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卷芯极耳的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7103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5: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锂电池卷芯极耳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架、安装框和散热管,所述检测架的左侧后壁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且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轴连接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的右侧安装有从动轮,所述传送带的外壁粘接有夹持框,且夹持框的内部末端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法兰连接有转轴,且转轴的顶端焊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内部安装有极耳,所述安装框粘接在检测架的内左侧,且安装框的顶端内部安装有摄像头,所述散热管连通在安装框的内部,且安装框的下方安装有报警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夹持框和固定框的设置,固定框便于使用者对极耳的安装,亦可便于使用者对极耳胶片的视频检测。

The detection device of the coil ear of lithium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锂电池卷芯极耳的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相关
,具体是锂电池卷芯极耳的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电池是分正负极的,极耳就是从电芯中将正负极引出来的金属导电体,通俗的说电池正负两极的耳朵是在进行充放电时的接触点,这个接触点并不是我们看到的电池外表的那个铜片,而是电池内部的一种连接,极耳分为三种材料,电池的正极使用铝材料,负极使用镍材料,负极也有铜镀镍材料,它们都是由胶片和金属带两部分复合而成,因此在电池正式运营的过程中,需要对极耳是否平整无折,无裁斜、错位、毛刺现象进行检测。但是目前使用的极耳检测装置,不便于使用者对摄像头的安装,并且在摄像头检测的过程中,摄像头的使用年限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锂电池卷芯极耳的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锂电池卷芯极耳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架、安装框和散热管,所述检测架的左侧后壁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且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轴连接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的右侧安装有从动轮,且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外壁皮带连接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的外壁粘接有夹持框,且夹持框的内部末端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法兰连接有转轴,且转轴的顶端焊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内部安装有极耳,所述安装框粘接在检测架的内左侧,且安装框的顶端内部安装有摄像头,所述散热管连通在安装框的内部,且安装框的下方安装有报警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夹持框和固定框的横切面均为“凹”字型结构设置,且夹持框在传送带的外壁呈等间距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夹持框的内壁与固定框的外壁均粘接有弹性卡板,且弹性卡板的侧壁为锯齿状布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安装框与摄像头之间紧密贴合,且安装框的顶端内壁与摄像头的外壁均粘接有吸附磁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散热管的末端与检测架的左侧外壁齐平,且散热管的内部末端为网格状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散热管的内部顶端粘接有散热鳍片,且散热鳍片的顶端与摄像头的外壁紧密贴合。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报警器和摄像头之间为电性连接,且报警器和摄像头构成电性串联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意效果为:1.本技术,通过夹持框和固定框的设置,固定框便于使用者对极耳的安装,亦可便于使用者对极耳胶片的视频检测,并且在弹性卡板卡齿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下,旋转至一定角度后的极耳进行固定;2.本技术,通过安装框与摄像头的设置,在吸附磁铁之间相互吸附的作用下,亦可便于使用者对安装框与摄像头之间的安装,安装方式及其简单,并且散热管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的过程中,网格状的设置可避免外界灰尘中过的颗粒杂质进入散热管的内部,亦可保证散热管的热量交换的速率;3.本技术,通过散热鳍片的设置,散热鳍片可将摄像头工作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管散发,以利于延长摄像头的使用年限,并且摄像头可将极耳拍摄到的信息输送至中央处理模块中,此时中央处理模块控制输送至报警器是否工作,对极耳是否出现平整无折,无裁斜、错位、毛刺现象,以便于使用者对极耳是否通过进行判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夹持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夹持框和固定框组合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安装框和摄像头之间拆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报警器工作流程示意图。图中:1、检测架;2、第一驱动电机;3、主动轮;4、从动轮;5、传送带;6、夹持框;7、第二驱动电机;8、转轴;9、固定框;10、弹性卡板;11、极耳;12、安装框;13、摄像头;14、吸附磁铁;15、散热管;16、散热鳍片;17、报警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请参阅图1-5,锂电池卷芯极耳的检测装置,包括锂电池卷芯极耳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架1、安装框12和散热管15,检测架1的左侧后壁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2,且第一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轴连接有主动轮3,主动轮3的右侧安装有从动轮4,且主动轮3和从动轮4的外壁皮带连接有传送带5,传送带5的外壁粘接有夹持框6,且夹持框6的内部末端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7,夹持框6和固定框9的横切面均为“凹”字型结构设置,且夹持框6在传送带5的外壁呈等间距设置,固定框9便于使用者对极耳11的安装,亦可便于使用者对极耳11胶片的视频检测,夹持框6的内壁与固定框9的外壁均粘接有弹性卡板10,且弹性卡板10的侧壁为锯齿状布置,在弹性卡板10卡齿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下,旋转至一定角度后的极耳11进行固定;第二驱动电机7的输出端法兰连接有转轴8,且转轴8的顶端焊接有固定框9,固定框9的内部安装有极耳11,安装框12粘接在检测架1的内左侧,且安装框12的顶端内部安装有摄像头13,安装框12与摄像头13之间紧密贴合,且安装框12的顶端内壁与摄像头13的外壁均粘接有吸附磁铁14,在吸附磁铁14之间相互吸附的作用下,亦可便于使用者对安装框12与摄像头13之间的安装,安装方式及其简单,散热管15连通在安装框12的内部,且安装框12的下方安装有报警器17,散热管15的末端与检测架1的左侧外壁齐平,且散热管15的内部末端为网格状设置,通过散热管15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的过程中,网格状的设置可避免外界灰尘中过的颗粒杂质进入散热管15的内部,亦可保证散热管15的热量交换的速率,散热管15的内部顶端粘接有散热鳍片16,且散热鳍片16的顶端与摄像头13的外壁紧密贴合,散热鳍片16可将摄像头13工作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管15散发,以利于延长摄像头13的使用年限,报警器17和摄像头13之间为电性连接,且报警器17和摄像头13构成电性串联结构,摄像头13可将极耳11拍摄到的信息输送至中央处理模块中,此时中央处理模块控制输送至报警器17是否工作,对极耳11是否出现平整无折,无裁斜、错位、毛刺现象进行判断,以便于使用者对极耳11是否通过进行判断。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将极耳11的末端凸块嵌入固定框9的内部凹槽中,再将摄像头13的末端嵌入安装框12的顶端凹槽中,此时在吸附磁铁14之间相互吸附的作用下,亦可将安装框12和摄像头13之间连接牢固,然后将第一驱动电机2、第二驱动电机7、摄像头13和报警器17均与外部电源佳通,再打开第一驱动电机2、第二驱动电机7、摄像头13和报警器17的电源开关,此时第一驱动电机2带动主动轮3和从动轮4旋转,进而带动传送带5旋转,其次同时打开第二驱动电机7的电源开关,此时转轴8带动固定框9旋转,进而对极耳11并在摄像头13的工作作用下进行多角度的拍摄,对极耳11是否出现平整无折,无裁斜、错位、毛刺现象进行判断,以便于使用者对极耳11是否通过进行判断,最后摄像头13将拍摄到的信息通过信息信号识别模块和信号输送模块输送至中央处理模块中,此时中央处理模块控制报警器17工作,若检测到的极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锂电池卷芯极耳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架(1)、安装框(12)和散热管(15),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架(1)的左侧后壁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2),且第一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轴连接有主动轮(3),所述主动轮(3)的右侧安装有从动轮(4),且主动轮(3)和从动轮(4)的外壁皮带连接有传送带(5),所述传送带(5)的外壁粘接有夹持框(6),且夹持框(6)的内部末端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7),所述第二驱动电机(7)的输出端法兰连接有转轴(8),且转轴(8)的顶端焊接有固定框(9),所述固定框(9)的内部安装有极耳(11),所述安装框(12)粘接在检测架(1)的内左侧,且安装框(12)的顶端内部安装有摄像头(13),所述散热管(15)连通在安装框(12)的内部,且安装框(12)的下方安装有报警器(17)。/n

【技术特征摘要】
1.锂电池卷芯极耳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架(1)、安装框(12)和散热管(15),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架(1)的左侧后壁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2),且第一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轴连接有主动轮(3),所述主动轮(3)的右侧安装有从动轮(4),且主动轮(3)和从动轮(4)的外壁皮带连接有传送带(5),所述传送带(5)的外壁粘接有夹持框(6),且夹持框(6)的内部末端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7),所述第二驱动电机(7)的输出端法兰连接有转轴(8),且转轴(8)的顶端焊接有固定框(9),所述固定框(9)的内部安装有极耳(11),所述安装框(12)粘接在检测架(1)的内左侧,且安装框(12)的顶端内部安装有摄像头(13),所述散热管(15)连通在安装框(12)的内部,且安装框(12)的下方安装有报警器(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卷芯极耳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框(6)和固定框(9)的横切面均为“凹”字型结构设置,且夹持框(6)在传送带(5)的外壁呈等间距设置。


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查文斌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迈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