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的拖车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2667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拖车装置及车辆。所述拖车装置包括前端部分和与所述前端部分连接的后端部分,所述前端部分设置在所述后地板和所述后地板横梁上,以使其受到的外力分散在所述后地板横梁上;所述后端部分包括连接座和与所述连接座相连、且向所述车辆的外部伸出的拖车钩,所述连接座设置在所述后防撞梁上,以使所述后端部分受到的外力通过所述后防撞梁和吸能盒传递到所述纵梁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拖车装置保留了车辆原本的后防撞梁和吸能盒,在低速碰撞时,后防撞梁和吸能盒依然能够通过变形来吸收碰撞能,并且整体重量极大减轻,可以实现单人安装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车辆的拖车装置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拖车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的拖车装置一般自带横梁,在安装在车辆上之前,需要首先拆除原车的后防撞梁和吸能盒,然后,将拖车装置自带的横梁通过紧固件连接在车辆的纵梁上。这种结构由于带有横梁,整体重量重且体积较大,单人安装困难,通常需要借助辅具,且安装工时长。并且,该拖车装置的横梁与车辆的纵梁连接是硬连接,无法起到溃缩吸能的作用,遭受碰撞时撞击力直接传递到车身上。此外,由于拆除了原车的后防撞梁和吸能盒,失去低速碰撞的保护作用,降低了车辆低速碰撞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拖车装置失去了低速碰撞的保护作用以及整体重量重导致单人安装困难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增加拖车装置的抗扭性能,以在车辆转弯以及路面颠簸起伏时承受车身宽度方向扭矩的能力;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拖车装置,所述车辆包括沿车辆纵向延伸的两个纵梁、设置在所述两个纵梁的一侧且沿车辆横向延伸的后防撞梁、以及设置在所述两个纵梁之间的后地板和后地板横梁,每个所述纵梁的靠近所述后防撞梁的端部与所述后防撞梁之间均通过吸能盒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拖车装置包括前端部分和与所述前端部分连接的后端部分;所述前端部分设置在所述后地板和所述后地板横梁上,以使其受到的外力分散在所述后地板横梁上;所述后端部分包括连接座和与所述连接座相连、且向所述车辆的外部伸出的拖车钩,所述连接座设置在所述后防撞梁上,以使所述后端部分受到的外力通过所述后防撞梁和吸能盒传递到所述纵梁上。可选地,所述前端部分包括U型梁,所述U型梁设置在所述后地板的背面。可选地,所述U型梁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前端部分还包括两个L型支架,所述两个L型支架均设置在所述后地板的正面;其中一个L型支架的一端与所述U型梁的所述第一端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后地板横梁相连;另一个L型支架的一端与所述U型梁的所述第二端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后地板横梁相连。可选地,所述U型梁的所述第一端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U型梁的所述第二端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每个所述L型支架的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其中,所述拖车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螺栓和至少一个第二螺栓,所述第一螺栓贯穿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和其中一个L型支架的第三安装孔,以将所述U型梁和其中一个L型支架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螺栓贯穿所述第二端部的所述第二安装孔和另一个L型支架的第三安装孔,以将所述U型梁和另一个L型支架连接在一起。可选地,每个所述L型支架的另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第四安装孔,所述拖车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螺栓和至少一个第四螺栓;所述第三螺栓贯穿其中一个L型支架和后地板横梁,以将其中一个L型支架和后地板横梁连接在一起;所述第四螺栓贯穿另一个L型支架和后地板横梁,以将另一个L型支架和后地板横梁连接在一起。可选地,所述后地板横梁内具有横梁加强板,所述L型支架与所述后地板横梁相连时贯穿所述横梁加强板。可选地,所述连接座设置在所述后防撞梁的背面。可选地,所述连接座与所述U型梁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特别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拖车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方案,通过设计拖车装置的结构,并将拖车装置的前端部分设置在车辆的后地板和后地板横梁上,且将后端部分的连接座设置在所述后防撞梁上,从而保留了车辆原本的后防撞梁和吸能盒,在低速碰撞时,后防撞梁和吸能盒依然能够通过变形来吸收碰撞能。此外,由于该拖车装置仅具有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与现有技术中拖车装置自带横梁的方案相比,整体重量极大减轻,可以实现单人安装操作。此外,U型梁与L型支架的一端连接在后地板上,L型支架的另一端与横梁加强板一起连接在后地板横梁上,在拖挂时,拖车钩的受力经过U型梁将拉力均匀分散到后地板横梁上,达到承受车身长度方向拉力的目的。并且,该U型梁设置为U型,使得将后地板横梁上的连接点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分开一定距离,增强拖车装置的抗扭性能,可以在车辆转弯以及路面颠簸起伏时承受车身宽度方向扭矩的能力。L型支架起加强筋和翻边的作用,并且和横梁加强板一起来承受拖拽时因路面颠簸产生的弯矩。在拖车装置的后端,连接座与后防撞梁连接,后端受到的拉力和垂向力通过后防撞梁和吸能盒传递到纵梁上,来满足垂向托载要求。该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以及第四安装孔设置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方式,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强U型梁、L型支架的功能作用。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拖车装置的正面示意性结构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用于车辆的拖车装置的背面示意性结构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用于车辆的拖车装置的示意性分解图;图中:1-纵梁,2-吸能盒,3-后防撞梁,4-后地板,5-后地板横梁,6-前端部分,61-U型梁,611-第一端部,612-第二端部,613-第一安装孔,614-第二安装孔,615-第三安装孔,616-第四安装孔,62-L型支架,7-后端部分,71-连接座,711-连接板,712-固定架,72-拖车钩,8-第一螺栓,9-第二螺栓,10-第三螺栓,11-第四螺栓。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用于车辆的拖车装置的正面示意性结构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用于车辆的拖车装置的背面示意性结构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用于车辆的拖车装置的示意性分解图。以下所提及的“正面”是指,车正常放置在地面上时人眼能观察到的一面。“背面”是与“正面”相对的另一面。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该车辆包括两根纵梁1、分别设置在两根纵梁1端部的两个吸能盒2、通过吸能盒2与纵梁1相连接的且横向设置的后防撞梁3、位于两根纵梁1之间的后地板4以及后地板横梁5。该拖车装置包括前端部分6和与前端部分6连接的后端部分7。该前端部分6设置在车辆的后地板4和后地板横梁5上。该后端部分7包括连接座71和与连接座71连接在一起的拖车钩72,连接座71设置在后防撞梁3上,拖车钩72从与连接座71连接的部位向车辆的外部伸出。其中,该前端部分6受到的外力分散在后地板横梁5上,该后端部分7受到外力通过后防撞梁3和吸能盒2传递到纵梁1上。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方案,通过设计拖车装置的结构,并将拖车装置的前端部分6设置在车辆的后地板4和后地板横梁5上,且将后端部分7的连接座71设置在所述后防撞梁3上,从而保留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的拖车装置,所述车辆包括沿车辆纵向延伸的两个纵梁、设置在所述两个纵梁的一侧且沿车辆横向延伸的后防撞梁、以及设置在所述两个纵梁之间的后地板和后地板横梁,每个所述纵梁的靠近所述后防撞梁的端部与所述后防撞梁之间均通过吸能盒相连,其特征在于,/n所述拖车装置包括前端部分和与所述前端部分连接的后端部分;/n所述前端部分设置在所述后地板和所述后地板横梁上,以使其受到的外力分散在所述后地板横梁上;/n所述后端部分包括连接座和与所述连接座相连、且向所述车辆的外部伸出的拖车钩,所述连接座设置在所述后防撞梁上,以使所述后端部分受到的外力通过所述后防撞梁和吸能盒传递到所述纵梁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拖车装置,所述车辆包括沿车辆纵向延伸的两个纵梁、设置在所述两个纵梁的一侧且沿车辆横向延伸的后防撞梁、以及设置在所述两个纵梁之间的后地板和后地板横梁,每个所述纵梁的靠近所述后防撞梁的端部与所述后防撞梁之间均通过吸能盒相连,其特征在于,
所述拖车装置包括前端部分和与所述前端部分连接的后端部分;
所述前端部分设置在所述后地板和所述后地板横梁上,以使其受到的外力分散在所述后地板横梁上;
所述后端部分包括连接座和与所述连接座相连、且向所述车辆的外部伸出的拖车钩,所述连接座设置在所述后防撞梁上,以使所述后端部分受到的外力通过所述后防撞梁和吸能盒传递到所述纵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部分包括U型梁,所述U型梁设置在所述后地板的背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拖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梁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前端部分还包括两个L型支架,所述两个L型支架均设置在所述后地板的正面;
其中一个L型支架的一端与所述U型梁的所述第一端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后地板横梁相连;
另一个L型支架的一端与所述U型梁的所述第二端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后地板横梁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拖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梁的所述第一端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U型梁的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小向肯特付涛戴强梁健于泽魏书浩刘群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联控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