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7844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其中进口侧和开口侧热交换部分是相互连通的,并且通过使成对杯部相互流动连通而具有相同的致冷剂流动方向,这些成对杯部位于该热交换器中央的预定区域内,从而通过减小致冷剂的侧重性和压降速度,能容易地减小尺寸,使表面温度分布均匀且提高了热交换效率,而且可容易地前向布置进口管和出口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更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热交换器,其中进口侧和出口侧热交换部分是相互流动连通的,并且通过使位于该热交换器中央的预定区域内的成对杯部相互流动连通而具有相同的致冷剂流动方向,从而通过减小致冷剂的侧重性(preponderance)和压降速度,能容易地减小尺寸、使热交换器的表面温度分布均匀且提高热交换效率,而且可容易地前向布置进口管和出口管。
技术介绍
一般地,热交换器包括用于允许热交换介质在其内流动的流动通道,从而热交换介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被用在各种空调装置中,并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而以各种形式应用,如蒸发器、冷凝器、散热器和加热器。根据致冷剂通路的结构类型将各种热交换器的蒸发器分类。具有代表性的是通过将一根可折叠的管弯曲成多层而形成的蛇型,以及由凹型(dimple type)板堆叠而形成的层叠型。此外,近来还引入了采用多个可折叠管的蒸发器。日本技术7-12778号公报公开了作为这一传统蒸发器的示例的蒸发器。参照图1,蒸发器1包括多根管,其中每根管都是通过结合两块板11而形成的,这些板在其上端和下端处具有成对的杯部12。所述多根管层叠为多层。通过将多根管层叠而形成的蒸发器包括在其上部和下部形成的箱(tank)2和3;以及设置在侧部的进口管4和出口管5,从而用于致冷剂的流进和流出。因此,在与进口管4流动连通的部分处形成进口侧热交换部分20a,而在与出口管5流动连通的部分处形成出口侧热交换部分20b。而且,流体连通部分25安装在蒸发器的、与进口管4和出口管5相对的部分处,用于使进口侧热交换部分20a与出口侧热交换部分20b流动连通。同时,分隔壁26成排地形成在上箱2内,用于将进口侧热交换部分20a和出口侧热交换部分20b分隔成多个热交换区域21至24,而且为了促进热交换而在管10之间插设有散热片15。下面将参照图2对蒸发器1的致冷剂的流动进行描述。通过进口管4被引入到进口侧热交换部分20a的上箱2中的致冷剂在被分隔壁26分开的第一热交换区域21处向下流动,然后运动到下箱3内。流入到下箱3内的致冷剂在下箱3处返回,在第二热交换区域22向上流动并运动到上箱2内。经过进口侧热交换部分20a的致冷剂通过流体连通部分25被引入到出口侧热交换部分20b的上箱2内。被引入到出口侧热交换部分20b的上箱2中的致冷剂在被分隔壁26分开的第三热交换区域23处向下流动,并运动到下箱3内。流入到下箱3内的致冷剂在下箱3处返回,在第四热交换区域22处向上流动并运动到上箱2内。之后,致冷剂通过出口管5被排出到外部。同时,第一热交换区域21是这样的区域,在该区域中,上箱2的致冷剂沿管10向下流动,并运动到下箱3内。此时,因为重力作用于在上箱2内流动的致冷剂上,所以被引入到每根管10内的致冷剂的体积在引入致冷剂的上半阶段中逐渐增加,而在下半阶段中逐渐减小。第二热交换区域22是这样的区域,在该区域中,从第一热交换区域21被引入到下箱3内的致冷剂沿管10向上流动,并被引入到上箱2内。因为惯性作用于在下箱3内流动的致冷剂上,所以被引入到每根管10内的致冷剂的体积在引入致冷剂的上半阶段中逐渐减小,而在下半阶段中逐渐增加。第三热交换区域23是这样的区域,在该区域中,从第二热交换区域22通过流体连通部分25被引入到上箱2内的致冷剂沿管10向下流动,并运动到下箱3内。此时,因为重力作用于在上箱2内流动的致冷剂上,所以被引入到每根管10内的致冷剂的体积在引入致冷剂的上半阶段中逐渐增加,而在下半阶段中逐渐减小。第四热交换区域24是这样的区域,在该区域中,从第三热交换区域23被引入到下箱3内的致冷剂沿管10向上流动,并被引入到上箱2内。因为惯性作用于在下箱3内流动的致冷剂上,所以被引入到每根管10内的致冷剂的体积在引入致冷剂的上半阶段中逐渐减小,而在下半阶段中逐渐增加。因此,由于致冷剂的不匀称性,蒸发器1会产生严重的表面温度差异,而且在致冷剂的流量较小或者在经过蒸发器1的空气为少量气流时,表面温度差异更为严重。也就是说,在进口侧热交换部分20a和出口侧热交换部分20b内部,在其中致冷剂流动量较大的管10内形成过冷部分,而在其中致冷剂流动量较小的管内形成过热部分。而且,在上述流体通道结构中,过冷部分和过热部分形成在进口侧热交换部分20a和出口侧热交换部分20b的几乎相同的位置处。大部分经过出口侧热交换部分20b的过冷部分的空气都经过进口侧热交换部分20a的过冷部分,而大部分经过出口侧热交换部分20b的过热部分的空气都经过进口侧热交换部分20a的过热部分。因此,在所有管10之间经过的空气不会均匀地换热,从而排出的空气的温度分布差异变得更加严重。此外,在蒸发器的表面上会出现结冰的问题,而且空调系统在过冷部分变得不稳定。此外,在过热部分,因为排出的空气没有被正常冷却和除湿,温度升高了的潮湿空气就被引入到汽车中,从而乘员会觉得不舒适。由于单独安装在箱2端部处的、用于使进口侧热交换部分20a和出口侧热交换部分20b流动连通的流体连通部分25的作用,增大了致冷剂的压降速度,从而引起热交换性能的恶化,并阻碍了热蒸发器的小型化。而且,传统的蒸发器具有另一问题,即,因为进口管4和出口管都布置在蒸发器1的一侧处,所以难于将它们前向设置。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以上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中,进口侧热交换部分和出口侧热交换部分相互流动连通,并且通过使位于该热交换器中央的预定区域内的成对杯部相互流动连通而具有相同的致冷剂流动方向,从而通过减小致冷剂的侧重性和压降速度,能容易地减小尺寸,使表面温度分布均匀且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通过在进口侧热交换部分和出口侧热交换部分之间相互互补地进行热交换,可容易地前向布置进口管和出口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多根管,每根管都是通过将一对板相互结合而形成的,该管具有在其内形成的两个分立的流动通道、插设在所述两个流动通道之间的分隔突起(bead)、和成对的杯部,所述杯部以与每个流动通道流动连通的方式成排地形成在所述管的上端和下端处,所述杯部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上箱和下箱;以及进口管和出口管,它们分别与流动通道流动连通,用于允许致冷剂的流入和流出,其特征在于,一进口侧热交换部分在管处与进口管流动连通,一出口侧热交换部分在管处与出口管流动连通,流体连通装置适于通过以使得所述进口侧热交换部分和出口侧热交换部分具有相同的致冷剂流动方向的方式而使它们相互流动连通,从而使其上安装有所述进口管和/或出口管的所述箱的预定区域相互流动连通,并且多个隔板将所述进口侧热交换部分和出口侧热交换部分分成多个热交换区域,且通过使斜对角地定位在所述流体连通装置两端上的杯部关闭而以这样的方式形成这些隔板,以使得所述热交换区域的、通过所述流体连通装置而相互流动连通的部分相互重叠。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明了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在这些附图中图1是传统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传统热交换器的致冷剂流动的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前视图;图5是表示普通管与根据该第一优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多根管(110),每根管都是通过将一对板(111)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所述管(110)具有在其内形成的两个分立的流动通道(114)、插设在所述两个流动通道(114)之间的分隔突起(113),和成对的杯部(112),所述杯部以这样的方式成排地形成在所述管的上端和下端处以与每个流动通道(114)连通,杯部(112)相互连接以形成上箱(101)和下箱(102);以及进口管(150)和出口管(151),它们分别与所述两个流动通道(114)连通,用于允许致冷剂的流入和流出,其特征在于,一进口侧热交换部分(103)在管(110)处与进口管(150)连通,一出口侧热交换部分(104)在管(110)处与出口管(151)连通,流体连通装置(140)适于通过以使所述进口侧热交换部分(103)和出 口侧热交换部分(104)具有相同的致冷剂流动方向的方式而使它们相互流动连通,从而使其上安装有所述进口管和/或出口管的所述箱(101、102)的预定区域相互流动连通,且多个隔板(111a)将所述进口侧热交换部分(103)和出口侧热交换 部分(104)分成多个热交换区域(105-108),而且通过使斜对角地定位在流体连通装置(140)两端上的杯部(112a)关闭而以这样的方式形成这些隔板,以使得所述热交换区域(106、107)的、通过流体连通装置(140)而相互流动连通的部分相互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光宪林弘永
申请(专利权)人: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