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壳管式热交换器的传热管清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9644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热管清洗装置,应用于一壳管式热交换器的传热管上,该传热管清洗装置包括:一柱状的第一可弯曲段,能产生对应的弯曲变形;一球状的导入输送部,位于该第一可弯曲段的一第一端上,具有稳定导入输送的功能;以及一第一可弯曲清洗部,位于该第一可弯曲段的一第二端上,该第一可弯曲清洗部为活塞状,其外缘具有一第一凸出构造,可在该导入输送部导入该传热管内时,紧密贴附于该传热管的内缘;其中该传热管清洗装置通过一加压方式而可在该传热管内进行移动,并能利用该第一可弯曲清洗部的该第一凸出构造,对该传热管的内缘进行清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不改变该传热管内部完整的螺旋构造情况下,对该传热管进行有效的清洗作业。(*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传热管清洗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在一壳管式热交 换器的传热管内移动以进行清洗的传热管清洗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在工厂操作相关设备时,随着设备温度的升高而常需要采取冷却处 理,或者当设备有保温或加热需求时作加热处理,而这些加热或冷却的作业方式,目前技术常利用壳管式热交换器(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来进行, 通过在管线内部或壳体内部通以高热或低温流体(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并以 热传导、热对流的方式来达到加热或冷却的效果。请参考图l(a),图中所示为一壳管式热交换器10的示意图,如图l(a) 所示,该壳管式热交换器IO包含有一壳体100、 一第一壳体接管1001、 一 第二壳体接管1002、 一传热管101、 一第一传热管接管1011及一第二传热 管接管1012。简而言之,其主要的热交换作业过程是将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 (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分别从该第一壳体接管1001及该第一传热管接管1011 通入该壳体100及该传热管101中,于是所述流体就可在该壳体100及该传 热管IOI内通过热传导或热对流的方式达到热交换的目的,进而达到加热或 冷却的效果。然而,为了要确保该壳管式热交换器10在进行热交换作业时 的效率,该壳管式热交换器10就需要定期的保养,而该传热管101的清洁 与否,将会影响热交换作业的效率,因此,如何有效地清洗该传热管101, 便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请同时参考图l(b),图中所示为该壳管式热交换器10的传热管101的 放大示意图。如图l(b)所示,该传热管101具有一种螺旋构造1014,其主要 功用是让流体在该传热管101输送时,可以顺着该螺旋构造1014以一种螺 旋的方式旋转前进,如此一来,就可以增加该流体在该传热管101移动的速 度和稳定度,进而提高热交换作业的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让该流体顺着 该螺旋构造1014以一稳定的状态进行移动,这样就可以让该传热管101中的流体均匀地与该传热管101接触,以达到传热均匀热交换的效果。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产生以下的问题。请参考图l(c)及图l(d),其中,图l(c)中所示为污损后的该传热管101 的示意图,图1(d)中所示为清水30沉积在该传热管101的示意图。如图l(c) 所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会有许多的污垢20残留在该传热管101中, 而这些污垢20是曾经通入该传热管101中的流体所留下的残留物。另一方 面,通入该传热管101的流体有时可能具有高黏度的特性,在热交换作业完 成后,往往会因为这种高黏度的特性而有一些污垢20附着在该传热管101 上,当使用者要清除这些污垢20时,通常就是直接把清水30通入该传热管 101,来将残留在该传热管101内的污标20除去。但是若仅仅只用该清水30 通入该传热管IOI,常常无法清除这些附着在该传热管101上的污垢20,除 此之外,如图l(d)所示,液态的清水30会因为重力的原因而沉积在该传热 管101的底部,又因为该传热管101具有如上所述的螺旋构造1014,于是影 响了沉积在该传热管101中的清水30的流动,此时就会造成使用者要除去 这些清水30时相当的不方便,于是现在有些工厂中会使用一种改良式传热 管201,如图2所示,该改良式传热管201仅在顶部设有螺旋构造2011,而 在底部则是一般平滑的管状构造,这样就不会发生如上所述的该清水30难 以除去的问题。但是,因为该改良式传热管201只有在顶部设有所述螺旋构 造2011 ,无法有效地提高流体在该改良式传热管201中传输的速度和稳定度, 而无法实现使正在进行热交换作业的流体达到均匀受热的效果,因此,为了 确保工厂中作业热交换的效率,现在大部分的使用者仍然是使用上述有完整 螺旋构造1014的该传热管101。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使用者要清除黏附在该传热管101 上的污垢时,光是用该清水30无法有效地将该污垢20除去,除此之外,该 传热管101的该螺旋构造1014也会造成使用者要清除残留在该传热管101 底部中的该清水30相当程度的不方便,而该改良式传热管201则无法使流 体在进行热交换作业时能够被快速地输送,也无法使正在进行热交换作业的 流体达到均匀受热的效果,因此,如何能够在不改变该传热管101的螺旋状 构造1014的条件要求下,又能对该传热管101作有效的清洗,就成为本实 用新型研发的主要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热 管清洗装置,该传热管清洗装置可在一壳管式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内移动以进 行清洗,同时通过该传热管清洗装置,还可以在不改变常用传热管内部完整 的螺旋构造情况下,而能对该传热管进行有效的清洗作业。本技术为一种传热管清洗装置,应用于一壳管式热交换器的传热管 上,该传热管清洗装置包括 一柱状的第一可弯曲段,能产生对应的弯曲变 形; 一球状的导入输送部,位于该第一可弯曲段的一第一端上,能产生稳定 导入输送的功能;以及一第一可弯曲清洗部,位于该第一可弯曲段的一第二 端上,该第一可弯曲清洗部为活塞状,其外缘具有一第一凸出构造,可在该 导入输送部导入该传热管内时,能紧密贴附于该传热管的内缘;其中该传热 管清洗装置是通过一加压方式而可以在该传热管内进行移动,并利用该第一 可弯曲清洗部的该第一凸出构造,对该传热管的内缘进行清洗。根据本技术的传热管清洗装置,其中该第一可弯曲段、该导入输送 部与该第一可弯曲清洗部一体成形。根据本技术的传热管清洗装置,其中该第一可弯曲段、该导入输送 部与该第一可弯曲清洗部可用硅胶材料制成,从而能产生对应的弯曲变形。根据本技术的传热管清洗装置,其中该传热管的内缘为一螺旋构 造,而该第一可弯曲清洗部可随着该螺旋构造而产生对应的弯曲变形,进而 使得该第一可弯曲清洗部的该第一凸出构造能紧密贴附于该传热管的内缘, 并对该传热管的内缘进行清洗。根据本技术的传热管清洗装置,其中该传热管具有至少一弯曲部 分,而该导入输送部、该第一可弯曲段与该第一可弯曲清洗部可随着该传热 管的该弯曲部分,产生对应的弯曲变形,进而可顺利地在该传热管内移动。 根据本技术的传热管清洗装置,其中该加压方式可以是气体加压。 根据本技术的传热管清洗装置,其中该传热管清洗装置还包括一 第二可弯曲段,位于该第一可弯曲清洗部上,该第二可弯曲段为柱状,能产 生出可弯曲的变形; 一第二可弯曲清洗部,位于该第二可弯曲段上,该第二 可弯曲清洗部为活塞状,其外缘并具有一第二凸出构造,可在该导入输送部导入该传热管内时,能紧密贴附于该传热管的内缘;其中该传热管清洗装置 通过该加压方式而可在该传热管内进行移动,并能利用该第二可弯曲清洗部 的该第二凸出构造,对该传热管的内缘进行清洗。根据本技术的传热管清洗装置,其中该第一可弯曲段、该导入输送 部、该第一可弯曲清洗部、该第二可弯曲段与该第二可弯曲清洗部一体成形。根据本技术的传热管清洗装置,其中该第一可弯曲段、该导入输送 部、该第一可弯曲清洗部、该第二可弯曲段与该第二可弯曲清洗部可为硅胶 材料制成,而能产生对应的弯曲变形。根据本技术的传热管清洗装置,其中该传热管的内缘为一螺旋构 造,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传热管清洗装置,应用于一壳管式热交换器的传热管上,其特征在于,该传热管清洗装置包括:    一柱状的第一可弯曲段,能产生对应的弯曲变形;    一球状的导入输送部,位于该第一可弯曲段的一第一端上;以及    一第一可弯曲清洗部,位于该第一可弯曲段的一第二端上,该第一可弯曲清洗部为活塞状,其外缘具有一第一凸出构造,可在该导入输送部导入该传热管内时紧密贴附于该传热管的内缘;    其中该传热管清洗装置通过一加压方式而可在该传热管内进行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奎光
申请(专利权)人:奎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