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系统壳管式换热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0762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多系统壳管式换热器,在桶状壳体中沿轴向设置传热管,传热管两端在壳体端部伸出,并与氟系统形成氟循环回路,传热管与壳体之间形成水夹套,壳体两端圆周侧壁上分别设置出水口和入水口,其特征是传热管设置为直管束,传热管两端与壳管端板相连接,并通过由壳管端板与壳管端盖构成的独立设置的各空腔将直管束划分为至少四个分区,每一个分区对应一个氟系统,每个氟系统在壳管端盖对应位置上分别设置传热介质入口和传热介质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满足多氟系统一水路的大规格机组,占用空间小,可以大大简化机组结构。(*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集中提供冷(热)水的中央空调设备中的换热器,更具体地说是应用在 多氟系统一水路的大规格机组中的壳管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壳管式换热器是在桶状的壳体内沿轴向设置直管,直管的两端在壳体的端部伸出,并与 氟系统形成氟循环回路,直管与壳体之间形成水夹套,壳体两端的圆周侧壁上分别设置出水 口和进水口,自入水口进入壳体并在出水口中引出的水,在水夹套中与氟介质完成热交换随着中央空调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氟系统一水路的大规格机组得到应用,但具体实施中 存在的问题是随着氟系统的增加,使用壳管式换热器的数量也相应增加,导致壳管式换热 器占用机组空间过多,并且在机组内,壳管式换热器与水路之间的连接结构繁杂,增加了系 统运行的维护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多系统壳管式换热器, 以满足四氟系统一水路、六氟系统一水路的大规格机组,通过减少壳管式换热器的用量,简 化机组结构。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多系统壳管式换热器是在桶状壳体中沿轴向设置传热管,传热管的两端在壳 体的端部伸出,并与氟系统形成氟循环回路,传热管与壳体之间形成水夹套,壳体两端的圆 周侧壁上分别设置出水口和入水口。本技术的结构特点是所述传热管设置为直管束,传热管的两端与壳管端板相连接, 并通过由壳管端板与壳管端盖构成的独立设置的各空腔将所述直管束划分为至少四个分区, 每一个分区对应一个氟系统,每个氟系统在壳管端盖的对应位置上分别设置传热介质入口和 传热介质出口。本技术的结构特点也在于所述直管束划分为4一6个分区。 本技术的结构特点也在于对应于同一个氟系统的传热介质入口和传热介质出口位于壳体的同一端,分别与其连通 的两束不同流向的直管束在壳体另一端的对应分区空腔中形成"U"形导通。 对应于不同氟系统的传热介质入口和传热介质出口分处在壳体的两端。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 本技术将多氟系统一水路中壳管式换热器集成化设置,可以大大简化大规格机 组的结构形式,以30冷吨为例,只要使用一台壳管式换热器,并将换热器置于机组下部, 占用空间小,只要单独引进、出水管至机组外即可。2、 本技术采用集成化设置可以有效降低设备成本、减小设备维护的工作量。3、 本技术采用集成化设置,热交换充分,对于节能降耗有显著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l所示结构左视图。图3为图1所示结构右视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结构左视图。图6为图4所示结构右视图。图7为图4所示结构壳管端盖腔体分布示意图。图8为图4所示结构壳管端板直管束分布示意图。图中标号l传热介质入口、 2壳管端板、3入水口、 4底角、5壳体、6直管束、7出 水口、 8壳管端盖、9传热介质出口、 IO分区换向腔、ll分区出口腔、12分区入口腔。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l、图2和图3,按常规设置,在桶状壳体5中沿轴向设置传热管,传热管的两 端在壳体5的端部伸出,并与氟系统形成氟循环回路,传热管与壳体5之间形成水夹套,壳 体5两端的圆周侧壁上分别设置出水口 7和入水口 3。本实施例中传热管设置为直管束6,传热管的两端与壳管端板2相连接,并通过由壳管 端板2与壳管端盖8构成的独立设置的各空腔将直管束6划分为四至六个分区。图l、图2和图3所示为对应于四氟系统设置四个分区;图4、图5和图6所示为对应 于六氟系统设置六个分区。每一个分区对应一个氟系统,每个氟系统在壳管端盖8的对应位 置上分别设置传热介质入口 1和传热介质出口 9。具体实施中,接入在同一个氟系统中的传热介质入口l和传热介质出口9设置在壳体5 的同一端,其中,传热介质入口 1与壳管端板2中独立设置的分区入口腔12连通,传热介 质出口 9与壳管端板2中独立设置的分区出口腔11连通,接入同一个氟系统中的两束不同 流向的直管束6的一端分别接入该区的分区入口腔12和分区出口腔11,直管束6的另一端 伸向壳体5的另一端,并在壳管端板2中独立设置的该区分区换向腔10中形成"U"形导通。对应于不同氟系统的传热介质入口 1和传热介质出口 9分处在壳体5的两端。 具体实施中,直管束6与壳管端板2之间可以采用胀接或焊接密封,在壳管端板2中加 工出的腔体包括分区换向腔IO、分区出口腔11和分区入口腔12。对于四氟系统,每一端的 壳管端板2中独立设置有两个分区换向腔10、两个分区出口腔11和两分区入口腔12;对于 六氟系统,每一端的壳管端板2中独立设置有三个分区换向腔10、三个分区出口腔ll和三 个分区入口腔12。壳体5通过底角4与系统机组的底座固定,入水口 3和出水口 7通过进、 出水管引向机组。权利要求1、多系统壳管式换热器,在桶状壳体(5)中沿轴向设置传热管,传热管的两端在壳体(5)的端部伸出,并与氟系统形成氟循环回路,传热管与壳体(5)之间形成水夹套,壳体(5)两端的圆周侧壁上分别设置出水口(7)和入水口(3),其特征是所述传热管设置为直管束(6),传热管的两端与壳管端板(2)相连接,并通过由壳管端板(2)与壳管端盖(8)构成的独立设置的各空腔将所述直管束(6)划分为至少四个分区,每一个分区对应一个氟系统,每个氟系统在壳管端盖(8)的对应位置上分别设置传热介质入口(1)和传热介质出口(9)。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系统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直管束划分为4一6个分区。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系统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接入在同一个氟系统的传热 介质入口 (1)和传热介质出口 (9)设置在壳体(5)的同一端,分别与其连通的两束不同 流向的直管束(6)在壳体(5)另一端独立设置的该区分区换向腔(10)中形成"U"形导通。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系统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是对应于不同氟系统的传热介 质入口 (1)和传热介质出口 (9)分处在壳体(5)的两端。专利摘要多系统壳管式换热器,在桶状壳体中沿轴向设置传热管,传热管两端在壳体端部伸出,并与氟系统形成氟循环回路,传热管与壳体之间形成水夹套,壳体两端圆周侧壁上分别设置出水口和入水口,其特征是传热管设置为直管束,传热管两端与壳管端板相连接,并通过由壳管端板与壳管端盖构成的独立设置的各空腔将直管束划分为至少四个分区,每一个分区对应一个氟系统,每个氟系统在壳管端盖对应位置上分别设置传热介质入口和传热介质出口。本技术可以满足多氟系统一水路的大规格机组,占用空间小,可以大大简化机组结构。文档编号F28D7/00GK201032430SQ20072003613公开日2008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5日专利技术者沈增友, 赵绍博, 陈凌云 申请人: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系统壳管式换热器,在桶状壳体(5)中沿轴向设置传热管,传热管的两端在壳体(5)的端部伸出,并与氟系统形成氟循环回路,传热管与壳体(5)之间形成水夹套,壳体(5)两端的圆周侧壁上分别设置出水口(7)和入水口(3),其特征是所述传热管设置为直管束(6),传热管的两端与壳管端板(2)相连接,并通过由壳管端板(2)与壳管端盖(8)构成的独立设置的各空腔将所述直管束(6)划分为至少四个分区,每一个分区对应一个氟系统,每个氟系统在壳管端盖(8)的对应位置上分别设置传热介质入口(1)和传热介质出口(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凌云沈增友赵绍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