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夯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98437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打夯机。其技术要点包括机身,机身的上端一侧设置有电机,机身上设置有扶手部,机身的底部设置有夯实块,扶手部包括围在机身周侧的扶手框以及固定在扶手框两侧之间的转轴,转轴靠近扶手框的其中一端,转轴与机身的一侧转动连接,扶手框的一端上转动连接有操作杆,操作杆上套设且转动设置有用于手握住的环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减少扶手部对手臂造成的损伤,降低劳动强度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打夯机
本技术涉及市政施工设备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打夯机。
技术介绍
打夯机是一种利用冲击和冲击振动作用分层夯实回填土的压实机械,多用于建筑施工时对地基或者地面进行打平、夯实。在公告号为CN20601565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打夯机,包括机身和位于机身底部用于夯实地面的底块,底块开设有从一侧到与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的槽,槽内安装有横杆,横杆的两端连接有滚轮,底板上连接有升降装置,升降装置穿过底板与槽内的横杆固定连接,机身上焊接有表面粗糙的扶手部。现有技术中类似于上述的打夯机,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双手抓住扶手部进行控制打夯机的运动方向。但是打夯机与地面的反作用力会给扶手部带来较大的震动,余震会从扶手部再作用到工作人员的手臂上,而且工作人员的手也会跟着打夯机进行上升和下降,在长时间操作打夯机后,打夯机会对工作人员的双臂造成一定的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夯机,其具有减少扶手部对手臂造成的损伤,降低劳动强度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打夯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的上端一侧设置有电机,所述机身上设置有扶手部,所述机身的底部设置有夯实块,所述扶手部包括围在机身周侧的扶手框以及固定在扶手框两侧之间的转轴,所述转轴靠近扶手框的其中一端,所述转轴与机身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扶手框的一端上转动连接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上套设且转动设置有用于手握住的环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工作人员的手可以握住环套对操作杆进行控制,进而对打夯机的移动进行控制;当打夯机上下震动时,会带动转轴和扶手部进行上下移动,机身通过转轴与扶手部会发生一定的转动,进而带动操作杆发生一定的转动;由于手握住的是操作杆上的环套,且环套与操作杆转动连接,因此能够减少环套发生的位移和震动,以减少机身传递给环套的震动,实现减少扶手部对手臂造成的损伤,降低劳动强度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杆呈T字型,所述操作杆包括横杆和一端固定在横杆中部的竖杆、以及固定在竖杆另一端的转动套,所述扶手框上设置有用于支撑转动套的环槽,所述转动套套设于环槽的外壁上,所述环套位于横杆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转动套与环槽之间的配合,转动套与环槽转动连接,进而实现操作杆与扶手部的转动连接;且工作人员的手部可以握住套设且转动在横杆上的环套,实现对扶手部的控制,进而对打夯机的移动进行控制。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套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当所述第一半环与第二半环的弧形开口相对时固定在一起后形成转动套,所述第一半环与竖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半环与第二半环通过螺栓螺母组件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通过螺栓螺母组件进行固定形成转动套,能够方便将转动套可拆卸连接在扶手部的环槽上,实现转动套与扶手部的转动连接,且方便操作杆的更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第一杆与第一半环固定,所述第二杆与横杆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震弹簧能够起到减震的效果,能够减少第一杆传递到第二杆上的震动,进而减少横杆产生的震动,实现减少手部受到震动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轴与机身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扶手部限制在水平方向的定位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搬运打本时需要通过扶手部进行搬运,通过定位机构可以将扶手部的位置固定在水平位置,在搬运时可以防止扶手部与机身发生相对转动,方便对打夯机进行搬运。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垂直设置在转轴上且与机身的一侧平行的限位板、开设在限位板上的穿孔、设置在机身上的定位螺纹孔以及穿过穿孔与定位螺纹孔螺纹连接的定位螺栓,当扶手部转动至水平位置,所述穿孔与定位螺纹孔的轴线对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扶手部的转动位置固定在水平方向时,可以先将扶手部转动至水平位置,此时限位板跟着转轴进行转动,使得穿孔与定位螺纹孔对齐,接着将定位穿过穿孔并与定位螺纹孔锁紧,便能限制扶手部与机身之间的相对转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身上位于定位螺纹孔远离转轴的一侧上设置有内螺纹孔,当扶手部自由转动时,所述定位螺栓连接于内螺纹孔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打本机在工作时需要将定位螺栓从定位螺纹孔内拧出,使得扶手部能够与机身发生自由转动,此时可以将定位螺栓旋在内螺纹孔上,实现对定位螺栓未使用时的存放,防止定位螺栓丢失,且方便取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环套上的外壁上套设有海绵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海绵套具有一定的柔性,在握住环套时手感更好,且能减少环套传递到手部的震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转轴、操作杆和环套之间的配合,工作人员可以握住环套对操作杆进行控制,进而对扶手部以及打夯机的移动进行控制,打夯机上下震动时,环套的位置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起到减少扶手部对手臂造成的损伤,降低劳动强度的效果;(2)通过设置海绵套,在握住环套时能够具有柔感,提高握住环套时的舒适性,并减小手部受到的震动的效果;(3)通过设置减震弹簧,能够减少扶手部传递给操作杆的震动,起到进一步减小手部受到的震动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打夯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局部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中局部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1、机身;2、电机;3、扶手部;31、扶手框;32、转轴;4、夯实块;5、操作杆;51、横杆;52、竖杆;521、第一杆;522、第二杆;53、转动套;531、第一半环;532、第二半环;6、环套;7、环槽;8、海绵套;9、减震弹簧;10、定位机构;101、限位板;102、定位螺栓;11、内螺纹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一种打夯机,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机身1,机身1的上端一侧安装有用于驱动打夯机工作的电机2,在机身1靠近上端的位置设置有扶手部3,机身1的底部固定有夯实块4;其中,扶手部3包括围在机身1周侧的扶手框31以及固定在扶手框31两侧之间的转轴32,转轴32靠近扶手框31的其中一端,转轴32与机身1的一侧转动连接;且在扶手框31的一端上转动连接有用于操纵扶手部3的操作杆5,操作杆5上套设且转动连接有用于手握住的环套6。在夯机工作时,工作人员可以握住环套6进行控制操作杆5,进而控制扶手部3和机身1的运动方向;当打夯机上下震动时,机身1通过转轴32与扶手部3发生一定的转动,且操作杆5也会与扶手部3发生转动;而操作杆5转动时与环套6发生相对转动,能够减少环套6发生的位移和震动,使得握住的环套6可以保持一定的平衡,以减少机身1传递给环套6的震动,实现减少扶手部3对手臂造成的损伤,降低劳动强度的效果。具体的,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打夯机,包括机身(1),所述机身(1)的上端一侧设置有电机(2),所述机身(1)上设置有扶手部(3),所述机身(1)的底部设置有夯实块(4),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部(3)包括围在机身(1)周侧的扶手框(31)以及固定在扶手框(31)两侧之间的转轴(32),所述转轴(32)靠近扶手框(31)的其中一端,所述转轴(32)与机身(1)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扶手框(31)的一端上转动连接有操作杆(5),所述操作杆(5)上套设且转动设置有用于手握住的环套(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打夯机,包括机身(1),所述机身(1)的上端一侧设置有电机(2),所述机身(1)上设置有扶手部(3),所述机身(1)的底部设置有夯实块(4),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部(3)包括围在机身(1)周侧的扶手框(31)以及固定在扶手框(31)两侧之间的转轴(32),所述转轴(32)靠近扶手框(31)的其中一端,所述转轴(32)与机身(1)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扶手框(31)的一端上转动连接有操作杆(5),所述操作杆(5)上套设且转动设置有用于手握住的环套(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打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杆(5)呈T字型,所述操作杆(5)包括横杆(51)和一端固定在横杆(51)中部的竖杆(52)、以及固定在竖杆(52)另一端的转动套(53),所述扶手框(31)上设置有用于支撑转动套(53)的环槽(7),所述转动套(53)套设于环槽(7)的外壁上,所述环套(6)位于横杆(5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打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套(53)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半环(531)和第二半环(532),当所述第一半环(531)与第二半环(532)的弧形开口相对时固定在一起后形成转动套(53),所述第一半环(531)与竖杆(5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半环(531)与第二半环(5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灿祥胡瑞英唐慧娟杨冬辉江全权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怡乔园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