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控制食用油中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生成的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98754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食用油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控制食用油中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生成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将毛油过滤后加入混合助剂,常温下搅拌混合并超声,离心分离得到油相;(2)向步骤(1)得到的油相中加入混合助剂,常温下搅拌混合并超声,离心分离得到油相;重复进行6次操作;(3)向步骤(2)离心后得到的油相食用油中加入硅胶脱胶,离心分离后得到油相,重复两次,将得到的油相过滤,经过脱色,再次过滤后,对食用油进行低温脱臭,再进入脱酸装置中低温快速脱酸,即得成品油。该工艺能够在前期将塑化剂脱除,后期不需要设置高温蒸馏的步骤,从而避免了高温导致的缩水甘油酯和3‑MCPD酯的形成。

Processing technology for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3-MCPD ester and glycidyl ester in edible oi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控制食用油中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生成的加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属于食用油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控制食用油中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生成的加工工艺。
技术介绍
当前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地膜的使用,使得塑化剂通过土壤迁移进入油料中,另外大量塑料制品垃圾的焚烧,导致空气被塑化剂污染,从而使得油料在种植过程中被空气中的塑化剂污染,造成食用油料塑化剂过高。塑化剂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称,是化工高分子材料助剂,又称增塑剂,塑化剂对肝、肾、肺、心脏及生殖系统等具有较强的毒性,存在致畸、致癌以及免疫抑制性等风险。目前大部分食用油毛油中塑化剂严重超标,其中塑化剂的来源主要为环境污染、不合规的塑料包装材料、不规范的加工过程等。塑化剂具有脂溶性,与食用油互溶,现有技术中,油脂加工工艺多采用高温蒸馏脱除,去除塑化剂,但经过高温后的食用油容易生产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进入人体后形成3-氯丙二醇和缩水甘油,这两种危害物均为国际公认的基因遗传致癌物。常见植物油酯中,由于精炼温度过高,食用油中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含量远远超出安全标准,因此,亟需要一种优化的食用油加工工艺,在除去塑化剂的同时控制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的生成,以提高食用油的安全性。国家标准GB5009.271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中,对1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规定。现阶段除去塑化剂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吸附脱除以及高温蒸馏去除方法。物理吸附脱除是采用吸附剂进行吸附脱除,公开号为CN109880688A的专利中,活性炭、硅酸盐、活性氧化铝、活性白土等物理吸附只对其中含量少的几种邻苯二甲酸酯有效果,而对危害大、常见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效果不明显。并且物理吸附脱除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CN104694250A)时,物理吸附容易引入异物,增加了风险和加工成本。而高温蒸馏去除塑化剂的方法中,采用的高温温度达250℃以上(CN105925371A),会导致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的生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控制食用油中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生成的加工工艺,能够在加工工艺的前期将塑化剂脱除,后期不需要设置高温蒸馏的步骤,从而避免了高温导致的缩水甘油酯和3-MCPD酯的形成。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用于控制食用油中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生成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将毛油进行过滤,向过滤好的毛油中添加混合助剂,常温下搅拌并超声,离心分离,弃去下层液,得到油相;(2)向步骤(1)得到的油相中加入混合助剂,常温下搅拌混合并超声,离心分离得到油相;重复进行6次操作;(3)向步骤(2)离心后得到的油相食用油中加入硅胶脱胶,离心分离后得到油相,重复两次,将得到的油相过滤,经过脱色,再次过滤后,对食用油进行低温脱臭,再进入脱酸装置中低温快速脱酸,即得成品油。上述步骤中,由于水、活性白土、硅胶与油脂互溶性差,导致对塑化剂的吸附效果不佳,通过酒精将油脂中的塑化剂萃取出来与水互溶,从而大大减少油相中塑化剂的含量;硅胶与活性白土的协同作用下将溶于酒精中的塑化剂吸附脱除,通过过滤,反复作用,塑化剂的脱除率高达90%以上。进一步的,所述混合助剂的组分包括水、活性白土、硅胶和酒精;将水、活性白土、硅胶和酒精依次加入到毛油中,其中各组分的重量分别为:称取水的量为毛油重量的15%~20%,称取活性白土的量为毛油重量的0.5‰~1.5‰、称取硅胶的量为毛油重量的0.5‰~2.0‰、称取酒精的量为毛油重量的2.0%~4.0%。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时间为25~35min,所述超声时间为25~35min。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硅胶添加量为油相质量的千分之一。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脱臭温度为230~245℃,脱臭时间为12~18min。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脱酸温度为220~24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由于毛油中含有塑化剂,现有技术脱除塑化剂需要高温脱除,会导致缩水甘油酯和3-MCPD酯的产生,我们的技术就是前期将塑化剂脱除,后期不需要高温脱塑化剂,从而避免了高温缩水甘油酯和3-MCPD酯形成,同时也避免了反式脂肪酸的产生。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步骤得到的食用油,满足FDA建议食品中3-MCPD不应超过1mg/kg干物质的规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一种用于控制食用油中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生成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将毛油进行过滤,向毛油中加入混合助剂,该混合助剂的组分包括水、活性白土、硅胶和酒精;各组分分别按照毛油重量的18%、1.0‰、1.0‰、4.0%依次加入到毛油中,常温下搅拌25~35min,并超声25~35min,然后将其离心分离,弃去下层液,得到油相;(2)向步骤(1)得到的油相中再次加入步骤(1)中的混合助剂,常温下搅拌25~35min混合,超声25~35min,离心分离得到油相;重复进行6次操作;(3)向步骤(2)离心后得到的油相食用油中加入食用油重量的千分之一的硅胶,进行脱胶,离心分离后得到油相,重复两次,将得到的油相过滤,经过脱色后再次过滤,将过滤后得到的食用油加热升温至230℃,低温脱臭12~18min,再进入脱酸装置中,设置脱酸温度为220℃,进行低温快速脱酸,脱酸时间为25~30s,脱酸降温后得成品油,即得高安全性即得成品油。实施例2一种用于控制食用油中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生成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将毛油进行过滤,向毛油中加入混合助剂,该混合助剂的组分包括水、活性白土、硅胶和酒精;各组分分别按照毛油重量的15%、0.5‰、0.5‰、2.0%依次加入到毛油中,常温下搅拌25~35min,并超声25~35min,然后将其离心分离,弃去下层液,得到油相;(2)向步骤(1)得到的油相中再次加入步骤(1)中的混合助剂,常温下搅拌25~35min混合,超声25~35min,离心分离得到油相;重复进行6次操作;(3)向步骤(2)离心后得到的油相食用油中加入食用油重量的千分之一的硅胶,进行脱胶,离心分离后得到油相,重复两次,将得到的油相过滤,经过脱色后再次过滤,将过滤后得到的食用油加热升温至245℃,低温脱臭12~18min,再进入脱酸装置中,设置脱酸温度为240℃,进行低温快速脱酸,脱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控制食用油中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生成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1)将毛油过滤后加入混合助剂,常温下搅拌混合并超声,离心分离得到油相;/n(2)向步骤(1)得到的油相中加入混合助剂,常温下搅拌混合并超声,离心分离得到油相;重复进行6次操作;/n(3)向步骤(2)离心后得到的油相食用油中加入硅胶脱胶,离心分离后得到油相,重复两次,将得到的油相过滤,经过脱色,再次过滤后,对食用油进行低温脱臭,再进入脱酸装置中低温快速脱酸,即得成品油。/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控制食用油中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生成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毛油过滤后加入混合助剂,常温下搅拌混合并超声,离心分离得到油相;
(2)向步骤(1)得到的油相中加入混合助剂,常温下搅拌混合并超声,离心分离得到油相;重复进行6次操作;
(3)向步骤(2)离心后得到的油相食用油中加入硅胶脱胶,离心分离后得到油相,重复两次,将得到的油相过滤,经过脱色,再次过滤后,对食用油进行低温脱臭,再进入脱酸装置中低温快速脱酸,即得成品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助剂的组分包括水、活性白土、硅胶和酒精;各组分分别按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小华于强杨增龙宋福荣王青孔德程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天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