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山东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结构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51507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涉及一种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结构及方法,包括隔振槽,所述隔振槽中设有护壁泥浆,所述隔振槽的两侧壁分别设有两组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底端通过隔振槽的底端支撑,相对设置的两防护板顶端通过阻尼器连接;两防护板之间、防护板与隔振槽侧壁之间分别填充有所述护壁泥浆;每组防护板中防护板数量为多个,每个防护板的顶端设有卡槽,所述阻尼器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相对设置的两防护板卡槽中;所述阻尼器为橡胶垫、气囊或弹簧中的一种;所述隔振槽的宽度为45‑55cm,所述隔振槽的深度为2‑3m。本发明专利技术在避免空沟坍塌的同时,能够避免振动从强夯区传递给保护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结构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强夯地基隔振
,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结构及方法。
技术介绍
强夯是地基加固工程中常用的技术,具体方法为吊起重锤,使重锤自由落体,依靠重锤的动力冲击作用加固地基。强夯产生的振动波在地基中以体波和面波的形式从夯点向外传播,面波携带的夯击能局限在地表层附近内传播,面波可使表层土体松动形成松弛区域,因而强夯在振动过程中产生的面波对建筑物振动较大。这种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强夯技术在振动敏感环境条件下的工程应用。专利技术人认为现有技术存在下列缺点:1)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隔振方法是开挖一定深度的隔振沟,为了维持隔振沟的稳定,一般在隔振沟内填充碎石。但这种隔振方案中隔振沟深度小,且碎石隔振效率低,因此不仅隔振效果差,施工效率也不高。2)部分工程施工过程中,在隔振沟中添加柔性隔振结构(如气囊、水囊或直接充填液体),采用气囊和水囊的结构会增加施工的复杂程度,且气囊水囊又能够破损;直接充填液体有可能使得隔振槽侧壁受浸泡坍塌、强夯完成后还需处理多余的液体,同样增加了施工的复杂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结构及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结构,以代替传统直接开挖隔振沟并填充砂石的隔振结构,在避免空沟坍塌的同时,能够避免振动从强夯区传递给保护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方法,基于上述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结构以实现地基强夯过程中施工方法,简化地基强夯过程中隔振操作的工序,提高隔振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结构,包括隔振槽,所述隔振槽中设有护壁泥浆,所述隔振槽的两侧壁分别设有两组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底端通过隔振槽的底端支撑,相对设置的两防护板顶端通过阻尼器连接;两防护板之间、防护板与隔振槽侧壁之间分别填充有所述护壁泥浆。护壁泥浆在开挖完成后存在于隔振槽中,采用护壁泥浆作为隔振材料能够实现二次利用,节省了清理护壁泥浆并填充其他隔振材质的工序,相对于碎石来说,能够在放置隔振槽侧壁坍塌的同时,提高隔振效果。同时,防护板与阻尼器、护壁泥浆的配合使用进一步避免了隔振槽在强夯过程中发生坍塌的风险。进一步,每组防护板中防护板数量为多个,每个防护板的顶端设有卡槽,所述阻尼器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相对设置的两防护板卡槽中。采用阻尼器实现相对设置的两个防护板之间的支撑,阻尼器能够吸收振动,在实现防护板支撑的同时能够避免强夯振动波在相对两防护板之间传递。进一步,所述阻尼器为橡胶垫、气囊或弹簧中的一种。进一步,所述隔振槽的宽度为45-55cm,所述隔振槽的深度为2-3m。一种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清除、平整施工场地,确定并标注隔振槽位置,采用成槽设备开挖隔振槽,当隔振槽超过一定深度后,采用护壁泥浆进行护壁,维持隔振槽侧壁稳定;步骤2,沿隔振槽两侧壁向下对称插入防护板,对称插入防护板后,立即在相对设置的两防护板顶部卡槽之间嵌入阻尼器,以维持防护板稳定;步骤3,重复步骤2,在已安装防护板的一侧继续插入新的防护板,完成全部隔振装置的安装,施工中应注意相邻防护板之间紧密衔接,阻尼器支撑稳定;步骤4,进行地基强夯作业;步骤5,强夯作业完成后,逐次取出防护板间的阻尼器,拔出防护板;步骤6,对隔振槽进行回填土操作,然后进行注浆加固处理。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隔振槽位置根据施工场地条件和振动控制需求确定。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防护板应插入隔振槽底端一定深度,深度由隔振槽槽深和隔振槽底的土质条件确定。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在采用护壁泥浆进行护壁之前需要进行护壁泥浆的配置,所述护壁泥浆的主要成分为水和膨润土。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利用了面波的传播机理,面波无法通过液体和气体进行传播,采用护壁泥浆作为隔振结构进行强夯隔振会形成良好的隔振效果,不需要在成槽后清空护壁泥浆并在防护板之间填充其它隔振材料,工程经济;能够实现护壁泥浆的二次利用,节省了直接向隔振槽中添加液体或气囊的工序。护壁泥浆属于黏滞性流体材料,与一般的隔振材料相比,隔振效果优良;本隔振装置简单、隔振沟窄、工程量小,占用场地小,实施方便,施工效率高;适用于各种土质地基的强夯隔振。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防护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整体结构轴测图;图5为图4中部分结构放大图。图中:1、阻尼器;2、防护板;3、卡槽;4、护壁泥浆。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优选的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实施例1,如图1-5所示,一种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结构,包括隔振槽,所述隔振槽中设有护壁泥浆4,所述隔振槽的两侧壁分别设有两组防护板2,所述防护板2的底端通过隔振槽的底端支撑,相对设置的两防护板2顶端通过阻尼器1连接;两防护板2之间、防护板2与隔振槽侧壁之间分别填充有所述护壁泥浆4。具体的,隔振槽的长度根据强夯工作区与保护区范围确定,一般两侧应超过保护区长度;隔振槽的深度应根据强夯夯击能的大小确定。优选的,每组防护板2中防护板2数量为多个,每个防护板2的顶端设有卡槽3,所述阻尼器1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相对设置的两防护板2卡槽3中。具体的,所述的防护板2长度根据隔振槽的深度确定;防护板2的厚度根据板的材质、隔振槽的深度、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等确定;单块防护板2的宽度根据施工条件确定。在确保装置稳定性的前提下,采用尽可能薄的刚性防护板2。所述的刚性防护板2材料应为刚度比较大的钢、木、竹胶以及聚合物等材质的板材,应具有重复利用率高、不易变形等特点。具体的,所述卡槽3为凹槽结构,阻尼器1的两端形状分别与凹槽拟合,将阻尼器1的两端分别嵌入凹槽后,相对设置的两个防护板2通过阻尼器1支撑,防护板2紧贴对应的隔振槽侧壁。优选的,所述阻尼器1为橡胶垫、气囊或弹簧中的一种。具体的,橡胶垫、气囊或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隔振槽,所述隔振槽中设有护壁泥浆,所述隔振槽的两侧壁分别设有两组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底端通过隔振槽的底端支撑,相对设置的两防护板顶端通过阻尼器连接;/n两防护板之间、防护板与隔振槽侧壁之间分别填充有所述护壁泥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隔振槽,所述隔振槽中设有护壁泥浆,所述隔振槽的两侧壁分别设有两组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底端通过隔振槽的底端支撑,相对设置的两防护板顶端通过阻尼器连接;
两防护板之间、防护板与隔振槽侧壁之间分别填充有所述护壁泥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防护板中防护板数量为多个,每个防护板的顶端设有卡槽,所述阻尼器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相对设置的两防护板卡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为橡胶垫、气囊或弹簧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槽的宽度为45-55cm,所述隔振槽的深度为2-3m。


5.一种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方法,利用了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利用护壁泥浆的地基强夯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清除、平整施工场地,确定并标注隔振槽位置,采用成槽设备开挖隔振槽,当隔振槽超过一定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占勇齐辉蒋红光周磊生仇正梅刘兆新王洪云邢兰景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