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8387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入水管;冷却出水管;制冷装置,制冷装置包括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第一进液管通过第一阀门与冷却出水管连接,第一出液管通过第二阀门与冷却入水管连接;储液装置,储液装置包括第二进液管和第二出液管,第二进液管通过第一阀门与冷却出水管连接,第一出液管通过第二阀门与冷却入水管连接;其中,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用于控制制冷装置中的冷却液从第一出液管流入冷却入水管,并从冷却出水管流回第一进液管;或者用于控制储液装置中的冷却液从第二出液管流入冷却入水管,并从冷却出水管流回第二进液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能够实现节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热能动力
,尤其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发动机产生的废气中包含大量的碳氧、氮氧化合物和没有完全燃烧的有害物质,这给大气和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为此,国家环保总局专门发布了针对汽车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这就要求各发动机研发与生产单位必须建立发动机台架性能试验室,以测试发动机的性能。为了研发高技术水平、低污染排放、高工作效率的发动机,国内很多汽车发动机企业在不断兴建大型汽车试验室,发动机试验室就是其中一种类型。一种先进的发动机试验室中所包含的试验设备主要有电力测功机、燃油调节系统、中冷器模拟系统、机油冷却系统、数据采集设备等。为了排除地区、季节和气候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确保试验结果的精确性、同一性、可比性,必须对燃油调节系统、中冷器模拟系统、机油冷却系统、发动机标准进气系统等进行恒定温度控制。因此对发动机试验温控设备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上述这些设备通常是通过冷冻水冷却的方式进行温度控制的。发动机试验间数量在6-8间以上时,急需建立一个集中式制冷站房,为发动机试验温控设备提供5~12℃冷冻水,将发动机的热量实时带走,避免因温度过高导致的测试数据失真或无法进行国标或企标试验的情况发生。冷冻水系统主要由制冷机组的蒸发器换热管、冷冻水循环泵、分水器、集水器、膨胀水箱、补水泵、水处理装置以及相应的阀门、管路等构成的闭式系统。现有技术中冷冻水系统通常采用制冷机组提供冷冻水,在环境温度较低时,采用制冷机组提供冷冻水,较为浪费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在环境温度较低时,采用制冷机组提供冷冻水,较为浪费能源的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系统,用于对设备进行冷却,包括:冷却入水管,所述冷却入水管与所述设备对接,为所述设备提供冷却液;冷却出水管,所述冷却出水管与所述设备对接,用于承接与所述设备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液;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通过第一阀门与所述冷却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通过第二阀门与所述冷却入水管连接;储液装置,所述储液装置包括第二进液管和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通过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冷却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通过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冷却入水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第一出液管流入所述冷却入水管,并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一进液管;或者用于控制所述储液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第二出液管流入所述冷却入水管,并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二进液管。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应用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冷却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在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以使所述制冷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第一出液管流入所述冷却入水管,并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一进液管;在所述环境温度不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以使所述储液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第二出液管流入所述冷却入水管,并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二进液管。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控制所述制冷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第一出液管流入所述冷却入水管,并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一进液管;或者用于控制所述储液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第二出液管流入所述冷却入水管,并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二进液管。当环境温度较高时,控制制冷装置提供冷却液,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控制储液装置提供冷却液,能够实现节能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系统为设备供冷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照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冷却系统,用于对设备进行冷却,包括:冷却入水管1,冷却入水管1与设备对接,为设备提供冷却液;冷却出水管2,冷却出水管2与设备对接,用于承接与设备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液;制冷装置3,制冷装置3包括第一进液管31和第一出液管32,第一进液管31通过第一阀门5与冷却出水管2连接,第一出液管32通过第二阀门6与冷却入水管1连接;储液装置4,储液装置4包括第二进液管41和第二出液管42,第二进液管41通过第一阀门5与冷却出水管2连接,第一出液管32通过第二阀门6与冷却入水管1连接;其中,第一阀门5和第二阀门6用于控制制冷装置3中的冷却液从第一出液管32流入冷却入水管1,并从冷却出水管2流回第一进液管31;或者用于控制储液装置4中的冷却液从第二出液管42流入冷却入水管1,并从冷却出水管2流回第二进液管41。其中,冷却液可以为冷冻水,也可以为其他可用于制冷的液体。制冷装置3可以包括制冷机组35,由制冷机组35制冷提供冷却液。储液装置4可以包括缓冲罐36,缓冲罐36内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冷却塔提供,也可以通过定压补液装置9提供。缓冲罐36的设计主要考虑冷却系统水压平衡和排气,缓冲罐36侧面设有便于观察的液位计,缓冲罐36顶部设有排气阀和安全泄压阀,底部有泄水阀。储液装置4还可以包括水泵,水泵与缓冲罐36连接,用于将缓冲罐36内的液体抽出。缓冲罐36的进液管可以作为第二进液管41,缓冲罐36的出液管与水泵的进液管连接,水泵的出液管可以作为第二出液管42。其中,冷却系统可以同时为多个设备提供冷却液。冷却系统采用集中制冷站房管控,具体的,如图2所示,以冷却系统为10个实验室的待供冷设备23提供冷却液为例进行说明,首先通过对10个试验室所有需要冷却液,例如冷冻水,供冷的设备进行统计,对水质、水量、温度、压力等要求进行汇总分析,根据需水量、实验室所在地区环境情况,对主要设备进行选型设计,如制冷装置3的能力、冷却入水管1管径、冷却出水管2管径、储液装置4性能等。可以针对每个实验室,对待供冷的设备进行统计,如机油冷却系统,逐一记录待供冷的设备所需的冷冻水的水质、流量、压力、温度要求,然后进行分析。根据待供冷的设备同时的用水情况进行合理化分析,得出10个实验室所需冷冻水总水量、整体的压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系统,用于对设备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n冷却入水管,所述冷却入水管与所述设备对接,为所述设备提供冷却液;/n冷却出水管,所述冷却出水管与所述设备对接,用于承接与所述设备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液;/n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通过第一阀门与所述冷却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通过第二阀门与所述冷却入水管连接;/n储液装置,所述储液装置包括第二进液管和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通过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冷却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通过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冷却入水管连接;/n其中,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第一出液管流入所述冷却入水管,并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一进液管;或者用于控制所述储液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第二出液管流入所述冷却入水管,并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二进液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系统,用于对设备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入水管,所述冷却入水管与所述设备对接,为所述设备提供冷却液;
冷却出水管,所述冷却出水管与所述设备对接,用于承接与所述设备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液;
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通过第一阀门与所述冷却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通过第二阀门与所述冷却入水管连接;
储液装置,所述储液装置包括第二进液管和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通过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冷却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通过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冷却入水管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第一出液管流入所述冷却入水管,并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一进液管;或者用于控制所述储液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第二出液管流入所述冷却入水管,并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二进液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
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第三进液管和第三出液管,所述第三进液管通过第三阀门与所述第二进液管连接,所述第三出液管与所述第二进液管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储液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二进液管,或者用于控制所述储液装置中的冷却液从所述冷却出水管流回所述第三进液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第四进液管和第四出液管,所述第四进液管与所述第二出液管连接,所述第四出液管与所述第二进液管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制冷机组、缓冲罐及增压泵,所述制冷机组与所述缓冲罐连接,所述缓冲罐与所述增压泵连接;
所述制冷机组与所述第一进液管连接,用于将流入所述第一进液管的液体进行制冷,所述制冷机组分别与所述第四进液管及第四出液管连接,所述第四进液管流入的液体对制冷机组中的冷媒冷却后经所述第四出液管流出;
所述增压泵与所述第一出液管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雅娟高一鹏王志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