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091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如下热交换器:对管内流动的热交换介质流有选择地调节或开闭,根据供暖或制冷负荷方便地调节热交换能力,并可使热交换介质在管内均匀分布,提高热交换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包含:多个管,等间隔排列,其两端部固定在上下联箱上;上水箱,包括:第1水箱,与上述上联箱结合,在一侧形成有入口、出口管;第2水箱,内置在上述第1水箱中,在上端形成有分配孔列,在一侧形成有回收孔;第1开闭装置,可滑动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的内部,并用于开闭上述分配孔列;控制装置,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的内部,接受外部动力来使上述第1开闭装置动作;下水箱,与上述下联箱结合并与各管的端部连通,通过回流管与上水箱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这样一种热交换器,对管内流动的热交换介质流进行选择性调节或开闭,并根据制冷供暖负荷进行调节热交换能力,更详细地说,涉及这样的热交换器,在每个管上均构成一个分配孔,各阶段温度偏差变小,因此可进行细微的温度调节,并且使用滑阀的滑动类型构成分配孔的开闭方式,从而简化联箱和水箱的形状,同时改善夹紧作业。
技术介绍
一般,空气调节装置包含制冷系统和供暖系统,上述制冷系统具有以下结构由压缩机的驱动所排出的热交换介质进行经由冷凝器、接收机干燥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再次流向压缩机的循环过程,并通过蒸发器的热交换对汽车室内进行制冷;上述供暖系统具有以下结构使热交换介质(发动机冷却水)流入加热器芯内并进行热交换,以此对室内进行供暖。使上述热交换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冷凝器和蒸发器以及加热器芯等是热交换器,上述热交换器对所供给的热交换介质进行适当温度的热交换,然后使其循环。如图1所示,上述现有的热交换器具有多个管5,彼此之间隔开规定距离,而且其两端部固定在上下联箱1、3上;上下水箱7、9,分别与上述上下联箱1、3结合,形成与各管5的端部连通的通道;以及散热片11,设置在上述各管5之间,用于扩大散热表面积。具有这种结构的现有的热交换器在安装在空气调节装置,特别是安装在汽车用空气调节装置中的状态下,向由上述上水箱7和上联箱1所形成的通道供给的热交换介质,在通过由挡板所分隔的一侧管5的同时,与热交换器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之后在由上述下水箱9和下联箱3所形成的通道进行U型转弯,在通过另一侧管5的同时,再次进行热交换,经过由上述上水箱7和上联箱1所形成的通道而被排出。上述进行热交换的现有的热交换器,由于不管是供暖或制冷负荷,都被供给热交换介质(汽车的冷却水),因而为了根据供暖或制冷负荷任意调整热交换能力,需要另外的控制装置。例如,在用作汽车的加热器芯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为了调节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使用调节送风机转速的方法,或者使用在热交换器的前面设置门来调节通过热交换器的风量的方法。这样,在通过控制风量来控制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力时,需要另外的装置,因而存在不能可靠地进行控制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申请人在先申请而获得授权的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70234号,如图2和图3所示,热交换器由以下部件构成管5,等间隔配置,而且其两端部固定在上下联箱1、3上;分割供给装置13,连接在上述上联箱1上,并且把热交换介质供给特定管5;以及下水箱9,连接在上述下联箱3上,并且与各管5的端部连通。上述分割供给装置13由以下部件构成多个连接通道15,同与上联箱1结合的各管5的上端部连通;主体17形成有圆筒状热交换介质分割部19,所述分割部19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形成上述连接通道15的入口侧;至少一个热交换介质供给管21,被设置成与在上述主体17中形成的热交换介质分割部19可连通;旋转部件23,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热交换介质分割部19中,在旋转轴25上设置有遮断叶片27,遮断叶片27选择性遮断与热交换介质分割部19连通的连接通道15的入口;以及盖部件29,在支撑上述旋转轴25的同时,遮断热交换介质分割部19。为了在上述状态下,使用热交换器与热交换介质进行热交换,首先,通过上述热交换介质供给管21供给热交换介质的同时,根据施加给热交换器的负荷,使可旋转地设置在热交换介质分割部19内的旋转部件23旋转。然后,遮断叶片27通过上述旋转部件23的旋转有选择地开闭连接通道15的入口,从而把热交换介质向一部分或全部管5供给。在两侧形成有上述连接通道15的入口的情况下,设置在旋转部件23的两侧的遮断叶片27同时打开各管5的端部,可以把热交换介质向一部分管5供给,并且根据旋转部件23的旋转,可以调节热交换介质的供给量,因而可任意调节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这样,使热交换介质有选择地流入热交换器的各管5内,并且可任意调整其性能,从而能够容易应对供暖或制冷负荷情况。然而,虽然上述热交换器具有有能够选择地调节热交换介质量的优点,但是由于被旋转部件23的遮断叶片27引导的热交换介质偏重于热交换器的一侧的管列,因而存在如下问题不仅热交换介质的混合性能下降,而且各阶段的温度偏差增大,难以细微地调节温度。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70234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热交换器对管内流动的热交换介质流进行有选择的调节和开闭,并根据供暖或制冷负荷能够简便地调节热交换能力,而且热交换介质在管内均匀分布,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性能。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如下热交换器每一个管上均形成有一个分配孔,而且各阶段温度偏差变小,因而可进行细微的温度调节,并且采用滑阀的滑动类型构成分配孔的开闭方式,简化了联箱和水箱的形状,同时改善了夹紧作业。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包含多个管,等间隔排列,而且其两端部固定在上下联箱上;上水箱,具有第1水箱和第2水箱,第1水箱与上述上联箱结合,并且在一侧形成有入口、出口管;以及第2水箱,内置在上述第1水箱中,在上端形成有分配孔列,在一侧形成有回收孔;第1开闭装置,可滑动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的内部,并且用于开闭上述分配孔列;控制装置,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的内部,接受外部动力来使上述第1开闭装置动作;以及下水箱,与上述下联箱结合并与各管的端部连通,通过回流管与上水箱连通。本专利技术有选择地调节或开闭上述管内流动的热交换介质流,并且根据制冷、供暖负荷,能够方便地调节热交换能力,热交换介质在不受移动阻力的情况下,通过特定管或全部管均等地分配、循环,从而提高混合性能和整体的热交换性能。并且,通过每一个管均形成有一个分配孔,使各阶段温度偏差变小,因而可进行细微的温度调节。而且,借助于使用滑阀的线性往复运动的滑动类型来构成分配孔的开闭方式,简化了联箱和水箱的形状,并改善了夹紧作业。并且,热交换介质分配孔与按一定数量分隔的管连通,该热交换介质分配孔的大小与该管的数量成比例形成,从而流入管一侧的热交换介质量和流速维持一定,改善左右温度差,提高热交换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一般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现有热交换器的正视图。图3是表示现有热交换器中的上部侧的局部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剖面图。图7是图6的A-A线剖面图。图8是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的分配孔位置进行变形的情况下的概略立体图。图9a至图9c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动作状态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上水箱和分配装置的分解状态的底部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的分配装置的俯视图。图14是图12的B-B线剖面图。标号说明100…热交换器;101…管;102…散热片;110…上水箱;111…入口通道;112…出口通道;120…第1水箱;121…入口管;122…出口管;123、127…加压导向部(guide);125…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多个管(101),等间隔排列,并且其两端部固定在上下联箱(140)(190)上;上水箱(110),由以下部分构成:第1水箱(120),与上述上联箱(140)结合,在一侧形成有入口、出口管(121)(122);以及第2水箱(130)(230),内置在上述第1水箱(120)中,在上端形成有分配孔(131)(231)列,在一侧形成有回收孔(134)(234);第1开闭装置(160)(260),可滑动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110)的内部,并且用于开闭上述分配孔(131)(231)列;控制装置(170),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110)的内部,接受外部动力来使上述第1开闭装置(160)(260)动作;以及下水箱(191),与上述下联箱(190)结合并与各管(101)的端部连通,通过回流管(195)与上水箱(110)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成锡
申请(专利权)人: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