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38685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强夯置换墩,所述强夯置换墩设置若干排,设置于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解决了采用常规的减震沟隔振方法,减震沟如果太浅,隔振效果不好;如果太深,则往往会坍塌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强夯区域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通常对于软弱地基区域采用强夯法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然而强夯法使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就是强夯引起的振动,如果强夯可能对工程周围的建筑物或者设备产生振动影响,严重时甚至造成破坏,则必须采取防振、隔振措施,因此如何经济高效地解决隔振问题是强夯法使用和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常规方法是开挖减震沟,减震沟如果太浅,隔振效果不好;如果太深,则往往会坍塌;如果进行基坑支护,则造价昂贵,且强夯施工时极易震坏或挤坏;还有些项目因场地条件所限不允许开挖,因此会导致边界处有30-50m范围甚至100-200m范围内不能采用强夯法施工,这个区域不能有效压实,影响了后期的使用;甚至在有些场合否决了强夯法,而被迫采用了其他更昂贵或不环保的地基处理方法;若换为其他地基处理方法,因面积较小,一方面平均造价昂贵,另一方面又会由于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导致后期场地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用以解决采用常规的减震沟隔振方法,减震沟如果太浅,隔振效果不好;如果太深,则往往会坍塌的问题。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包括:强夯置换墩,所述强夯置换墩设置若干排,设置于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优选的,所述强夯置换墩密实交叉排列,所述强夯置换墩的墩体材料为碎石或者矿渣的坚硬粗颗粒材料,所述强夯置换墩的深度为到达软土层的底部。优选的,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还包括:第一消能孔,所述第一消能孔为强夯形成的圆形深坑,所述第一消能孔呈阵列状规律排列,所述第一消能孔设置于所述强夯置换墩与所述强夯区之间。优选的,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还包括:第二消能孔,所述第二消能孔为强夯形成的圆形深坑,所述第二消能孔呈阵列状规律排列,所述第二消能孔设置于所述强夯置换墩与所述被保护建筑物之间;填充物,所述填充物设置于所述第二消能孔中;所述填充物的材料为橡胶颗粒、海绵或者有机泡沫的弹性体。一种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的施工区域地表进行处理;步骤2:在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设置强夯置换墩,将强夯置换墩阵列布置,夯击打穿至软土层的底部;步骤3:在强夯区进行试夯测试,判定是否达到隔振要求;步骤4:若不满足要求,重新调整强夯置换墩间距,或者在强夯置换墩与强夯区之间夯击阵列状规律排列的第一消能孔;步骤5:再次在强夯区进行试夯测试,判定是否达到隔振要求;步骤6:若不满足要求,再次调整强夯置换墩间距,或者在强夯置换墩与被保护建筑物之间夯击阵列状规律排列的第二消能孔,并在第二消能孔内装填填充物;步骤7:重复步骤4~6,直到判定达到隔振要求。优选的,所述步骤2包括:步骤21:在地表处理后的区域标注强夯置换墩的位置;步骤22:从被保护建筑物近侧开始,起重机提升夯锤至预定高度,使夯锤对准标注的位置;步骤23: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如果夯锤倾斜,及时整平夯坑;步骤24:将夯锤吊起,在夯坑内放置强夯置换墩;步骤25:重复将夯锤对准强夯置换墩,脱钩自由下落并吊起,直到完成一个强夯置换墩的夯击;步骤26:重复步骤22至步骤25,从被保护建筑物近侧向远侧施工,隔行跳打,强夯置换墩交叉布置。优选的,所述步骤3与步骤5的所述试夯测试为使用振动监测设备检测被保护建筑物周边土体的加速度,判定测定加速度是否满足隔振要求。优选的,所述夯锤为柱锤,直径为1.2-1.8m。优选的,所述振动监测设备包括: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设置于被保护建筑物周边土体内;所述振动传感器为光纤加速度传感器;信号放大器,所述振动传感器与所述信号放大器电连接;计算机,所述信号放大器与所述计算机电连接。优选的,所述信号放大器的放大电路包括:三极管,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接收所述振动传感器的传输信号,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输出信号;第一放大器,所述第一放大器为反相放大器,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放大器,所述第二放大器为同相放大器,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信号接收器;所述三极管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负输入端之间还串联第一电阻,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振动传感器的传输信号端之间串联第二电阻,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负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两端并联设置有串联连接的第三电阻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串联的第四电阻与第三电容接地,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负输入端与与输出端之间还设有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两端并联设置有串联连接的第五电阻和第五电容;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正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连接二极管与第六电阻,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与信号接收器之间设有第七电阻。优选的,所述步骤23中夯锤脱钩通过自动脱挂钩装置,所述自动脱挂钩装置包括: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连接卷扬机的钢丝绳牵引系统;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的上端与所述连接装置的下端固定连接;夹爪,所述夹爪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通过第一铰轴铰接,所述夹爪为A型,由两个下端带爪钩的拉杆上端连接组成,两个所述拉杆中间由撑杆连接,所述爪钩为钩向内侧;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的下方,所述第二横梁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依次竖直穿过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中间的孔,所述连接轴的下端设置螺纹,与锁紧螺母连接;挡板,所述挡板靠近所述连接轴的上端,所述挡板套接于所述连接轴的周侧,与所述连接轴固定连接;杠杆,所述杠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轴的上端连接;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通过第二铰轴与所述第二横梁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三铰轴与对应一侧的所述夹爪的所述撑杆的中间铰接。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强夯置换墩,所述强夯置换墩设置若干排,设置于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解决了采用常规的减震沟隔振方法,减震沟如果太浅,隔振效果不好;如果太深,则往往会坍塌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强夯置换墩(1),所述强夯置换墩(1)设置若干排,设置于被保护建筑物(9)与强夯区(10)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强夯置换墩(1),所述强夯置换墩(1)设置若干排,设置于被保护建筑物(9)与强夯区(10)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夯置换墩(1)密实交叉排列,所述强夯置换墩(1)的墩体材料为碎石或者矿渣的坚硬粗颗粒材料,所述强夯置换墩(1)的深度为到达软土层的底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消能孔(2),所述第一消能孔(2)为强夯形成的圆形深坑,所述第一消能孔(2)呈阵列状规律排列,所述第一消能孔(2)设置于所述强夯置换墩(1)与所述强夯区(10)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消能孔(3),所述第二消能孔(3)为强夯形成的圆形深坑,所述第二消能孔(3)呈阵列状规律排列,所述第二消能孔(3)设置于所述强夯置换墩(1)与所述被保护建筑物(9)之间;
填充物(4),所述填充物(4)设置于所述第二消能孔(3)中;所述填充物(4)的材料为橡胶颗粒、海绵或者有机泡沫的弹性体。


5.一种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的施工区域地表进行处理;
步骤2:在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设置强夯置换墩,将强夯置换墩阵列布置,夯击打穿至软土层的底部;
步骤3:在强夯区进行试夯测试,判定是否达到隔振要求;
步骤4:若不满足要求,重新调整强夯置换墩间距,或者在强夯置换墩与强夯区之间夯击阵列状规律排列的第一消能孔;
步骤5:再次在强夯区进行试夯测试,判定是否达到隔振要求;
步骤6:若不满足要求,再次调整强夯置换墩间距,或者在强夯置换墩与被保护建筑物之间夯击阵列状规律排列的第二消能孔,并在第二消能孔内装填填充物;
步骤7:重复步骤4~6,直到判定达到隔振要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
步骤21:在地表处理后的区域标注强夯置换墩的位置;
步骤22:从被保护建筑物近侧开始,起重机提升夯锤至预定高度,使夯锤对准标注的位置;
步骤23: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如果夯锤倾斜,及时整平夯坑;
步骤24:将夯锤吊起,在夯坑内放置强夯置换墩;
步骤25:重复将夯锤对准强夯置换墩,脱钩自由下落并吊起,直到完成一个强夯置换墩的夯击;
步骤26:重复步骤22至步骤25,从被保护建筑物近侧向远侧施工,隔行跳打,强夯置换墩交叉布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与步骤5的所述试夯测试为使用振动监测设备检测被保护建筑物周边土体的加速度,判定测定加速度是否满足隔振要求。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夯锤为柱锤,直径为1.2-1.8m。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锋水伟厚梁伟何立军董炳寅戎晓宁姜俊显薛翰磊杨志军赵化北吴历男苏亮侯文博
申请(专利权)人:大地巨人北京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