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主动式防下潜装置和具有主动式防下潜装置的车辆座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座椅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在出现碰撞时能够主动地防止车辆座椅下潜的主动式防下潜装置。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该主动式防下潜装置的车辆座椅。
技术介绍
目前,在汽车领域中,车辆座椅为司乘人员提供便于操作、舒适安全的驾驶、乘坐位置。它应具备以下条件: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汽车的安全和舒适做为营销宣传手段越来越受各大主机厂所青睐,座椅作为汽车的重要部件,同时会影响到乘员的安全和舒适性,防下潜装置又是影响座椅安全和舒适性重要机构。在现有产品中,防下潜装置一般包括防下潜杆和坐盆,对座椅安全和舒适性有重要的影响,但一直以来汽车座椅安全性和舒适性就是一个矛盾体,只能兼顾其中一项性能指标,不能同时兼顾。市场中的现有座椅防下潜机构形式主要以被动为主,即使有主动式防下潜装置,所采用到驱动装置一般为电机,汽车碰撞时电机产生的初始扭矩较小,驱动防下潜装置,需要相对较长的作用时间产生较大的扭矩。有些专利技术提出安全气囊作为防下潜装置,若气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主动式防下潜装置,包括:/n碰撞传感器,所述碰撞传感器布置在车辆的前端,并被构造成能够感测碰撞并发出碰撞信号;/n电子控制器,所述电子控制器布置在车辆的中央通道上,与所述碰撞传感器电连通,接收所述碰撞传感器发出的碰撞信号,并能够对所述碰撞信号进行逻辑判断;/n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沿着车辆的纵向布置在车辆的前部内,并能够与所述电子控制器电连通,在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碰撞信号达到标定起爆阈值时,启动所述驱动机构提供致动运动;/n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并被构造成能够传递所述驱动机构的致动运动;/n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设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主动式防下潜装置,包括:
碰撞传感器,所述碰撞传感器布置在车辆的前端,并被构造成能够感测碰撞并发出碰撞信号;
电子控制器,所述电子控制器布置在车辆的中央通道上,与所述碰撞传感器电连通,接收所述碰撞传感器发出的碰撞信号,并能够对所述碰撞信号进行逻辑判断;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沿着车辆的纵向布置在车辆的前部内,并能够与所述电子控制器电连通,在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碰撞信号达到标定起爆阈值时,启动所述驱动机构提供致动运动;
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并被构造成能够传递所述驱动机构的致动运动;
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车辆前端的内部两侧;
防下潜机构,所述防下潜机构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并被构造成能够在车辆出现碰撞的情况下接收所述传动机构传递的致动运动且与所述定位机构相互作用,从而在车辆行驶方向上进行向上向后的运动和旋转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主动式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支座,所述支座固定地布置在车辆上;
驱动滚轮罩,所述驱动滚轮罩固定地支承在所述支座上;
驱动器,所述驱动器位于车辆的前端,并能够在所述碰撞信号达到标定起爆阈值时通过所述电子控制器产生气体;
入口套管,所述入口套管在一端与所述驱动器连接,以接收所述驱动器产生的气体,并在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滚轮罩的入口连接;
回收盒,所述回收盒布置在所述驱动器的下方;
出口套管,所述出口套管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滚轮罩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回收盒连接;
驱动滚轮,布置在所述驱动滚轮罩内,并且所述驱动滚轮具有齿,
多个驱动钢球,所述多个驱动钢球能够布置在由所述入口套管、驱动滚轮罩、驱动滚轮、出口套管和回收盒构成的路径内,并能够通过气体推动,所述多个驱动钢球与所述驱动滚轮的齿接合,造成所述驱动滚轮转动;
传动轴,所述驱动滚轮固定到所述传动轴上,并带动所述传动轴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
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滚轮间隔开地固定到所述驱动机构的传动轴上,并与所述驱动滚轮和传动轴同步转动;
齿条,所述齿条的下端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并且所述齿条的上端具有通孔,与所述防下潜机构连接;
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固定到所述驱动机构的支座,并压靠在所述齿条的没有齿的一侧上,以防止所述齿条和所述传动齿轮脱离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下潜机构包括:
防下潜板,所述防下潜板被构造成与车辆座椅的宽度相对应并安装在车辆座椅下侧;
防下潜杆,所述防下潜杆延伸穿过座...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