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8802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06
跨骑型车辆(11)具备:从主框架(15)向后上方延伸,对乘员就座的乘员座椅(35)进行支承的左右的座椅框架(19);与主框架连结,根据混合气体的燃烧而生成动力的内燃机(31);以及在形成在清洁器容器(52)内并经由进气管道(53)与清洁器容器外的空间相通的待净化室(63a)与形成在清洁器容器内并与内燃机相通的洁净室(63b)之间,配置对混合气体用的空气进行净化的清洁器元件(59)的空气滤清器。在进气管道的上游端沿着进气管道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66),双重管部位于乘员座椅的下方,至少部分地配置在俯视时的左右的座椅框架之间。由此,提供一种具备在较小的空间有效地实现整流的空气滤清器的跨骑型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跨骑型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机动二轮车的跨骑型车辆,特别涉及如下的跨骑型车辆,该跨骑型车辆具备:头管;从头管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从主框架向后上方延伸,对乘员就座的乘员座椅进行支承的左右的座椅框架;与主框架连结,根据混合气体的燃烧而生成动力的内燃机;以及在形成在清洁器容器内并经由进气管道与清洁器容器外的空间相通的待净化室与形成在清洁器容器内并与内燃机相通的洁净室之间,配置对混合气体用的空气进行净化的清洁器元件的空气滤清器。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机动二轮车中将空气引导至化油器的进气管道。进气管道具备:与化油器连接的管状部;设置在管状部的进气上游侧并具有比管状部大的内径的腔室部;以及与管状部连续地向腔室部的内部空间突出,并形成与管状部的流路连通的延长流路的延长内壁部。通过延长管状部的流路,抑制从管状部导入的气流的紊流,实现气流的整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316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为了延长进气通路而需要多余的空间,结构也变得复杂,因此,期望在较小的空间有效地实现整流的技术。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形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在较小的空间有效地实现整流的空气滤清器的跨骑型车辆。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该跨骑型车辆具备:头管;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左右的座椅框架,左右的所述座椅框架从所述主框架向后方延伸,对乘员就座的乘员座椅进行支承;内燃机,所述内燃机与所述主框架连结,根据混合气体的燃烧而生成动力;以及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在待净化室与洁净室之间配置对所述混合气体用的空气进行净化的清洁器元件,所述待净化室形成在清洁器容器内并经由进气管道与所述清洁器容器外的空间相通,所述洁净室形成在所述清洁器容器内并与所述内燃机相通,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气管道的上游端沿着所述进气管道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该双重管部位于所述乘员座椅的下方,至少部分地配置于俯视时的左右的所述座椅框架之间。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跨骑型车辆具备从所述乘员座椅的侧面连续地扩展的左右的侧罩,所述双重管部配置在被左右的所述侧罩夹着的空间内。根据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跨骑型车辆具备左右的副框架,左右的所述副框架具有在所述座椅框架的下方与所述主框架结合的前端、以及与所述座椅框架连结的后端,并在各个所述座椅框架的下方延伸,所述双重管部至少部分地配置在被左右的所述副框架夹着的区域内。根据第四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双重管部相比平行于与所述主框架连结的后轮的旋转轴线且与所述座椅框架的上表面相切的假想面配置在下方。根据第五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跨骑型车辆具备纵向壁,所述纵向壁从下座椅罩向上方延伸并从后方堵塞被所述副框架夹着的所述空间而与所述进气管道的上游端面对,所述下座椅罩从下方堵塞被所述副框架夹着的空间。根据第六方面,在第一~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进气管道至少以所述进气管道的内径的3倍以上的长度从所述清洁器容器朝向车身后方呈线形延伸。根据第七方面,在第六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设置有从双重管部的上游端连续地向上游侧延伸的檐部,在比将檐部的上游端分隔的假想垂直面靠上游侧的位置,所述进气管道的内壁面相比水平面向后下方扩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该跨骑型车辆具备:头管,所述头管能够转向地支承前轮;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左右的座椅框架,左右的所述座椅框架从所述主框架向后方延伸,对乘员就座的乘员座椅进行支承;后挡泥板,所述后挡泥板配置在所述座椅框架的下方并覆盖后轮;内燃机,所述内燃机与所述主框架,根据混合气体的燃烧而生成动力;以及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在所述乘员座椅的下方配置在所述后挡泥板的前方,在待净化室与洁净室之间,沿着与所述后轮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假想平面配置对所述混合气体用的空气进行净化的清洁器元件,所述待净化室形成在清洁器容器内并经由进气管道与所述清洁器容器外的空间相通,所述洁净室形成在所述清洁器容器内并与所述内燃机相通,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洁净室的侧方,在所述待净化室和所述后挡泥板之间形成所述清洁器容器外的空间,在该空间内配置所述进气管道,在所述进气管道的上游端沿着所述进气管道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根据第九方面,在第八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跨骑型车辆具备从所述乘员座椅的侧面连续地扩展的左右的侧罩,所述双重管部配置在被左右的所述侧罩夹着的空间内。根据第十方面,在第九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进气管道向与所述后轮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左右对称面的单侧空间偏置配置,所述进气管道的上游端指向所述左右对称面而倾斜。根据第十一方面,在第九或第十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跨骑型车辆具备左右的副框架,左右的所述副框架具有在所述座椅框架的下方与所述主框架结合的前端、以及与所述座椅框架连结的后端,并在各个所述座椅框架的下方延伸,所述双重管部至少部分地配置在被车宽度方向单侧的所述座椅框架以及所述副框架夹着的区域内。根据第十二方面,在第八~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进气管道设置有沿着所述清洁器容器的外壁从进气管道的外周向外侧延伸的突片,在所述清洁器容器的所述外壁设置有接收所述进气管道的圆形的开口和接收所述突片的凹部。根据第十三方面,在第一~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进气管道的外壁面与所述双重管部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与所述进气管道的进气轴线正交的内壁的距离的30%以下。根据第十四方面,在第一~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双重管部的上游端与包含所述进气管道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相切,或者所述双重管部与所述假想平面交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该跨骑型车辆具备:车架;乘员座椅,所述乘员座椅支承于所述车架,供乘员就座;左右的侧罩,左右的所述侧罩从所述乘员座椅的侧面连续地扩展;内燃机,所述内燃机与所述车架连结,根据混合气体的燃烧而生成动力;以及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在待净化室与洁净室之间配置对所述混合气体用的空气进行净化的清洁器元件,所述待净化室形成在清洁器容器内并经由进气管道与所述清洁器容器外的空间相通,所述洁净室形成在所述清洁器容器内并与所述内燃机相通,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气管道的上游端沿着所述进气管道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该双重管部位于所述乘员座椅的下方,配置在被左右的所述侧罩夹着的空间内。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第一方面,进气管道的上游端位于乘员座椅的下方,因此,能够尽可能地避免雨水进入进气管道等。因此,不需要使空气滤清器自身构成为迷宫结构这样的复杂形状,能够简化空气滤清器的结构。而且,由于在进气管道的上游端设置有双重管部,因此,即便在进气管道的周边配置各种部件,进气管道内的流速也被均匀化,进气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骑型车辆(11;81),具备:/n头管(14;84);/n主框架(15;85),所述主框架(15;85)从所述头管(14;84)向后方延伸;/n左右的座椅框架(19;88),左右的所述座椅框架(19;88)从所述主框架(15;85)向后方延伸,对乘员就座的乘员座椅(35;104)进行支承;/n内燃机(31;97),所述内燃机(31;97)与所述主框架(15;85)连结,根据混合气体的燃烧而生成动力;以及/n空气滤清器(47;113),所述空气滤清器(47;113)在待净化室(63a;124a)与洁净室(63b;124b)之间配置对所述混合气体用的空气进行净化的清洁器元件(59;122),所述待净化室(63a;124a)形成在清洁器容器(52;117)内并经由进气管道(53;118)与所述清洁器容器(52;117)外的空间相通,所述洁净室(63b;124b)形成在所述清洁器容器(52;117)内并与所述内燃机(31;97)相通,/n所述跨骑型车辆(11;81)的特征在于,/n在所述进气管道(53;118)的上游端沿着所述进气管道(53;118)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66;133),该双重管部(66;133)位于所述乘员座椅(35;104)的下方,至少部分地配置于俯视时的左右的所述座椅框架(19;88)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跨骑型车辆(11;81),具备:
头管(14;84);
主框架(15;85),所述主框架(15;85)从所述头管(14;84)向后方延伸;
左右的座椅框架(19;88),左右的所述座椅框架(19;88)从所述主框架(15;85)向后方延伸,对乘员就座的乘员座椅(35;104)进行支承;
内燃机(31;97),所述内燃机(31;97)与所述主框架(15;85)连结,根据混合气体的燃烧而生成动力;以及
空气滤清器(47;113),所述空气滤清器(47;113)在待净化室(63a;124a)与洁净室(63b;124b)之间配置对所述混合气体用的空气进行净化的清洁器元件(59;122),所述待净化室(63a;124a)形成在清洁器容器(52;117)内并经由进气管道(53;118)与所述清洁器容器(52;117)外的空间相通,所述洁净室(63b;124b)形成在所述清洁器容器(52;117)内并与所述内燃机(31;97)相通,
所述跨骑型车辆(11;81)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进气管道(53;118)的上游端沿着所述进气管道(53;118)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66;133),该双重管部(66;133)位于所述乘员座椅(35;104)的下方,至少部分地配置于俯视时的左右的所述座椅框架(19;88)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从所述乘员座椅(35;104)的侧面连续地扩展的左右的侧罩(38;102),所述双重管部(66;133)配置在被左右的所述侧罩(38;102)夹着的空间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左右的副框架(21;89),左右的所述副框架(21;89)具有在所述座椅框架(19;88)的下方与所述主框架(15;85)结合的前端、以及与所述座椅框架(19;88)连结的后端,并在各个所述座椅框架(19;88)的下方延伸,所述双重管部(66;133)至少部分地配置在被左右的所述副框架(21;89)夹着的区域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重管部(66)相比平行于与所述主框架(15)连结的后轮(WR)的旋转轴线且与所述座椅框架(19)的上表面相切的假想面(Vc)配置在下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纵向壁(57),所述纵向壁(57)从下座椅罩(56)向上方延伸并从后方堵塞被所述副框架(21)夹着的空间(55)而与所述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面对,所述下座椅罩(56)从下方堵塞被所述副框架(21)夹着的所述空间(55)。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管道(53)至少以所述进气管道(53)的内径的3倍以上的长度从所述清洁器容器(52)朝向车身后方呈线形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从双重管部(66)的上游端连续地向上游侧延伸的檐部(67),在比将檐部(67)的上游端分隔的假想垂直面(VP)靠上游侧的位置,所述进气管道(53)的内壁面相比水平面(HZ)向后下方扩展。


8.一种跨骑型车辆(81),具备:
头管(84),所述头管(84)能够转向地支承前轮;
主框架(85),所述主框架(85)从所述头管(84)向后方延伸;
左右的座椅框架(88),左右的所述座椅框架(88)从所述主框架(85)向后方延伸,对乘员就座的乘员座椅(104)进行支承;
后挡泥板(105),所述后挡泥板(105)配置在所述座椅框架(88)的下方并覆盖后轮(WR);
内燃机(97),所述内燃机(97)与所述主框架(85),根据混合气体的燃烧而生成动力;以及
空气滤清器(113),所述空气滤清器(113)在所述乘员座椅(104)的下方配置在所述后挡泥板(105)的前方,在待净化室(124a)与洁净室(124b)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水孝彦新村裕幸中泽纮也鹈泽祐树菅野万丈秋政谦至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