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叠层扁管的制冷剂入口/出口侧面配置有第一制冷剂侧面通道,在另一侧面的上部配置有第二制冷剂侧面通道,在其下部配置有第三制冷剂侧面通道。第一分隔部件配置在叠层扁管的第一下箱体中,第二分隔部件配置在第二上箱体中。第一和第二分隔部件分别将叠层第一下箱体和第二上箱体予以分隔,使制冷剂入口/出口侧面一侧的扁管数N4与相对侧面一侧的扁管数N3之间的比率约为2∶1。(*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空调器的叠片型蒸发器。在图9所示的叠片型蒸发器1中,许多如附图说明图10所示的扁管2相互间隔平行配置,在相邻的扁管2之间配置有波纹状散热片(图中未画出),扁管2与波纹状散热片交迭配置并相互焊接到一起,构成叠片型结构。如图11所示,每个扁管2由一对端部深拉的模压板2a和2b构成,它们相对配置并压合成一体。扁管顶端形成有第一上箱体31和第二上箱体32,它们相互平行并构成制冷剂的入口或出口;扁管下端形成有第一下箱体41和第二下箱体42,它们相互平行并构成制冷剂的入口或出口。所述箱体部分是由模压板2a和2b的对置和压合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模压板2a的箱体成型部分31a和模压板2b的箱体成型部分31zb压合后形成第一上箱体31,模压板2a的箱体成型部分32a和模压板2b的箱体成型部分32b压合后形成第二上箱体32,模压板2a的箱体成型部分41a和模压板2b的箱体成型部分41b压合后形成第一下箱体41,模压板2a的箱体成型部分42a和模压板2b的箱体成型部分42b压合后形成第二下箱体42。分隔部件6由第一上箱体31和第二上箱体32的中间延伸到第一下箱体41和第二下箱体42的中间,它由模压板2a分隔槽6a的底面与模压板2b分隔槽6b的底面压合构成。通过分隔部件6,制冷剂的流通通道被分隔成两条第一制冷剂流通通道51和第二制冷剂通道52。第一制冷剂流通通道51形成在模压板2a制冷剂通道形成部分51a和模压板2b制冷剂通道形成部分51b之间,为一个连接第一上箱体31和第一下箱体41的线性通道;第二制冷剂流通通道52形成在模压板2a制冷剂通道形成部分52a和模压板2b制冷剂通道形成部分52b之间,为一个连接第二上箱体32和第二下箱体42的线性通道。这样,由一些扁管2和波纹状散热片交迭在一起构成了叠片型蒸发器1。此外,如图9所示,一个制冷剂侧面通道3配置在叠片扁管2侧面1F的一个制冷剂入口/出口,另一个制冷剂侧面通道4配置在其另一侧面1B。制冷剂入口Rin配置在第一上箱体31附近的制冷剂侧面通道3的入口处,制冷剂通过它流入叠片型蒸发器1。在第二箱体32附近的制冷剂侧面通道3的位置配置有制冷剂出口Rout,制冷剂通过它流出叠片型蒸发器1,制冷剂入口Rin与制冷剂出口Rout的位置彼此相邻。制冷剂侧面通道3与制冷剂入口Rin及一些交迭扁管2中距侧面通道3最近的扁管2的第一下箱体41相通。在相对于交迭扁管2第一下箱体41交迭方向的中部配置有分隔部件18,其结构使制冷剂不能在相邻扁管2的下箱体41与分隔部件18之间进行流通。在相对于交迭扁管2第二上箱体32的中部配置有分隔部件19,其结构使制冷剂不能在相邻扁管2的第二上箱体32与分隔部件19之间进行流通。这样,分隔部件18和19分别使交迭的第一下箱体41和第二上箱体32得到隔离,使制冷剂入口/出口侧面1F侧的扁管数n2与相对侧面1B侧的扁管数n1之间的比率基本为1∶1。交迭扁管2的第一制冷剂通道51及其端部的第一下箱体41和第一上箱体31中,相对于分隔部件18而言位于制冷剂侧面通道3一侧的部分构成第一区段B1,制冷剂流R1在该区段中由第一下箱体41流向第一上箱体31。交迭扁管2的第一制冷剂通道51及其端部的第一下箱体41和第一上箱体31中,相对于分隔部件18而言位于制冷剂侧面通道4一侧的部分构成第二区段B2,制冷剂流R2在该区段中由第一上箱体31流向第一下箱体41。交迭扁管2的第二制冷剂通道52及其端部的第二下箱体42和第二上箱体32中,相对于分隔部件19而言位于制冷剂侧面通道4一侧的部分构成第三区段B3,制冷剂流R3在该区段中由第二上箱体32流向第二下箱体42。交迭扁管2的第二制冷剂通道52及其端部的第二下箱体42和第二上箱体32中,相对于分隔部件19而言位于制冷剂侧面通道3一侧的部分构成第四区段B4,制冷剂流R4在该区段中由第二下箱体42流向第二上箱体32。在如上所述结构的叠片型蒸发器1中,通过制冷剂入口Rin流入的制冷剂流RSA流过制冷剂侧面通道3后流入第一区段B1中第一下箱体41的入口侧箱体10。然后,制冷剂作为制冷剂流R1通过第一区段B1的第一制冷剂通道51流到第一区段B1中第一上箱体31的出口侧箱体11。流到第一区段箱体出口侧箱体11的制冷剂流入第二区段B2中第一上箱体31的入口侧箱体12,并作为制冷剂流R2通过第二区段B2的第一制冷剂通道51流到第二区段B2中第一下箱体41的出口侧箱体13。此后,制冷剂流RSB通过制冷剂侧面通道4流入第三区段B3中第二上箱体32的入口侧箱体14。流到第三区段箱体入口侧箱体14的制冷剂作为制冷剂流R3通过第三区段B3中第二制冷剂通道52流入第三区段B3中第二下箱体42的出口侧箱体15。流入出口侧箱体15的制冷剂进入第四区段B4第二下箱体42的入口侧箱体16,并作为制冷剂流R4通过第四区段B4中第二制冷剂通道52流入第四区段B4第二上箱体32的出口侧箱体17。然后,制冷剂由同出口侧箱体17相连的制冷剂出口Rout流出。但是,在上述结构的叠片型蒸发器1中,当为减少蒸发器的尺寸和成本而减少扁管2在图9所示流动方向上的宽度以减少交迭扁管2和散热片所形成的芯体宽度时,因扁管2中制冷剂流通被分成四个区段,扁管2中第一制冷剂通道51和第二制冷剂通道52的流通截面将会减小。当流通截面减小时,扁管2中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将增大,从而使叠片型蒸发器1的制冷剂压力损失增加,导致制冷循环性能降低。在按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叠片型蒸发器中,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和第二制冷剂通道的一些制冷剂扁管交迭在一起,所述叠片型蒸发器的特点在于包括一组制冷剂扁管,在其第一和第二制冷剂通道的一端分别配置有一对第一和第二上箱体,在第一和第二制冷剂通道的另一端分别配置有一对第一和第二下箱体;一个配置在所述制冷剂扁管组一端制冷剂扁管第一上箱体侧的制冷剂入口;一个配置在所述一端制冷剂扁管第二上箱体侧的制冷剂出口;一个在制冷剂扁管组所述一端连接制冷剂入口和第一下箱体的第一侧面制冷剂通道;一个在制冷剂扁管组另一端连接制冷剂扁管第一上箱体和地二上箱体的第二侧面制冷剂通道;一个在制冷剂扁管组所述另一端连接制冷剂扁管第一下箱体和第二下箱体的第三侧面制冷剂通道;一个配置在制冷剂扁管组第一下箱体中的第一分隔部件;以及一个配置在制冷剂扁管组第二上箱体中的第二分隔部件;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分隔部件的配置使制冷剂扁管组分为三个制冷剂流动通道组,使从制冷剂入口引入的制冷剂由所述一端制冷剂扁管的第一下箱体到所述另一端制冷剂扁管的第二上箱体进行循环流动。图2为按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叠片型蒸发器中所用扁管的平面图。图3为按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叠片型蒸发器中所用扁管的分解透视图。图4为按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叠片型蒸发器中所用扁管的平面图。图5为沿图4中V-V线所取的剖面图。图6为按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叠片型蒸发器中所用扁管的平面展开图,表明其弯折前状况。图7为按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叠片型蒸发器中所用扁管单元的透视图。图8为图7扁管单元中所用扁管的分解透视图。图9为表明现有技术叠片型蒸发器中制冷剂流通通道结构的透视图。图10为现有技术构成叠片型蒸发器的扁管的平面图。图11为图10中扁管的分解视图。在扁管2中,第一上箱体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包含至少一对第一和第二制冷剂通道的一些制冷剂扁管叠层构成的叠片型蒸发器,包括: 一组制冷剂扁管,在其第一和第二制冷剂通道的一端分别配置有一对第一和第二上箱体,在其第一和第二制冷剂通道的另一端分别配置有一对第一和第二下箱体; 一个配置在所述制冷剂扁管组一端制冷剂扁管的第一上箱体侧的制冷剂入口; 一个配置在所述一端制冷剂扁管第二上箱体侧的制冷剂出口; 一个在制冷剂扁管组所述一端用于连接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扁管第一下箱体的第一侧面制冷剂通道; 一个在制冷剂扁管组另一端用于连接制冷剂扁管第一上箱体和第二上箱体的第二侧面制冷剂通道; 一个在制冷剂扁管组所述另一端连接制冷剂扁管第一下箱体和第二下箱体的第三侧面制冷剂通道; 一个配置在制冷剂扁管组第一下箱体中的第一分隔部件;以及 一个配置在制冷剂扁管组第二上箱体中的第二分隔部件; 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分隔部件的配置使制冷剂扁管组分为三个制冷剂流动通道组,使从制冷剂入口引入的制冷剂由所述一端制冷剂扁管的第一下箱体到所述一端制冷剂扁管的第二上箱体进行循环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坊寺康修,仲户宏治,齐藤克弘,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