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地基防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015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的地基防震结构,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地基体、水平固定在地基体上的下地梁以及水平固定在墙体上的上地梁,所述上地梁和下地梁相对设置,所述下地梁的顶面固定设置有下钢板,所述上地梁的底面固定设置有上钢板,所述上钢板与下钢板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多个设置于所述上钢板和下钢板之间的板簧,所述板簧包括长簧板和短簧板,所述长簧板的两端抵触于所述上钢板的底面,所述长簧板与上钢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短簧板背离长簧板的一侧抵触于所述下钢板的顶面,所述短簧板与下钢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该技术使得地震时墙体能够起到更好的抗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的地基防震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改进的地基防震结构。
技术介绍
在建筑构造中,地基是承受上部墙体结构荷载的部分,是建筑物必不可少的构造。地基的牢固程度好坏,直接关系到了建筑的整体稳固程度。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钢珠隔离架N207211900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房屋抗震结构,包括下钢梁和上钢梁,下钢梁固定在地基上,上钢梁与墙体固定连接,所述上钢梁和下钢梁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多个交替对称设置的一号阻尼器和二号阻尼器,所述一号阻尼器和二号阻尼器的上端和下端对应与上钢梁和下钢梁铰接,该技术使得当墙体振动时,一号阻尼器和二号阻尼器会产生与墙体振动方向相反的惯性力作用在墙体上,使墙体的振动反应衰减并受到控制。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一号阻尼器和二号阻尼器通过铰接的方式与上钢梁和下钢梁连接,由于墙体本身重量较大,当地震发生时,墙体发生不规律的摇晃,铰接点容易受力不均匀而发生断裂,而一号阻尼器和二号阻尼器的铰接处发生断裂后则无法对墙体进行支撑,进而起不到很好的抗震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地基防震结构,使得地震时墙体能够起到更好的抗震效果。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进的地基防震结构,包括地基体、水平固定在地基体上的下地梁以及水平固定在墙体上的上地梁,所述上地梁和下地梁相对设置,所述下地梁的顶面固定设置有下钢板,所述上地梁的底面固定设置有上钢板,所述上钢板与下钢板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多个设置于所述上钢板和下钢板之间的板簧,所述板簧包括长簧板和短簧板,所述长簧板的两端抵触于所述上钢板的底面,所述长簧板与上钢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短簧板背离长簧板的一侧抵触于所述下钢板的顶面,所述短簧板与下钢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墙体发生摇晃时,上钢梁偏位并挤压或拉伸板簧,以使板簧产生弹性形变,板簧产生与墙体振动方向相反的回复力作用在墙体上,以使弹簧复位,而板簧与上钢板以及下钢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使得上钢板与板簧之间、以及下钢板与板簧之间直接连接,增加了板簧与上钢板以及下钢板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使得墙体发生晃动时,板簧与上钢板以及下钢板的连接处不易发生断裂,使得板簧能够保持支撑墙体,提高了抗震效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钢板的顶面开设有固定槽,所述短簧板固定设置有插接配合于所述固定槽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固定槽插接后,所述短簧板背离长簧板的一侧抵触于所述下钢板的顶面。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固定块与固定槽配合对板簧进行限位,进一步使得墙体发生晃动时,板簧不易发生偏位,提高板簧与下钢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块呈T形设置,所述固定槽与固定块相适配。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使得墙体受到竖向的力时,板簧不易与上钢板以及下钢板脱离,进一步使上钢板、下钢板以及板簧之间的连接更牢固且更稳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钢板的两侧均设置有侧板,两块所述侧板与上钢板的顶面之间形成有嵌槽,所述上地梁嵌设于所述嵌槽。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上地梁嵌设在嵌槽内,通过两块侧板对上地梁进行限位,进而增加上地梁与上钢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两块所述侧板之间连接有多根加强钢筋,所述加强钢筋与上地梁连接固定。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加强钢筋的设置进一步使得上地梁与上钢板之间的连接更稳固,且墙体在发生摇晃的过程中受到竖向的力时,上钢板紧紧拉扯墙体,而上钢板又与下钢板通过板簧连接固定,板簧吸收掉部分作用力,进而减弱了作用在墙体上的力。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多组所述减震机构沿墙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使得对墙体的支撑效果更好,墙体的受力更稳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钢板和下钢板之间还设置有钢珠隔离架,所述钢珠隔离架上设置有若干颗钢珠,所述钢珠包覆有弹性橡胶垫。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钢珠的设置使得墙体受到水平方向的力时,墙体在水平方向上能够沿着受力方向发生小幅度位移,并通过板簧形变产生的力进行复位,进而达到更好的抗震效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钢板和下钢板之间形成的缝隙的两侧还设置有橡胶支撑层。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橡胶支撑层进一步对墙体进行支撑,且橡胶支撑层设在上钢板和下钢板之间形成的缝隙的两侧,对缝隙起到封堵的作用,减少泥土杂质进入上钢板和下钢板之间,影响抗震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上钢板与板簧之间、以及下钢板与板簧之间通过螺栓直接连接,增加了板簧与上钢板以及下钢板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使得墙体发生晃动时,板簧与上钢板以及下钢板的连接处不易发生断裂,使得板簧能够保持支撑墙体,提高了抗震效果;2、上地梁嵌设在嵌槽内,通过两块侧板对上地梁进行限位,同时在两块侧板之间增设加强钢筋,进而加强上钢板与上地梁之间的连接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板簧与下钢板之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图中:1、地基体;2、下地梁;3、上地梁;31、下钢板;4、锚固杆;5、上钢板;6、侧板;7、嵌槽;8、加强钢筋;9、减震机构;91、板簧;911、长簧板;912、短簧板;10、固定槽;11、固定块;12、让位槽;13、通孔;14、螺纹孔;15、螺栓;16、安装板;17、钢珠隔离架;18、钢珠;19、橡胶支撑层;20、墙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改进的地基防震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地基体1、水平固定在地基体1上的下地梁2以及水平固定在墙体20上的上地梁3,上地梁3和下地梁2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下地梁2和上地梁3均根据实际的房屋设计以及墙体20走向进行设计。下地梁2的顶面固定设有下钢板31,下钢板31可通过焊接、螺栓连接或者浇筑的方式固定在下地梁2上。本实施例中,为保证下钢板31与下地梁2之间的连接强度,因此,下钢板31与下地梁2之间通过浇筑的方式连接固定。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下钢板31与下地梁2相连接的一侧竖直设有锚固杆4,锚固杆4通过焊接的方式与下钢板31连接固定。锚固杆4的尖端呈弯钩状设置,且锚固杆4的侧壁周向设有倒钩,进而增加下钢板31与下地梁2之间的抗拉拔能力。上地梁3的底面固定设有上钢板5,上钢板5的两侧均设有侧板6,本实施例中,两块侧板6与上钢板5一体成型,且两块侧板6与上钢板5的顶面之间形成有嵌槽7,上地梁3嵌设在嵌槽7内。具体的,两块侧板6之间连接有多根加强钢筋8,多根加强钢筋8沿上钢板5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本实施例中,加强钢筋8横向穿过上地梁3且与上地梁3连接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施工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的地基防震结构,包括地基体(1)、水平固定在地基体(1)上的下地梁(2)以及水平固定在墙体(20)上的上地梁(3),所述上地梁(3)和下地梁(2)相对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地梁(2)的顶面固定设置有下钢板(31),所述上地梁(3)的底面固定设置有上钢板(5),所述上钢板(5)与下钢板(31)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9);/n所述减震机构(9)包括多个设置于所述上钢板(5)和下钢板(31)之间的板簧(91),所述板簧(91)包括长簧板(911)和短簧板(912),所述长簧板(911)的两端抵触于所述上钢板(5)的底面,所述长簧板(911)与上钢板(5)之间通过螺栓(15)固定;所述短簧板(912)背离长簧板(911)的一侧抵触于所述下钢板(31)的顶面,所述短簧板(912)与下钢板(31)之间通过螺栓(15)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地基防震结构,包括地基体(1)、水平固定在地基体(1)上的下地梁(2)以及水平固定在墙体(20)上的上地梁(3),所述上地梁(3)和下地梁(2)相对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地梁(2)的顶面固定设置有下钢板(31),所述上地梁(3)的底面固定设置有上钢板(5),所述上钢板(5)与下钢板(31)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9);
所述减震机构(9)包括多个设置于所述上钢板(5)和下钢板(31)之间的板簧(91),所述板簧(91)包括长簧板(911)和短簧板(912),所述长簧板(911)的两端抵触于所述上钢板(5)的底面,所述长簧板(911)与上钢板(5)之间通过螺栓(15)固定;所述短簧板(912)背离长簧板(911)的一侧抵触于所述下钢板(31)的顶面,所述短簧板(912)与下钢板(31)之间通过螺栓(15)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地基防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钢板(31)的顶面开设有固定槽(10),所述短簧板(912)固定设置有插接配合于所述固定槽(10)的固定块(11),所述固定块(11)与固定槽(10)插接后,所述短簧板(912)背离长簧板(911)的一侧抵触于所述下钢板(31)的顶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诸程黄月春杨冬辉杨文土梁婉萍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怡乔园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