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框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0986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6: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李框及汽车,包括:框架主体,所述框架主体用于安装在车顶并存纳行李物品;第一夹持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的宽度方向一侧,且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用于与所述车顶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第一导雨槽卡接固定;及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用于与所述车顶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第二导雨槽卡接固定。上述方案的行李框应用装备于汽车上,具体用于安装在汽车车体的顶部,用以辅助装载驾乘人员的随行物品,延展车内存物空间,提升汽车的行李装载能力。同时,该行李框安装方式简单,不会对车体造成开孔创伤,可从根本上解决渗漏隐患,提高汽车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行李框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行李框及汽车。
技术介绍
虽然,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品质以及驾乘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市面上的乘用车尺寸在不断的加长加宽,车内空间也随之增加,但当人们长途旅行而需要装载的行李物品很多,或者需要装载一些特定的大尺寸行李物品,如户外帐篷、自行车、水上运动器材、行李箱等时,车内空间则会明显不够用,无法满足存放需求。针对于此,由于具备增加汽车装载量、延展车内空间等能力,车载用行李框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和使用。通常来讲,现有的行李框大多安装在汽车车顶部位,且多采用螺纹连接结构安装,即需要在车顶部位打孔以便安装螺栓。如此一来,孔位成为了潜在的渗漏部位,存在较大的渗水风险,且会一定程度影响车体结构刚度与强度,从而影响汽车行驶可靠性,对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潜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行李框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渗漏风险,影响汽车行驶可靠性的问题。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行李框,所述行李框包括:框架主体,所述框架主体用于安装在车顶并存纳行李物品;第一夹持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的宽度方向一侧,且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用于与所述车顶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第一导雨槽卡接固定;及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用于与所述车顶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第二导雨槽卡接固定。上述方案的行李框应用装备于汽车上,具体用于安装在汽车车体的顶部,用以辅助装载驾乘人员的随行物品,延展车内存物空间,提升汽车的行李装载能力。同时,该行李框安装方式简单,且不会对车体造成开孔创伤,可从根本上解决渗漏隐患,提高汽车行驶可靠性。具体而言,将行李框安装到车顶上之前,可先将第一夹持机构安装到框架主体的宽度方向一侧,之后将第二夹持机构安装到框架主体的宽度方向另一侧;正式安装行李框时,可直接操作第一夹持机构与车顶上宽度方向一侧预设的第一导雨槽卡接固定,之后操作第二夹持机构与车顶上宽度方向另一侧预设的第二导雨槽卡接固定,即可完成行李框组装固定于车体顶部。该安装方式无需在车顶处钻孔,即免去了传统的打孔螺接方式,可从根本上消除孔位可能存在的漏水问题,保证车内驾乘人员舒适感,避免损坏汽车内部硬件;并且由于没有进行开孔,使得车体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得以最大程度保全,利于提高汽车行驶可靠性,保证驾乘人员人身安全及车辆财产安全。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和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均包括夹座、夹板、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夹座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框架主体连接,且所述夹座设有夹臂,所述夹板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夹座连接,且所述夹板与所述夹臂间隔配合形成夹槽,所述夹槽用于与所述第一导雨槽和所述第二导雨槽夹持配合,所述框架主体可沿所述第一导雨槽和所述第二导雨槽的长度方向往复滑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板包括沿远离所述夹臂的方向倾斜设置的斜板,及与所述斜板连接并朝向所述夹臂水平延伸的封板,所述封板与所述夹臂的端面抵接以使所述夹槽形成封闭槽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和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还均包括防护垫层,所述防护垫层设置于所述夹槽的槽壁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主体包括底部载板,所述底部载板凹设有沿所述框架主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紧固件滑动插装于所述第一滑槽内,使得所述第一夹持机构与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主体还包括下环形杆、连接板和上环形杆,所述上环形杆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下环形杆可拆卸连接,且所述上环形杆与所述下环形杆在高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连接板设有伸缩结构,使得所述上环形杆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下环形杆;所述下环形杆的内壁凹设有第二滑槽,所述底部载板滑动插装于所述第二滑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主体还包括第一装配体和第二装配体,所述上环形杆包括第一半弧形杆和第二半弧形杆,所述下环形杆包括第三半弧形杆和第四半弧形杆,所述第一半弧形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可拆卸插装,所述第二半弧形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可拆卸插装,所述第三半弧形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可拆卸插装,所述第四半弧形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可拆卸插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行李框还包括多个支架和多个灯具,所述灯具与所述支架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组装连接,所述上环形杆的内壁凹设有第三滑槽,多个所述支架间隔且滑动插装于所述第三滑槽内;其中,所述灯具为照明灯、反光灯、闪光灯中的至少一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行李框还包括扰流板,所述扰流板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上并位于靠近车头的位置,且所述扰流板沿远离车头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扰流板的正面设有LOGO标识区。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行李框。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行李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右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框架主体;11、底部载板;111、第一滑槽;12、下环形杆;121、第二滑槽;13、连接板;14、上环形杆;141、第三滑槽;15、第一装配体;16、第二装配体;20、第一夹持机构;21、夹座;211、夹臂;22、夹板;221、斜板;222、封板;23、第一紧固件;24、第二紧固件;30、第二夹持机构;40、夹槽;50、防护垫层;60、支架;70、灯具;80、扰流板;81、过流孔;90、加固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其可以是市面上常见的任何类型的车辆,例如轿车、越野车、SUV、房车、厢式货车等。以轿车为例,出于操控性、行驶速度、降低油耗等因素考虑,轿车的宽度和高度尺寸通常设计较小,但具备一定长度尺寸而获得满足常规需求的车内空间,在此基础上,当驾乘人员乘坐到车内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李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框包括:/n框架主体,所述框架主体用于安装在车顶并存纳行李物品;/n第一夹持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的宽度方向一侧,且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用于与所述车顶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第一导雨槽卡接固定;及/n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用于与所述车顶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第二导雨槽卡接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李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框包括:
框架主体,所述框架主体用于安装在车顶并存纳行李物品;
第一夹持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的宽度方向一侧,且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用于与所述车顶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第一导雨槽卡接固定;及
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用于与所述车顶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第二导雨槽卡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和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均包括夹座、夹板、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夹座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框架主体连接,且所述夹座设有夹臂,所述夹板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夹座连接,且所述夹板与所述夹臂间隔配合形成夹槽,所述夹槽用于与所述第一导雨槽和所述第二导雨槽夹持配合,所述框架主体可沿所述第一导雨槽和所述第二导雨槽的长度方向往复滑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包括沿远离所述夹臂的方向倾斜设置的斜板,及与所述斜板连接并朝向所述夹臂水平延伸的封板,所述封板与所述夹臂的端面抵接以使所述夹槽形成封闭槽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和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还均包括防护垫层,所述防护垫层设置于所述夹槽的槽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包括底部载板,所述底部载板凹设有沿所述框架主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紧固件滑动插装于所述第一滑槽内,使得所述第一夹持机构与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伟彬陈昌彪杨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东箭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