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置型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484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叠置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热管(110,110a),在该传热管由一对板(111)接合而构成,并多个叠置;    制冷剂进出口管(105,106),该制冷剂进口管用于将制冷剂供给上述传热管(110,110a),而该制冷剂出口管用于从上述传热管(110,110a)排出制冷剂;    在上述传热管(110,110a)之间设置的散热片(130);    上述传热管(110,110a)中的至少1个以上具有板(111),该板(111)包括一对箱体(117a);制冷剂流动部(112),该制冷剂流动部(112)通过形成于上述箱体(117a)之间的隔条(113),连接上述各箱体(117a);制冷剂分配部(116),该制冷剂分配部(116)形成于上述制冷剂流动部(112)的进出口侧,具有通过至少1个以上的凸缘116a等分隔的多个分配流路(116b);流路限制机构(120),该流路限制机构(120)形成于上述进出口侧的制冷剂分配部(116)中,限制上述分配流路(116b)中的最外侧的二个流路。(*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叠置型热交换器,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下述叠置型热交换器,其隔断形成于传热管的制冷剂分配部的分配流路的一部分,可将制冷剂均匀地分配流入到各传热管中。
技术介绍
“热交换器”指在其内部具有制冷剂流动的流路,可进行制冷剂与外部气体的热交换的装置,其用于各种空调装置,根据使用条件,使用鳍片管(pin tube)型、螺旋(serpentine)型、拉杯(drawn cup)型、平行流型等的各种形式。下面以上述热交换器中的,将制冷剂用作热交换媒体的蒸发器1为一个实例进行描述。如图1~图6所示,该蒸发器具有传热管10,在该传热管10中,具有由并排地形成于顶端部,或顶底端部,分别由具有槽14a的杯体14构成的一对箱体40a,连接通过在上述一对箱体40a之间垂直地按照规定长度形成的隔条(bead)13,整体上U字型的形成有制冷剂流动部112的一对板11,由此,通过相互接合的箱体40a,在两侧形成箱体40;设置在上述传热管10之间的散热片50;2个端板30,该2个端板30设置于最外侧上,用于加强上述传热管10和散热片50。另外,上述2块板111在下述状态,通过钎焊而接合成一体,在该状态,形成于各板111的周缘的,具有接合面的凸缘与其内侧的隔条(bead)113和凸缘(bead)115分别相互接触。此外,在上述各传热管10的制冷剂流动部12的进出口侧,按照可使制冷剂均匀地分配流入到上述制冷剂流动部12的方式,形成有制冷剂分配部16,该制冷剂分配部16具有用多个凸缘(bead)16a等分隔的多个分配流路16b。还有,由于双箱体型的板和4箱体型的板除了在底端部还形成有杯体的方面以外,其它的方面是相同的,故为了方便,在下面仅仅以在顶端部,形成杯部14的板11为实例而进行描述。再有,在上述传热管10中,具有下述的传热管,其具有按照与内部连通的方式,在箱体40的一侧延伸的,为了供给制冷剂而与入口管2连接的入口侧歧管17;另外具有下述传热管,其具有为了排出制冷剂而与出口管3连接的出口侧歧管17a。上述歧管17,17a通过将具有半圆形的歧管17,17a的2块板相互接合,构成圆形的管状,将这样的歧管17,17a通过环状的钎焊件,分别与入口管2和出口管3连接,另外,通过钎焊,上述歧管17,17a与进出口管2,3相互接合而形成一体。在带有上述制冷剂的进出口侧歧管17,17a的箱体40内部,形成有用于分隔流入制冷剂和排出制冷剂的隔板60。图1表示象上述那样构成的蒸发器1内部的制冷剂的流动。如该图所示,以上述隔板60为基准,将上述一对箱体40分隔为流入制冷剂的入口侧4,与排出制冷剂的出口侧5。上述入口侧4的箱体40在附图中,由A,B表示,出口侧5的箱体40在附图中,由C,D表示。此时,通过上述入口侧歧管17而供给的制冷剂供给到上述箱体40的A侧,然后,沿传热管10的U字型的制冷剂流动部12流动,流入到邻接的另一侧的箱体40的B侧。流入到上述箱体40的B侧的制冷剂向同一箱体40的C侧流动,进而,沿传热管10的U字型的制冷剂流动部12流动,流入到箱体40的D侧之后,通过出口侧歧管17a,最终排出。在这样的蒸发器1中,在使沿制冷剂线路,在冷却系统内部循环的制冷剂流入、排出的过程中,借助与通过上述传热管10之间而吹进的空气的热交换,进行蒸发,由此,通过制冷剂的蒸发潜热的吸热作用,对吹送到车室内侧的空气进行冷却。但是,如果制冷剂流入到上述入口侧歧管17,则其应均匀地分配到图1的箱体40的A侧的两端,在各传热管10中流动,但是,直接流入带有上述歧管17的传热管10a的制冷剂流动部12的制冷剂流量较多,不能够均匀地分配到上述箱体40的A侧的两端,使流过上述传热管10的制冷剂的流动分布不均匀。此外,如图5所示,按照将上述蒸发器1设置于汽车用空调装置中的方法,分为上述箱体40位于顶部的的顶部箱体型,与箱体40位于底部的底部箱体型。在这里,在顶部箱体型的场合,制冷剂在通过上述歧管17而流入时,较大地受到重力的影响,在将上述制冷剂流动部12U形转弯时,较大地受到惯性力的影响,制冷剂沿带歧管的传热管10a的制冷剂流动部12的外部轮廓流动。在底部箱体型的场合,制冷剂在通过上述歧管17而流入时,较大地受到惯性力的影响,在将上述制冷剂流动部U形转弯时,较大地受到重力的影响,制冷剂接近隔条(bead)13而流动。如果像这样,制冷剂发生偏流,由于带有上述歧管17的传热管10a的制冷剂流动部12中的制冷剂流动分布变差,与通过上述传热管10,10a之间的空气的热交换也不均匀,故排出空气的温度分布的差增加,由此,空调系统的性能不稳定。另外,在带有上述歧管17的传热管10a附近的传热管10中,流动大量的制冷剂,越靠近两端处,流动的制冷剂越少,由此,产生过冷区域和过热区域,在过冷区域,在蒸发器1的表面,产生结冰(icing)。作为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在本专利技术的申请人在先申请并注册的韩国专利第352876号(名称为提高热交换性能的叠置型热交换器用板和采用它的热交换器)中公开了一个实施例。下面参照图6对其进行描述。如该图所示,在带有上述歧管17的传热管10a中的,形成于制冷剂流动部12的进出口侧的制冷剂分配部16中,形成有通过多个凸缘(bead)16a而分隔的多个分流流路16b。此外,在与上述歧管17邻接的制冷剂流动部12的入口侧制冷剂分配部16中,将最外侧的2个分配流路隔断。由此,可以某种程度改善作为上述以前的问题的制冷剂流动分布,提高制冷剂效果。即,通过将上述最外侧的2个分配流路隔断,在制冷剂流入上述入口侧歧管17中时,通过上述传热管10a的制冷剂分配部16,直接流入到制冷剂流动部12中的制冷剂流量减少,均匀地分配到图1的箱体A侧的两端,流入各传热管10中。另外,当制冷剂流入上述歧管17中,并流入上述制冷剂流动部12中时,可防止制冷剂的偏流。但是,通过将上述制冷剂流动部12的入口侧制冷剂分配部16的最外侧的二个分配流路隔断,在制冷剂流入上述制冷剂流动部12中时,可防止制冷剂的偏流,但是由于上述制冷剂流动部12的出口侧制冷剂分配部16的结构与没有隔断分配流路的以前的结构相同,故依然存在制冷剂发生偏流,制冷剂流动分布效果尚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以上述隔板60为基准,制冷剂在通过入口侧4传热管的同时实现热交换后,流动到出口侧5。即,如该图所示,从上述入口侧4箱40的B侧,向出口侧5箱40的C侧流动。但是,在制冷剂从上述箱40的B侧,向该箱40的C侧流动时,应均匀地分配流入到位于C侧的各传热管10,10a,但是,存在下述的问题,即,从上述B侧的箱40,向C侧的箱40流动的制冷剂借助作用于制冷剂的重力,越靠近上述C侧的箱40的端部,流入各传热管10,10a内的制冷剂的量就越少,制冷剂向各传热管10,10a的分配不均匀。于是,蒸发器1的出口表面的表面温度差增加,制冷剂流量越少,或通过蒸发器1的空气的风量越低,则该温度差越大。此外,由于在流动大量的制冷剂的传热管10和流动少量的制冷剂的传热管10中,分别产生过冷区域和过热区域,不能够实现与通过上述传热管10之间的空气的均匀的热交换,故排出空气的温度分布的差增加。另外,存在下述可能性,即,在上述过冷区域,在蒸发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善钟黄贵莲金德洙
申请(专利权)人: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