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热能动力
,尤其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发动机产生的废气中包含大量的碳氧、氮氧化合物和没有完全燃烧的有害物质,这给大气和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为此,国家环保总局专门发布了针对汽车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这就要求各发动机研发与生产单位必须建立发动机台架性能试验室,以测试发动机的性能。为了研发高技术水平、低污染排放、高工作效率的发动机,国内很多汽车发动机企业在不断兴建大型汽车试验室,发动机试验室就是其中一种类型。一种先进的发动机试验室中所包含的试验设备主要有电力测功机、燃油调节系统、中冷器模拟系统、机油冷却系统、数据采集设备等。为了排除地区、季节和气候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确保试验结果的精确性、同一性、可比性,必须对燃油调节系统、中冷器模拟系统、机油冷却系统、发动机标准进气系统等进行恒定温度控制。因此对发动机试验温控设备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上述这些设备通常是通过冷冻水冷却的方式进行温度控制的。发动机试验间数量在6-8间以上时,急需建立一个集中式制冷站房,为发动机试验温控设备提供5~12℃冷冻水,将发动机的热量实时带走,避免因温度过高导致的测试数据失真或无法进行国标或企标试验的情况发生。冷冻水系统主要由制冷机组的蒸发器换热管、冷冻水循环泵、分水器、集水器、膨胀水箱、补水泵、水处理装置以及相应的阀门、管路等构成的闭式系统。现有技术中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系统,用于对设备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n冷却入水管,所述冷却入水管与所述设备对接,为所述设备提供冷却液;/n冷却出水管,所述冷却出水管与所述设备对接,用于承接与所述设备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液;/n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通过第一阀门与所述冷却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通过第二阀门与所述冷却入水管连接;/n储液装置,所述储液装置包括第二进液管和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通过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冷却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通过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冷却入水管连接;/n其中,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第一出液管流入所述冷却入水管,并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一进液管;或者用于控制所述储液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第二出液管流入所述冷却入水管,并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二进液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系统,用于对设备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入水管,所述冷却入水管与所述设备对接,为所述设备提供冷却液;
冷却出水管,所述冷却出水管与所述设备对接,用于承接与所述设备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液;
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通过第一阀门与所述冷却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通过第二阀门与所述冷却入水管连接;
储液装置,所述储液装置包括第二进液管和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通过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冷却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通过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冷却入水管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第一出液管流入所述冷却入水管,并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一进液管;或者用于控制所述储液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第二出液管流入所述冷却入水管,并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二进液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
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第三进液管和第三出液管,所述第三进液管通过第三阀门与所述第二进液管连接,所述第三出液管与所述第二进液管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储液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二进液管,或者用于控制所述储液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三进液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第四进液管和第四出液管,所述第四进液管与所述第二出液管连接,所述第四出液管与所述第二进液管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制冷机组、缓冲罐及增压泵,所述制冷机组与所述缓冲罐连接,所述缓冲罐与所述增压泵连接;
所述制冷机组与所述第一进液管连接,用于将流入所述第一进液管的液体进行制冷,所述制冷机组分别与所述第四进液管及第四出液管连接,所述第四进液管流入的液体对制冷机组中的冷媒冷却后经所述第四出液管流出;
所述增压泵与所述第一出液管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雅娟,高一鹏,王志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