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0316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发生装置,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侧围板组成的下壳体和位于下壳体上与下壳体相通的上壳体,侧围板上设有烟气入口和出口,下壳体内设有:一下壳体上部的上管板与上盖板间形成的发生装置上腔;一下壳体下部的下管板与下盖板间形成的发生装置下腔;一上腔与下腔间的烟腔;至少一冷轧翅片管,于烟腔中且贯穿上管板与下管板;至少一稀溶液集液管,于下腔入口穿过冷轧翅片管于上腔汇集一出口,上壳体为柱状腔体,顶面设有氨蒸气出口,侧面设有浓溶液入口、稀溶液出口及分凝器回液口,上壳体内设有至少一折流塔板;一换热管,连通稀溶液集液管出口和稀溶液出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利用废弃能源,比同类产品成本低,节约能源,结构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冷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的发生 装置。
技术介绍
氨吸收式制冷机早在1860年就己经开始使用。氨吸收式制冷的制冷温度 范围广,能够制取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而且主要是依靠热能为动力,只需要 少量的电能即可运行,因此在蒸气压縮式制冷比较发达的今天,氨吸收式制冷 仍有不可替代的空间。早期的氨吸收式制冷机,体积庞大,设备的制造耗费钢 材较多,而且制冷效率低。吸收式制冷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利用废弃热能作为动力,大大节省了制 冷机的运行成本。关于余热制冷的理论性研究较多,具体实施例子较少。目前,公知的氨水吸收式制冷机,主要包括发生装置、精馏器,分凝器、 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过冷器,GAX换热器。发生装置主要依靠燃气、 燃油作为热源,虽然节省电能,但仍然使用一次性能源,而且制冷效率相对较 低,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发生装置, 利用微型燃气轮机排放的尾气作为热源,且降低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的运行成 本,并提高发生装置的换热效率和整机的热力系数。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和位于下壳体上与下壳体相通的上壳体,所述下壳体 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侧围板组成的腔体,在腔体的侧围板上设有烟气入口和 烟气出口,所述下壳体内设置有-一发生装置上腔,安装在所述下壳体上部的上管板与所述上盖板之间形成的空间;一发生装置下腔,安装在所述下壳体下部的下管板与所述下壳体下盖板之间形成的空间;一烟腔,位于所述发生装置上腔与下腔之间;至少一冷轧翅片管,位于所述烟腔中且贯穿所述上管板与所述下管板,连 通所述发生装置上腔与下腔;至少一稀溶液集液管,入口位于所述发生装置下腔,从所述冷轧翅片管中 穿过并于所述发生装置上腔中汇集成一出口 。所述上壳体为柱状腔体,其顶面设有氨蒸气出口 ,其侧面设有浓溶液入口 、 稀溶液出口及分凝器回液口,所述上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折流塔板,安装在所述上壳体内壁上;一换热管,位于所述上壳体腔内,连通所述稀溶液集液管出口和所述稀溶 液出口。上述折流塔板为数块大半圆形板,于所述上壳体内壁从上至下交错安装。 上述折流塔板上设有液流导向槽。上述稀溶液集液管为数根,在所述烟腔中从所述冷轧翅片管中穿过,插装 在所述下腔体中,在所述上腔体中集合为一根管与所述换热管相连。上述换热管为螺旋管,盘绕在所述折流塔板的层与层之间。上述发生装置上腔内和/或所述发生装置下腔内还具有拉筋,交错焊接在 所述上盖板与上管板之间和/或所述下盖板与下管板之间。上述发生装置上腔和发生装置下腔内壁上还设有多个填料。上述下壳体为八边形腔体。上述下盖板相对于所述下壳体为一斜面。本专利技术的功效在于,(1)利用废弃能源,降低了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的运 行成本。(2)节约能源,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率。(3)结构紧凑,占用空间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 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机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机发生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示图。 其中,附图标记1冷轧翅片管2折流塔板3上管板4下管板5稀溶液出口6氨蒸气出口7浓溶液入口8烟气入口9烟气出口10分凝器回液口11上壳体12下壳体13拉筋14稀溶液集液管15螺旋换热管16上盖板17下盖板18上围板19下围板20填料21稀溶液集液管汇集处22烟气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中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发生装置由上壳体11,下壳体12连通构成,上壳体内设置有折流塔板2,螺旋换热管15;下壳体内设置有冷轧翅片管l,上管板3,下管板4,拉筋13,稀溶液集液管14, 上盖板16,下盖板17,上围板18,下围板19,填料20。发生装置俯视成八边形结构。下盖板相对于整机为一斜面。烟壳体的八边 形结构,有利于烟气与氨水之间的充分换热,使烟气的流动顺畅,发生装置没 有换热死角。下盖板倾斜有利于稀溶液的聚合。上管板3,上围板18和上盖板16构成发生装置的上腔;下管板4,下围 板19和下盖板17构成发生装置的下腔;拉筋13交错焊接在管板和盖板之间; 多根冷轧翅片管1贯穿于上管板3与下管板4之间,连通发生装置的上下两个 腔;上腔,冷轧翅片管管内容积,下腔构成整个发生装置的溶液腔;上壳体 11为发生装置的精馏部分;上管板3、下管板4固定在下壳体12内壁上。多根冷轧翅片管l,降低了烟气流速,使管内的氨水浓溶液与烟气进行充分的换 热。拉筋起加强作用。填料20位于发生装置的上腔和下腔中;折流塔板2为大半圆形状,固定 安装在上壳体ll内壁上,由上到下交错叠放,塔板上设有液流导向槽,稀溶液出口5,浓溶液回液口 7和分凝器回液口 IO位于上壳体中部。折流塔板2、 螺旋换热管15和填料20的作用是,使向下流的浓溶液与向上流的氨蒸气与水 蒸汽的混合气体充分换热。稀溶液螺旋换热管15盘绕在折流塔板2层与层之间;与向下流的浓溶液 充分换热,回收稀溶液的热量。多根稀溶液集液管14在发生装置的上腔中集成一根管子,避免了因填料 影响管子入口的稀溶液进液量,使稀溶液流速不均。氨蒸气出口 6位于上壳体顶部;发生装置侧面有烟气入口 8和烟气出口 9。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微型燃气轮机排放的尾气从烟气入口 8通入发生装置换热部分,与冷轧翅片管1中自上而下的浓氨溶液进行换热,产生大量的氨蒸气并带有少量的水蒸汽,蒸气经填料13和折流塔板2多次折流从氨蒸气 出口6排出,同时产生稀氨溶液沉到发生装置底部,经稀溶液螺旋换热管从稀 溶液出口 5排出。经过换热的尾气,从烟气出口 9排除。浓溶液从浓溶液入 口7进入发生装置,经折流塔板2和填料20多次折流向下流,在向下流的过 程中被上升的蒸气气流和稀溶液螺旋换热管15加热,部分氨蒸发产生少量的 氨蒸气,上升气流被冷却,有少量的水蒸汽凝结,随浓溶液向下流。浓溶液在 上管板3处被分流,从多根冷轧翅片管1向下流与烟气进行换热。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可利用废弃能源,降低氨水吸收式制冷机 的运行成本。(2)节约能源,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率。(3)结构紧凑,占用 空间小。当然,本专利技术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 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专利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 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专利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和位于下壳体上与下壳体相通的上壳体,所述下壳体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侧围板组成的腔体,在腔体的侧围板上设有烟气入口和烟气出口,所述下壳体内设置有一发生装置上腔,安装在所述下壳体上部的上管板与所述上盖板之间形成的空间;一发生装置下腔,安装在所述下壳体下部的下管板与所述下壳体下盖板之间形成的空间;一烟腔,位于所述发生装置上腔与下腔之间;至少一冷轧翅片管,位于所述烟腔中且贯穿所述上管板与所述下管板,连通所述发生装置上腔与下腔;至少一稀溶液集液管,入口位于所述发生装置下腔,从所述冷轧翅片管中穿过并于所述发生装置上腔中汇集成一出口。所述上壳体为柱状腔体,其顶面设有氨蒸气出口,其侧面设有浓溶液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和位于下壳体上与下壳体相通的上壳体,所述下壳体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侧围板组成的腔体,在腔体的侧围板上设有烟气入口和烟气出口,所述下壳体内设置有: 一发生装置上腔,安装在所述下壳体上部的上管板与所述上盖板之间形成的空间; 一发生装置下腔,安装在所述下壳体下部的下管板与所述下壳体下盖板之间形成的空间; 一烟腔,位于所述发生装置上腔与下腔之间; 至少一冷轧翅片管,位于所述烟腔中且贯穿所述上管板与所述下管板,连通所述发生装置上腔与下腔; 至少一稀溶液集液管,入口位于所述发生装置下腔,从所述冷轧翅片管中穿过并于所述发生装置上腔中汇集成一出口。 所述上壳体为柱状腔体,其顶面设有氨蒸气出口,其侧面设有浓溶液入口、稀溶液出口及分凝器回液口,所述上壳体内设置有: 至少一折流塔板,安装在所述上壳体内壁上; 一换热管,位于所述上壳体腔内,连通所述稀溶液集液管出口和所述稀溶液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福友杨俊恒舒红何伟林海军王淮雨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