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技术

技术编号:2487426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该平板式热管,包含一封装单元及一结合物,该封装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体及一形状与第一壳体配合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一工作区、一围绕于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及一隆起地位于工作区与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第二壳体得覆盖于第一壳体上,且具有一间隔地位于工作区上的壳盖部及一位于第一接合部上的第二接合部,该结合物位于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间并用以黏合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当压合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时,该挡止部则可挡住结合物进入封装单元中。本发明专利技术借由挡止部可限制结合物涂布范围,可防止结合物进入容室中,确保毛细结构与工作流体的性质与功用不会受到影响,而可保持平板式热管散热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特别是涉及一种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图1是现有的平板式热管的一分解立体示意图,图2是现有的平板式热管的组合结构情形的一侧视剖面图。现有的平板式热管1,包括一封装单元11、一锡膏13、一毛细结构12以及一工作流体14,其中该封装单元11,包括一第一壳体111及一形状与该第一壳体111相配合的第二壳体112。该第一壳体111具有一工作区113及一围绕于工作区113外的第一接合部114。该第一接合部114具有一自其周缘延伸至工作区113的第一槽道115及一嵌置于第一槽道115内的充填管116。该第二壳体112,覆盖于第一壳体111上,且具有一间隔地位于工作区113上的壳盖部117及一位于第一接合部114上的第二接合部118。该第二接合部118具有一与第一槽道115相配合并适合供嵌置充填管116的第二槽道119。该锡膏13,被设置位于第一接合部114与第二接合部118间,被用以黏合该第一接合部114与第二接合部118。该毛细结构12与工作流体14,位于一由第一壳体111的工作区113与第二壳体112的壳盖部117共同界定出的容室110内。当组合平板式热管1时,首先涂布含有助焊剂(flux)的锡膏13于第一接合部114与第二接合部118,然后将毛细结构12放置于第一壳体111的工作区113与第二壳体112的壳盖部117间,再利用一治具(图中未示)压合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使第一接合部114与第二接合部118借由锡膏13而黏合。然后平板式热管1会被放入一高温炉(图中未示)中烘烤后再冷却,该锡膏13便可使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气密结合,然后再经充填管116充填工作流体14至容室110内。当压合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时,部分锡膏13因受力压挤容易进入封装单元11的容室110中,间接影响毛细结构12与工作流体14的性质与功用,而降低该平板式热管1的散热能力。尤其锡膏13中的助焊剂是为了腐蚀掉所述接合部114、118上的氧化层(图中未示)及抑制锡本身氧化,以使共晶反应(euteztic reaction)能够充分完成,如此才能确保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为气密结合。所以用以腐蚀的该助焊剂为酸性且流动性强,此渗入情况更容易影响毛细结构12与工作流体14的性质与功用,更加降低平板式热管1的散热能力。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在产品结构、制造方法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是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及方法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便成了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所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其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达到散热能力较稳定功效的平板式热管。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达到散热能力较稳定功效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结合物不会进入容室中而影响毛细结构与工作流体的性质与功用,以保持散热能力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封装单元。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结合物不会进入容室中而影响毛细结构与工作流体的性质与功用,以保持散热能力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及其封装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更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达到两壳体间的密合效果较佳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封装单元。本专利技术的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达到两壳体间的密合效果较佳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及其封装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平板式热管,其包含一封装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体及一形状与该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一工作区及一围绕于该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该第二壳体覆盖于该第一壳体上,且具有一间隔地位于该工作区上的壳盖部及一位于该第一接合部上的第二接合部;及一用以黏合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并位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间的结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隆起地位于该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的挡止部具有一自该工作区的周缘朝上延伸的第一段、一自该第一段的末端转折朝远离该工作区方向延伸的第二段及一自该第二段的末端转折向下延伸的第三段。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分别为一水平壁。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壳盖部具有一尺寸大于该工作区的顶面及一自该顶面周围向下延伸且位于该挡止部外的直立壁。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的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位于同一平面上。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的工作区未与该第一接合部位于同一平面上。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一沿其周缘延伸的凹槽。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一沿其周缘延伸的凹槽及一容置于该凹槽内的密封环。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具有一自其周缘延伸至该工作区的第一槽道及一嵌置于该第一槽道内的充填管,且该充填管远离该工作区的一端是一密封端。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二接合部具有一与该第一槽道配合并适合供嵌置该充填管的第二槽道。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平板式热管还包含一毛细结构,是位于一由该第一壳体的工作区与该第二壳体的壳盖部共同界定出的容室内。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平板式热管还包含一位于该容室中的工作流体。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的材质为铝与铜中的一种。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结合物是锡丝或胶或黏着剂。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结合物是锡膏。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A)提供一第一壳体及一形状与该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一工作区及一围绕于该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该第二壳体具有一对应该工作区的壳盖部及一对应该第一接合部的第二接合部;(B)涂布一结合物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上;及(C)盖合该第二壳体于该第一壳体上,则该第二壳体固定于该第一壳体上;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隆起地位于该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B)是涂布该结合物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上。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B)中更在该第一壳体的工作区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封装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体及一形状与该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一工作区及一围绕于该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该第二壳体覆盖于该第一壳体上,且具有一间隔地位于该工作区上的壳盖部及一位于该第 一接合部上的第二接合部;及一用以黏合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并位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间的结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隆起地位于该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修维陈佩佩余文华吴志华郑兆翔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