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板和板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229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板(1)和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板组。该换热器板在第一边缘区(11a)和第二边缘区(12a)之间延伸。一中心轴线(x)将换热器板分成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换热器板包括第一端部区域(16)、第二端部区域(17)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中心传热区域(18)。第一孔道(21)和第二孔道(23)在第一端部区域穿过所述板延伸,并且被各自的相邻边缘区域(25)围绕。第一孔道位于第一部分,第二孔道位于第二部分。分配区域(26)在第一端部区域(16)延伸,并包括许多凸起(31)和凹部(32)。基本上每个凸起沿着一从第一孔道向着中心传热区域延伸的相应路径延伸。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每个凸起具有一定长度,该长度比沿着凹部的方向从第一孔道到中心传热区域的距离短很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板组的换热器板,其中换热器板在第一边缘区和第二边缘区之间平行于中心延伸平面、上板平面和下板平面延伸,其中中心延伸平面包括将换热器板分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轴线,其中换热器板包括第一端部区域;第二端部区域;在第一边缘区和第二边缘区之间从第一端部区域向第二端部区域延伸的中心传热区域;在第一端部区域穿过换热器板延伸并由各自的相邻边缘区域围绕的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其中第一孔道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第二孔道位于所述第二部分;分配区域,它在第一端部区域延伸,并包括许多突起和凹部,其中基本上每个突起沿着各自的路径从第一孔道向中心传热区域延伸。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板组,该板组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器板,两个换热器板之间具有板间隙,其中每个换热器板在第一边缘区域和第二边缘区域之间平行于中心延伸平面、上板平面和下板平面延伸,其中中心延伸平面包括将换热器板分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轴线,其中每个换热器板包括第一端部区域;第二端部区域;在第一边缘区和第二边缘区之间从第一端部区域向第二端部区域延伸的中心传热区域;在第一端部区域穿过换热器板延伸并由各自的相邻边缘区域围绕的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其中第一孔道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第二孔道位于所述第二部分;分配区域,它在第一端部区域延伸,并包括许多突起和凹部,其中基本上每个突起沿着从第一孔道向中心传热区域延伸的相应路径延伸。
技术介绍
在这种换热器板中,希望主要的传热通过中心传热区域进行。所述与孔道邻接的分配区域具有将介质均匀分配至中心传热区域,使得传热在整个分配区域均匀进行的作用。已经知道通过分配区域内特殊的沟纹来提供这种分配。这些沟纹引导着介质流,使得介质流被均匀地分配到中心传热区域。这种已知的分配区域的缺点是它们会导致分配区域上过大的压降。这种压降破坏了板式换热器的效率,导致中心传热区域外的过多传热。在这种情形下,一个限制是所述分配区域内的板式换热器长度。在换热器板永久地相互结合(例如通过铜焊)的板式换热器中,当处于高压力下的介质通过板式换热器输送时,在板组中产生大的张应力。在被挤压于框架板和压力板之间的板式换热器中,由于预应力,在板组中产生大的压缩应力。为了抵制分配区域中的这种张应力和压缩应力,在相邻的换热器板之间一定存在一定数量的接触点或接触位置。在铜焊的板式换热器中,换热器板在这些点或位置相互结合。为了抵制各种应力,这些接触点被布置成基本上成直线地位于彼此上方,即,它们在整个板式换热器上形成尽可能直的直线。SE-B-415928公开了一种具有许多的换热器板的板式换热器,每个换热器板平行于一中心延伸平面延伸。每个换热器板包括具有第一孔道的第一端部区域、第二端部区域和从第一端部区域向第二端部区域延伸的中心传热区域。用于同一种流体的入口和出口的孔道设于板的同一侧。中心传热区域具有沟纹,所述沟纹产生许多通道,这些通道被设计成,在设置用于同一种流体的入口和出口的板侧面,该通道较细。WO85/02670公开了具有许多换热器板的板式换热器,每个换热器板平行于一中心延伸平面延伸。每个换热器板包括具有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的第一端部区域、具有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的第二端部区域、以及中心传热区域,该中心传热区域从第一端部区域向第二端部区域延伸。所述用于同一种流体的入口和出口的孔道设置在板的同一侧。第一分配区域在第一端部区域延伸,第二分配区域在第二端部区域延伸。所述分配区域和中心传热区域具有一些延伸的沟纹,这些沟纹延伸的方向使得在分配区域之间的板间隙中的流阻小于在中心传热区域之间的板间隙内的流阻。GB-A-2054817公开了一种具有许多换热器板的板式换热器,每个所述换热器板在左边缘和右边缘之间平行于中心延伸平面、上板平面和下板平面延伸。所述中心延伸平面包括将换热器板分成左部和右部的中心轴线。所述换热器板包括第一端部区域、第二端部区域和在左边缘与右边缘之间从第一端部区域向第二端部区域延伸的中心传热区域。入口孔道和出口孔道在第一端部区域穿过换热器板延伸并被各自的相邻边缘区域围绕。所述入口孔道位于左部,出口孔道位于右部。分配区域在第一端部区域延伸并具有看起来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且从入口孔道向传热区域延伸的基面。在该基面上,连附有一个或几个单独的分配元件。所述分配元件被设计成在入口孔道边缘区域附近位于接近上板平面的上高度面,并且在左边缘附近逐渐下降至接近下板平面的下高度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中的板组并且具有改进的分配区域的换热器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有助于在分配区域中提供低流阻的换热器板。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有助于在分配区域给板式换热器提供高强度的换热器板。这些目的是通过开头描述的换热器板实现的,该板组的特征在于,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基本上每个凸起具有比沿着凸起的方向从第一孔道到中心传热区域的距离短很多的长度。换句话说,根据现有技术,从第一孔道向中心传热区域延伸的凸起已被分成较短的凸起。这种凸起将引导介质从第一孔道流向中心传热区域。因为这些凸起被以这种方式缩短,介质将不会在凸起之间被阻止于通道内,而是可以自由流动,并在整个分配区域以更好的方式分配。此外,借助这些短的凸起,流阻可以保持在较低水平。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基本上每个凸起达到上板平面,基本上每个凹部达到下板平面。以这种方式,在板组中相邻的换热器板的凸起和凹部可以形成点、线或区域形式的相互支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基本上每个凹部大致垂直于相邻的凸起各自的方向。这些凹部对流动具有非常小的影响。然而,这些凹部凸出到相邻的板间隙中,并将在其中流动的介质从该换热器板的第二部分引导到第一部分。基本上每个凹部可以沿着各自的路径延伸,所述路径从第二孔道向着中心传热区域延伸。同样,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基本上每个凹部有利地具有比沿着凹部的方向从第二孔道到中心传热区域的距离短很多的长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每个凸起和每个凹部具有两个端部和两个长边,其中基本上每个位于第二部分的凸起具有一个向凹部的一个长边延伸的端部,基本上每个位于第一部分的凹部具有一个向凸起的一个长边延伸的端部。借助这种位置的凸起和凹部,实现了流过板组的介质的相对自由流动,同时在相邻的换热器板之间形成了有利的支承点。特别是,应当注意,这些支承点或支承线定位成在整个板组上几乎成直线地位于彼此上方。这种基本成直线地穿过整个板组延伸的支承线特别有利于吸收张应力或者压缩应力,张应力是在板通过铜焊等被永久地相互结合时产生于板式换热器中,压缩应力是在板被相互挤压时产生于板式换热器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换热器板相对于中心轴线是对称的,使得大部分凹部具有对应于中心轴线另一侧上的凸起的形状和位置的形状和位置,其中每个凹部被设计成抵靠板组中相邻的翻转过的换热器板上的凸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分配区域具有基面,该基面从第一孔道向中心传热区域延伸,以及在第一孔道的边缘区域附近位于接近上板平面的上高度面,并且在第二边缘区附近逐渐下降到接近下板平面的下高度面。通过这种设计的分配区域,板组中两个换热器板之间的板间隙,随着到形成板组的入口孔道的第一孔道的距离增加,可以得到增加的截面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板组(2)的换热器板,其中换热器板(1)在第一边缘区(11a)和第二边缘区(12a)之间平行于中心延伸平面(13)、上板平面(13)和下板平面(14)延伸,其中中心延伸平面包括将换热器板(1)分成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中心轴线(x),其中所述换热器板包括:第一端部区域(16);第二端部区域(17);中心传热区域(18),它在第一边缘区(11a)和第二边缘区(12a)之间从第一端部区域(16)向第二端部区域(17)延伸; 第一孔道(21)和第二孔道(23),它们在第一端部区域(16)穿过换热器板(1)延伸并且被各自的相邻边缘区域(25)围绕,其中第一孔道(21)位于第一部分(11),第二孔道(23)位于第二部分(12);以及分配区域(26), 它在第一端部区域(16)延伸,并包括许多凸起(31)和凹部(32),其中基本上每个凸起(31)沿着一从第一孔道(21)向着中心传热区域(18)延伸的相应路径延伸,其特征在于,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基本上每个凸起(31)具有比沿着凸起(31)的方向从第一孔道(21)到中心传热区域(18)的距离短很多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PK比耶恩松RO埃克伦德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法拉瓦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SE[瑞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