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侧踏杠及汽车,包括:前踏件,所述前踏件设有第一装配端,所述第一装配端上设有第一装配结构;及后踏件,所述后踏件设有与所述第一装配端相对的第二装配端,所述第二装配端上设有第二装配结构,所述第二装配结构能够与所述第一装配结构组装或分拆。当侧踏杠需要进行运输时,可以使第一装配结构与第二装配结构分拆分离,从而获得体积和长度更小的前踏件与后踏件,前踏件与后踏件所需包装材料少,且包装后的整体体积小,能够有效减小运输占用空间,减少运输成本支出。此外,通过选用不同长度、构造的前踏件和后踏件,借助第一装配结构与第二装配结构组装或分拆,还能够适用于不同型号汽车上,具有更好的通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踏杠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侧踏杠及汽车。
技术介绍
侧踏杠(即侧防护杠)通常安装于汽车车身的侧部,主要承担对车身的侧向防护(防碰撞)作用,同时对于某些底盘较高的车型,还起到辅助用户上下车的作用。然而,对于皮卡车、中大型SUV等特定车型,由于车身长度较长,造成与之配装的侧踏杠的长度和体积都会增加,并且考虑到结构强度因素,现有的侧踏杠通常为一体式结构,不仅拆装不便,包装耗材多、体积大,导致运输成本高,同时面对不同型号汽车时,由于长度不可灵活调整导致通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侧踏板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体积大导致包装耗材多,运输成本高,通用性差的问题。其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侧踏杠,其包括:前踏件,所述前踏件设有第一装配端,所述第一装配端上设有第一装配结构;及后踏件,所述后踏件设有与所述第一装配端相对的第二装配端,所述第二装配端上设有第二装配结构,所述第二装配结构能够与所述第一装配结构组装或分拆。上述方案的侧踏杠采用分体可拆装式结构设计,具体而言,将传统的一根完整的塌件分成前踏件和后踏件两部分,并在前踏件的第一装配端上设计制作第一装配结构,在后踏件的第二装配端上设计制作第二装配结构。当侧踏杠需正常安装使用时,仅需将第一装配结构与第二装配结构组装连接,侧踏杠便能够安装到车身侧部预设安装位置,起到良好的侧向防护和辅助上下车作用;而当侧踏杠需要进行运输时,则又可以使第一装配结构与第二装配结构分拆分离,从而获得体积和长度更小的前踏件与后踏件,前踏件与后踏件所需包装材料少,且包装后的整体体积小,能够有效减小运输占用空间,减少运输成本支出。此外,通过选用不同长度、构造的前踏件和后踏件,借助第一装配结构与第二装配结构组装或分拆,还能够适用于不同型号汽车上,具有更好的通用性。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装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配端端面上的第一插体,所述第二装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装配端端面上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体可拆卸的插置于所述第一插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装配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配端端面上的第二插槽,所述第二装配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装配端端面上的第二插体,所述第二插体可拆卸的插置于所述第二插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体和/或所述第二插体的端部设有导入部;或者,所述第一插体的外壁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插槽的槽壁楔紧配合;或者,所述第一插槽的槽壁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插体与所述第一斜面;或者,所述第二插体的外壁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二插槽的槽壁楔紧配合;或者,所述第二插槽的槽壁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插体与所述第二斜面楔紧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踏杠还包括箍环,所述箍环箍接于所述第一装配端与所述第二装配端的外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箍环的内环壁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装配端的外壁设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装配端的外壁设有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以及所述第三连接结构紧固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三连接结构为第二外螺纹,所述内螺纹分别与所述第一外螺纹以及所述第二外螺纹螺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箍环的外环壁设有防滑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踏杠还包括紧固插件,所述第一插体或所述第二插体上开设有第一插孔,所述第一装配端或所述第二装配端的外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插孔相对的第二插孔,所述箍环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插孔相对的第三插孔,所述紧固插件可拆卸的插置于所述第一插孔、所述第二插孔以及所述第三插孔内。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侧踏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侧踏杠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装配结构和第二装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装配结构与第二装配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箍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前踏件;11、第一装配端;12、第一外螺纹;20、第一装配结构;21、第一插体;22、第二插槽;23、第一插孔;30、后踏件;31、第二装配端;32、第二外螺纹;40、第二装配结构;41、第二插体;42、第一插槽;50、箍环;51、内螺纹;52、防滑结构;53、第三插孔;60、紧固插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本申请要求保护一种汽车,其可以是市面上常见的各种类型的车辆,具体到本方案中,汽车着重指代具有大尺寸车身和较高底盘的车型,例如但不限于皮卡车、中大型SUV等。可以理解的,汽车包括车身和侧踏杠(当然,汽车还包括驱动装置、传动装置等,在此不进行赘述),侧踏杠通常安装于车身侧部,具体位于车门槛的下方位置,用于对车身起到侧向防撞作用,提升汽车的安全可靠性。同时由于侧踏杠安装在车门槛与地面之间,能够间接降低车门槛高度,以方便某些特殊人群用户进行上下车操作。如图1所示,其展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侧踏杠,其包括:前踏件10,前踩踏板、后踏件30、后踩踏板和安装支架。前踏件10与后踏件30组装连接后,能够通过安装支架安装固定到车身上。前踏件10和后踏件30作为侧踏杠的主体,起到承载前踩踏板、后踩踏板和安装支架的作用,同时为侧踏杠的主承力体(即承载用户的踩踏力)。前踩踏板安装于前踏件10上,后踩踏板安装于后踏件30上,均用于提供踩踏部位。需要说明的是,前踩踏板与前踏件10、后踩踏板与后踏件30可以是可拆卸组装的,也可以一体成型的,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此外,前踩踏板和后踩踏板上还均设计有防滑结构52,以避免雨雪湿滑天气,用户上下车时出现滑倒跌伤等安全事故。可选地,防滑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踏杠,其特征在于,包括:/n前踏件,所述前踏件设有第一装配端,所述第一装配端上设有第一装配结构;及/n后踏件,所述后踏件设有与所述第一装配端相对的第二装配端,所述第二装配端上设有第二装配结构,所述第二装配结构能够与所述第一装配结构组装或分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踏杠,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踏件,所述前踏件设有第一装配端,所述第一装配端上设有第一装配结构;及
后踏件,所述后踏件设有与所述第一装配端相对的第二装配端,所述第二装配端上设有第二装配结构,所述第二装配结构能够与所述第一装配结构组装或分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踏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配端端面上的第一插体,所述第二装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装配端端面上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体可拆卸的插置于所述第一插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踏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配端端面上的第二插槽,所述第二装配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装配端端面上的第二插体,所述第二插体可拆卸的插置于所述第二插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踏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体和/或所述第二插体的端部设有导入部;或者,所述第一插体的外壁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插槽的槽壁楔紧配合;或者,所述第一插槽的槽壁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插体与所述第一斜面;或者,所述第二插体的外壁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二插槽的槽壁楔紧配合;或者,所述第二插槽的槽壁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插体与所述第二斜面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伟廷,林国伟,杨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东箭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