程充电机(2)的正极与二极管(5)的阳极相连接,二极管(5)的阴极与动力电池(1)的正极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5)的两端并联有一个RC吸收电路(6),该RC吸收电路(6)的一端与增程充电机(2)的正极相连接,RC吸收电路(6)的另一端与动力电池(1)的正极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RC吸收电路(6)包括相互串联的RC吸收电路电阻(61)与RC吸收电路电容(62),所述RC吸收电路电阻(61)的一端与二极管(5)的阳极相连接,RC吸收电路电阻(61)的另一端经RC吸收电路电容(62)后与二极管(5)的阴极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1)的正极与整车配电及负载(3)的正极相连接,动力电池(1)的负极与整车配电及负载(3)的负极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增程充电机到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程充电机(2)的正极与整车配电及负载(3)的正极相连接,增程充电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凯危波郑凯金力王建平刘振兴徐远王为才汪斌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