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78923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19: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向系统,该转向系统包括杆构件(120)、壳体(130)和夹持构件(140)。壳体(130)具有夹持缝(132)并且包括突出以便将夹持缝(132)夹置在它们之间的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和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136)。夹持构件(140)包括固定凸轮(144)、夹持轴(141)、旋转凸轮(145)和夹持杆(143)。固定凸轮(144)从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的外侧配装在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中。固定凸轮(144)具有与第一轴线同轴地延伸穿过固定凸轮(144)的第三通孔(147)。第三通孔(147)在靠近旋转凸轮(145)的第一部分处具有小直径部分(148),并且在远离旋转凸轮(145)的第二部分处具有直径比小直径部分(148)的直径大的大直径部分(14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使车辆转向的转向系统。
技术介绍
已知这样的转向系统,该转向系统包括柱管和筒形壳体,其中柱管将供连接转向构件的柱轴保持成使得柱轴能够旋转,筒形壳体将柱管保持成使得柱管能够滑动并且筒形壳体固定至车辆(例如,参见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18-127062(JP2018-127062A))。这样的转向系统操作如下。车辆的驾驶员(以下简称为驾驶员)通过操作夹持单元来解锁柱管,此后将转向构件的位置改变为期望位置,并且通过操作夹持单元将柱管锁定至壳体而将转向构件在位置方面锁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已经发现,由驾驶员通过操作夹持件单元以通过减小壳体的一部分的直径来锁定柱管而施加至夹持件单元的力等于或大于设计值,这使驾驶员感到夹持操作需要较大的体力。作为进一步研究的结果,专利技术人已经发现,当减小壳体的一部分的直径时,在壳体与包括在夹持单元中的夹持轴之间发生干涉,从而导致进行夹持操作所需的体力增加。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在该转向系统中,减少了操作夹持构件以锁定转向构件的位置所需的体力的增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转向系统包括杆构件、壳体和夹持构件。转向构件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杆构件。壳体具有用于将杆构件保持成使得杆构件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的保持孔。壳体具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穿过壳体的周向壁并且在轴向方向上成长形的夹持缝,并且壳体包括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和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和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两者沿径向方向突出以便将夹持缝夹置在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与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之间。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具有沿着与径向方向相交的第一轴线延伸穿过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的第一通孔。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具有沿着与径向方向相交的第二轴线延伸穿过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的第二通孔。夹持构件构造成夹持壳体,以便减小保持孔的轴向方向上的一部分的直径,以锁定杆构件的位置。夹持构件包括固定凸轮、夹持轴、旋转凸轮和夹持杆。固定凸轮从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的外侧配装在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中。固定凸轮具有与第一轴线同轴地延伸穿过固定凸轮的第三通孔。夹持轴插入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旋转凸轮构造成在旋转凸轮相对于固定凸轮旋转时相对地远离固定凸轮移动或朝向固定凸轮移动。夹持杆连接至旋转凸轮。第三通孔在靠近旋转凸轮的第一部分处具有小直径部分,并且在远离旋转凸轮的第二部分处具有直径比小直径部分的直径大的大直径部分。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转向系统中,在固定凸轮的轴向方向上,大直径部分的长度可以大于小直径部分的长度。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转向系统中,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可以设置成使得:在夹持构件不引起壳体夹持杆构件的状态下,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彼此不重合,但是在夹持构件引起壳体夹持杆构件的状态下,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彼此重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转向系统包括杆构件、壳体和夹持构件。转向构件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杆构件。壳体具有用于将杆构件保持成使得杆构件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的保持孔。壳体具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穿过壳体的周向壁并且在轴向方向上成长形的夹持缝,并且壳体包括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和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和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两者沿径向方向突出以便将夹持缝夹置在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与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之间。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具有沿着与径向方向相交的第一轴线延伸穿过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的第一通孔。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具有沿着与径向方向相交的第二轴线延伸穿过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的第二通孔。夹持构件构造成夹持壳体,以便减小保持孔的轴向方向上的一部分的直径,以锁定杆构件的位置。夹持构件包括插入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夹持轴。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设置成使得:在夹持构件不引起壳体夹持杆构件的状态下,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彼此不重合,但是在夹持构件引起壳体夹持杆构件的状态下,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彼此重合。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转向系统可以减少在使用壳体夹持杆构件的操作期间在壳体与夹持轴之间发生的干涉,从而至少减少了需要较大的体力来进行夹持操作的现象。附图说明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图1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的构型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图示了转向系统在壳体未被夹持的状态下的截面图;图3是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图示了转向系统在壳体被夹持的状态下的截面图;图4是图2中所图示的转向系统的截面图,其中省略了包括夹持构件在内的一些部分;图5是图示了固定凸轮的立体图;图6是图示了沿着穿过第一轴线的平面截取的固定凸轮的截面图;图7是图3中所图示的转向系统的截面图,其中省略了包括夹持构件在内的一些部分;图8是图示了在未夹持状态下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布置结构的第一改型的截面图;图9是图8中所图示的转向系统的截面图,其中省略了包括夹持构件在内的一些部分;图10是图示了在夹持状态下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布置结构的第一改型的截面图;以及图11是图示了在未夹持状态下固定凸轮的第三通孔的改型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转向系统的各实施方式。应指出的是,以下描述的任何实施方式图示了综合的或具体的示例。数值、形状、材料、元件、元件的布置结构和连接、步骤以及步骤的顺序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并不意图限制本专利技术。在下面呈现的各实施方式的元件中,在指示最上位构思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未描述的任何元件将作为可选的元件被描述。应指出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其中适当地进行了强调、省略和比率调整以用于说明专利技术,并且附图可以与实际的形状、位置关系和比率不同。图1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100的构型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图示了转向系统100在壳体130未被夹持的状态下的截面图。图3是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图示了转向系统100在壳体130被夹持的状态下的截面图。如图1至图3中所图示的,转向系统100响应于由驾驶员进行的转向操作而使车辆的转向轮转向,并且转向系统100包括壳体130和夹持构件140以及作为杆构件的示例的柱管120。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100还包括柱轴110、第一能量吸收构件150和两个第二能量吸收构件160。尽管转向系统100还包括轴构件、例如连接至柱轴110的中间轴以及转向操作机构、例如齿条-齿轮机构,但是它们的图示和描述被省略。当在没有发生碰撞的正常条件下使用时,转向系统100允许例如通过松开夹持构件140并使柱管120相对于壳体130沿轴向方向(图1至图3中的Y轴方向)滑动来将转向构件的位置改变成符合驾驶员的体格。转向系统100可以通过使用夹持构件140夹持壳体130而将柱管120在位置方面锁定在改变后的位置处。根据该实施方式,转向系统100可以改变壳体130相对于车身的倾斜位置。也可以使用夹持构件140将壳体130锁定至倾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杆构件(120),转向构件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所述杆构件(120);/n壳体(130),所述壳体(130)具有用于将所述杆构件(120)保持成使得所述杆构件(120)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的保持孔,所述壳体(130)具有夹持缝(132)并且包括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和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136),所述夹持缝(132)沿径向方向延伸穿过所述壳体(130)的周向壁并且沿所述轴向方向延长,所述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和所述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136)两者沿所述径向方向突出从而使所述夹持缝(132)夹置在所述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136)之间,/n所述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具有沿着与所述径向方向相交的第一轴线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的第一通孔(134),并且/n所述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136)具有沿着与所述径向方向相交的第二轴线延伸穿过所述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136)的第二通孔(137);以及/n夹持构件(140),所述夹持构件(140)构造成夹持所述壳体(130),以便减小所述保持孔的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一部分的直径,以锁定所述杆构件(120)的位置,所述夹持构件(140)包括固定凸轮(144)、夹持轴(141)、旋转凸轮(145)和夹持杆(143),/n所述固定凸轮(144)从所述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的外侧配装在所述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中,/n所述固定凸轮(144)具有与所述第一轴线同轴地延伸穿过所述固定凸轮(144)的第三通孔(147),/n所述夹持轴(141)插入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34)、所述第二通孔(137)和所述第三通孔(147),/n所述旋转凸轮(145)构造成在所述旋转凸轮(145)相对于所述固定凸轮(144)旋转时相对地远离所述固定凸轮(144)移动或者朝向所述固定凸轮(144)移动,并且/n所述夹持杆(143)连接至所述旋转凸轮(145),其中,/n所述第三通孔(147)在靠近所述旋转凸轮(145)的第一部分处具有小直径部分(148)、并且在远离所述旋转凸轮(145)的第二部分处具有直径比所述小直径部分(148)的直径大的大直径部分(149)。/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6 JP 2018-2434811.一种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杆构件(120),转向构件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所述杆构件(120);
壳体(130),所述壳体(130)具有用于将所述杆构件(120)保持成使得所述杆构件(120)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的保持孔,所述壳体(130)具有夹持缝(132)并且包括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和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136),所述夹持缝(132)沿径向方向延伸穿过所述壳体(130)的周向壁并且沿所述轴向方向延长,所述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和所述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136)两者沿所述径向方向突出从而使所述夹持缝(132)夹置在所述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136)之间,
所述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具有沿着与所述径向方向相交的第一轴线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的第一通孔(134),并且
所述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136)具有沿着与所述径向方向相交的第二轴线延伸穿过所述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136)的第二通孔(137);以及
夹持构件(140),所述夹持构件(140)构造成夹持所述壳体(130),以便减小所述保持孔的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一部分的直径,以锁定所述杆构件(120)的位置,所述夹持构件(140)包括固定凸轮(144)、夹持轴(141)、旋转凸轮(145)和夹持杆(143),
所述固定凸轮(144)从所述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的外侧配装在所述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中,
所述固定凸轮(144)具有与所述第一轴线同轴地延伸穿过所述固定凸轮(144)的第三通孔(147),
所述夹持轴(141)插入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34)、所述第二通孔(137)和所述第三通孔(147),
所述旋转凸轮(145)构造成在所述旋转凸轮(145)相对于所述固定凸轮(144)旋转时相对地远离所述固定凸轮(144)移动或者朝向所述固定凸轮(144)移动,并且
所述夹持杆(143)连接至所述旋转凸轮(145),其中,
所述第三通孔(147)在靠近所述旋转凸轮(145)的第一部分处具有小直径部分(148)、并且在远离所述旋转凸轮(145)的第二部分处具有直径比所述小直径部分(148)的直径大的大直径部分(149)。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作田雅芳后藤大辉藤原一喜谷山彰启久米祥允纐缬俊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