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主要包括:由储液器下端引出的浓溶液管,浓溶液管至发生器外管回转向上的垂直管腔中,设有上端封闭且置于气泡泵管附近、下端敞口且焊接在浓溶液管折弯处的加热套及电热器件构成的内加热装置和发生器的外连接结构所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转换效率高、制冷性能好、节能高效等特点,广泛适用于各种吸收式制冷系统。(*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
本技术涉及吸收-扩散式制冷技术与设备,特别是涉及--种带 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或吸收式制冷机。技术背景 现有技术中,吸收-扩散式制冷设备或制冷系统中,用于蒸发制冷 剂的套管式发生器,均采用电热器件或可燃气等,经发生器外管壁、稀溶液及 浓溶液管壁为浓溶液加热,使浓溶液温度升高,产生气泡并通过发生器中的气 泡泵汽化、蒸发,实现氨气与稀溶液的分离,蒸发后的氨气再通过精馏器、冷 凝器和蒸发器的循环和能量转换,达到制冷目的。这种置于发生器腔体之外的 外热式加热方式,不仅对环境释放相当的废热,形成一定的热量损耗,而且传 导给发生器的热量,还需经过导热块、发生器外管壁、稀溶液及浓溶液管壁, 最后才能将热量作用于浓溶液。这种热传导方式结构层次多,热阻大,也存在相当的热损耗;另外,圆柱型发生器和电热器件的接触面积较小,加热速度慢、 效率低,致使现有吸收-扩散式制冷系统的能量耗损耗较大,制冷量较小、热能 转换系数较低, 一般仅为COP=0.2 0.4。综上所述,吸收-扩散式制冷系仍存在 能耗大、转换效率较低、制冷量小等缺陷,亟待研发一种转换效率高、制冷性 能好、节能高效的吸收-扩散式制冷系统,使吸收式制冷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专利技术目的 本技术所述的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研发的目 的,是提供一种无多层传导热阻、无大量废热排放,启动速度快,制造成本低 的节能、环保型吸收式制冷系统,以扩大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应用范围。附图说明 图1是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穿过气泡泵安装电热器件的内热发生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带有内热和外部加热装置的大功率发生器结构示意图图4是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冰箱结构示意图图中l一储液器;2—浓溶液管腔;3—发生器外管;4一气泡泵管 5—浓溶液管折弯处;6—加热套;7—电热器件;8—限位件;9一精馏器; IO—稀溶液管;ll一吸收器;12—稀溶液回流管;13—L型隔热套 技术方案 本技术所述的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技术方案 主要包括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的内热发生器,由储液器1下端引出的浓溶液管2, 在浓溶液管至发生器外管3回转向上的垂直管腔中,设有上端封闭且置于气泡泵管4附近、下端敞口且焊接在浓溶液管折弯处5的加热套6,加热套中的电热器件7,置于加热套敞口端的限位件8构成的内加热装置;由下端焊接于浓溶液管转向发生器折弯处、上端与精馏器9相连的稀溶液管10,连通稀溶液管底部、 且上接吸收器11的稀溶液回流管12,包覆于浓溶液管和发生器外管壁的L型隔 热套13构成的发生器外连接结构所组成。为了适应多种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内加热要求,加热套及电热器件可与气泡 泵管同轴垂直设置,也可径向排列;加热套与气泡泵管径向排列时,加热套及 电热部件可设置在气泡泵内,也可穿过气泡泵,设置于气泡泵与稀溶液管之间。改善加热套与浓溶液管连接的工艺性,可将电热套与浓溶液管的连接处改 进为直角过渡;在大功率吸收式制冷系统中,还可采用带有内热和外部加热装 置共用的大功率发生器的加热方式。可改善工艺性,提高制冷性能。 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有益效果1、 减少了多层传导热阻和废热的排放,可大幅度降低热能的损耗;2、 提高了系统的启动速度和温控的灵敏度,改善了冰箱的制冷性能;3、 简化了发生器的结构,降低了材料消耗和制造成本;4、 减小了发生器保温层的体积,为结构的紧凑设计和小型化提供了条件;5、 降低能耗,减少废热排放,更适于冰箱、空调等民用产品的生产。实施例l:是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如图1所示。从储液器出来的 浓溶液,被置于管腔中的电热器件直接加热,浓溶液迅速启动, 一部分氨气从 溶液中析出,形成气泡将液柱推向气泡泵管汽化、蒸发,实现氨气与稀溶液的 分离。从气泡泵蒸发出来的氨气中含有较多水分,在精馏器内液滴因重力下降, 氨蒸气和水蒸气上升时,更多的水蒸气从氨蒸气中析出,凝为水珠流回发生器, 稀释从气泡泵流出的液体,借助发生器顶部与吸收器的高度差,通过稀溶液回 流管到达吸收器上端。稀溶液由吸收器上端向下流动,与从储液器出来的氢、 氨混合气接触,吸收其中的氨气,使溶液浓度增加,出吸收器后流入储液器, 又经溶液热交换器流入发生器。蒸发后的氨气再通过精馏器、冷凝器和蒸发器 的循环,达到制冷目的。与此同时,贴合于浓溶液管的稀溶液回流管将热量传 给由储液器出来的浓溶液,提高进入发生器的浓溶液温度,准备再次加热汽化、 蒸发。通过将电热器件直接设置于浓溶液管腔,可减少多种传导热阻,把热量 直接作用于浓溶液,不仅可增加溶液的蒸发量,提高制冷性能,而且可大幅降 低能耗和制造成本,可广泛适用于吸收式各种制冷系统、制冷机的配套。 实施例2:是穿过气泡泵管安装电热器件的内热发生器,如图2所示。这种结构 可提高加热速度,其工作循环方式同上。实施例3:是带有内热和外部加热的大功率发生器,如图3所示。这种方式可加 大发生器的功率和蒸发量,适于大功率吸收式制冷机的配套使用。 实施例4:是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冰箱,如图4所示。权利要求1. 本技术所述的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主要包括1)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的内热发生器,由储液器下端引出的浓溶液管,在浓溶液管至发生器外管回转向上的垂直管腔中,设有上端封闭且置于气泡泵管附近、下端敞口且焊接在浓溶液管折弯处的加热套,加热套中的电热器件及置于加热套敞口端的限位件构成的内加热装置;2)由下端焊接于浓溶液管转向发生器折弯处、上端与精馏器相连的稀溶液管,连通稀溶液管底部、且上接吸收器的稀溶液回流管构成的发生器外连接结构。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加热套及电热器件可与气泡泵管同轴垂直设置,也可径向垂直排列;3、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加热套及电热器件在径向垂直排列时,加热套及电热部件可在气泡泵内设置, 也可穿过气泡泵,设置于气泡泵与稀溶液管之间。4、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大功率的吸收式发生器中,可采用带有内热和外部加热装置共用的加热方式;5、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稀溶液回流管自浓溶液管引出后,贴覆于浓溶液管至储液器段设置;6、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加热套安装于浓溶液管到发生器的连接处的外角,可为圆弧或直角管连接;7、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浓溶液管、稀溶液管及发生器外管包裹有L型隔热材料;8、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电热器件及导线采用具有通孔的限位件定位。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主要包括由储液器下端引出的浓溶液管,浓溶液管至发生器外管回转向上的垂直管腔中,设有上端封闭且置于气泡泵管附近、下端敞口且焊接在浓溶液管折弯处的加热套及电热器件构成的内加热装置和发生器的外连接结构所组成。本技术具有转换效率高、制冷性能好、节能高效等特点,广泛适用于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内热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主要包括: 1)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的内热发生器,由储液器下端引出的浓溶液管,在浓溶液管至发生器外管回转向上的垂直管腔中,设有上端封闭且置于气泡泵管附近、下端敞口且焊接在浓溶液管折弯处的加热套,加热套中的电热器件及置于加热套敞口端的限位件构成的内加热装置; 2)由下端焊接于浓溶液管转向发生器折弯处、上端与精馏器相连的稀溶液管,连通稀溶液管底部、且上接吸收器的稀溶液回流管构成的发生器外连接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爱民,郭庆松,刘春伟,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普莱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