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绝缘管及热交换装置,该热绝缘管包括:一内绝缘层,具有一第一通道,用以容纳一第一冷媒管,及一第二通道,用以容纳一第二冷媒管;一外绝缘层,用以包覆上述内绝缘层;及一防水层,用以包覆上述外绝缘层。通过上述热绝缘管及具有该绝缘管的热交换装置,使得电缆线可藉由与之一体成型的热绝缘管穿过墙壁上的孔洞而连接室外机和室内机,在施工上颇为便利,且因控制线路不再裸露于外,因此不会妨碍外观且控制线路不易受损,故障机率因而可以降低。(*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热绝缘管;特别是指一种用于热交换装置的热绝缘 管及热交换装置。
技术介绍
热交换装置一般包括空调装置和冷冻装置,其中分离式冷气机是指一种室 外机和室内机分离设计的空调设备,而室内机和室外机间则以两支冷媒管连接 以形成封闭的冷媒工作回路。此外,两者间连接有控制线路,以便由室内机传 送控制信号至室外机来控制室外机的运转。由于压縮机置于室外机中可降低室 内噪音,室内机则可配合装潢而设置于房间内,因此目前已被广泛使用。然而,分离式冷气机的一个问题是,必须在房屋外墙或屋内的房间墙壁上 钻孔以容纳冷媒管和控制线路,由于目前的冷媒管的设计方式为一支冷媒管搭 配一支配管,因此两支冷媒管需由两个固着在一起的配管所包覆,此时,控制 线路必须单独穿过墙壁上的孔洞以连接室外机和室内机,在施工上颇为不便, 且因控制线路裸露在外,不仅有碍美观且控制线路容易受损而使故障的机率提 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绝缘管及热交换装置,以改 善或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热绝缘管,该热绝缘管包括一内绝缘层,具有一第一通道,该第一通道容纳一第一冷媒管,及一第二 通道,该第二通道容纳一第二冷媒管;一外绝缘层,该外绝缘层包覆该内绝缘层;及一防水层,该防水层包覆该外绝缘层。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热交换装置,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 一室内机及一室外机;一第一冷媒管及一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一冷媒管及第二冷媒管连通该室内机 及室外机;及一热绝缘管,该热绝缘管包括一内绝缘层,所述内绝缘层具有一第一通道,该第一通道容纳该第一 冷媒管,及一第二通道,该第二通道容纳该第二冷媒管; 一外绝缘层,该外绝缘层包覆该内绝缘层;及 一防水层,该防水层包覆该外绝缘层。 本技术的特点和优点是通过本技术提供的热绝缘管及热交换装 置,电缆线可藉由与之一体成型的热绝缘管穿过墙壁上的孔洞而连接室外机和 室内机,在施工上颇为便利,且因控制线路不再裸露于外,因此不会妨碍外观 且控制线路不易受损,故障机率因而可以降低。附图说明图1A为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空调装置。 图1B为显示图1A的空调装置的方块示意图。 图2A为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热绝缘管示意图。 图2B图为显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热绝缘管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室内机100 户外环境4 压縮机210 管线21、 23; 膨胀阀230;室内空间3;电子控制器120; 冷凝器220; 电缆线25; 内绝缘层26;室外机200; 蒸发器110; 单一配管20; 遥控器8;第一通道21a;第二通道23a; 外绝缘层24; 防水层22。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考图1A和图1B,依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显示一种空调装置, 例如分离式冷气机,其主要包括一室内机100,设置于一室内空间3中,而一室 外机200,则可置放于户外环境4中,例如阳台或空地上。室内机100 —般包括一电子控制器120及一蒸发器IIO(图1B),而马达驱 动风扇(未显示)则可将蒸发器110释放的冷空气送进室内空间3。室外机200 一般则包括一压縮机210、冷凝器220,以及一马达驱动风扇(未显示),可用来 冷却在冷凝器220中的冷媒。室内机和室外机的连接机制是通过单一配管20完 成,其可同时包覆用于冷媒循环的管线21、 23以及电缆线25,如控制线路或电 源线。遥控器8则电连接控制器120,其可装设在方便使用者操作处。以下说明上述分离式冷气机的操作原理。室内机100的蒸发器110主要是 藉由将空气吹送过带有液态低温冷媒的管线以进行热交换而释放出冷空气;室 外机200的压縮机210则用来将低压冷媒气体压縮成高压冷媒气体。而通过和 户外环境的热交换,冷凝器220可将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冷凝成高温高压的冷 媒液体,膨胀阀230则再度将高温高压的冷媒液体转换成低温低压的冷媒液体, 再送回蒸发器110中。换言之,分离式冷气机包括了两条冷媒管线21和23以及一控制线路25, 其中冷媒管线21用以携带液态冷媒,以将其从室外机的冷凝器220送至室内机 的蒸发器IIO,另一条冷媒管线23则携带蒸发状态的冷媒,以将其从室内机的 蒸发器110传送回室外机的冷凝器220。控制线路25则控制室外机的压縮机210, 以对在冷凝器220和蒸发器110之间移动的冷媒进行增压;控制线路25也控制 室外机的膨胀阀230,以对在冷凝器220和蒸发器110之间移动的冷媒进行减压。 因此,当膨胀阀230设置在室外机200中时,冷媒管线21、 23均为低压配管, 但冷媒管线21为携带液态冷媒,冷媒管线23为携带气态冷媒。然而,如果膨 胀阀230设置于室内机100中,则冷媒管线21为高压配管,冷媒管线23为低压配管, 一般而言,高压配管的管径小于低压配管的管径。如前所述,由于目前的冷媒管的设计方式为一支冷媒管搭配一支配管,因 此两支冷媒管由两个固着在一起的配管所包覆,此时,电缆线必须单独穿过墙 壁上的孔洞以连接室外机和室内机。因此,请参阅图2A所揭示的配管实施例,在本例中,作为配管的热绝缘管20包括一内绝缘层26,具有一第一通道21a,以容纳一第一冷媒管21;及一第 二通道23a,以容纳一第二冷媒管23。 一外绝缘层24,则用以包覆内绝缘层26。 另外,为避免水气侵入,本例另使用一防水层22,如由弹性塑料材料构成,以 包覆外绝缘层24。其中,上述热绝缘管20为可同时容纳冷媒管线21、 23的单 一配管,因此,不需要以固定两个绝缘管的方式穿过墙壁上的孔洞,较为省时 便利,同时单一配管的内绝缘层、外绝缘层或防水层的用料也较为减少,故能 有效降低成本。此外为解决电缆线穿墙不易的问题,本例的热绝缘管20还包括 至少一电缆线25,设置于内绝缘层26中,并与第一及第二冷媒管21、 23三者 之间各相距一既定间隔。其中电缆线25可包括电源线、控制线或其组合。请参阅图2B所揭示的配管另一实施例。在本例中,电缆线设置于外绝缘层 24中,或可设置于内绝缘层26与外绝缘层24之间。在上述实施例中,内绝缘层可选择由一低密度发泡棉材料构成,而外绝缘 层则可选择由一高密度发泡棉材料构成。由于发泡棉材料可藉由压出成型的方式来制作上述热绝缘管,而电缆线则 可和发泡棉材料一起押出成型而包覆于内绝缘层或外绝缘层中,或者两者之间。 因此,电缆线可藉由与之一体成型的热绝缘管穿过墙壁上的孔洞而连接室外机 和室内机,在施工上颇为便利,且因控制线路不再裸露于外,因此不会妨碍外 观且控制线路不易受损,故障机率因而可以降低。此外,上述热绝缘管虽可应用于分离式冷气机,但并不限于此等应用,任 何热交换装置如空调装置或冷冻设备等需使用冷媒循环者均可使用上述热绝缘 管。权利要求1.一种热绝缘管,其特征在于,该热绝缘管包括一内绝缘层,具有一第一通道,该第一通道容纳一第一冷媒管,及一第二通道,该第二通道容纳一第二冷媒管;一外绝缘层,该外绝缘层包覆该内绝缘层;及一防水层,该防水层包覆该外绝缘层。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绝缘管,其特征在于,该热绝缘管还包括至少一 电缆线,所述电缆线设置于该内绝缘层中,并与该第一及第二冷媒管间隔设置。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绝缘管,其特征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绝缘管,其特征在于,该热绝缘管包括: 一内绝缘层,具有一第一通道,该第一通道容纳一第一冷媒管,及一第二通道,该第二通道容纳一第二冷媒管; 一外绝缘层,该外绝缘层包覆该内绝缘层;及 一防水层,该防水层包覆该外绝缘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兴燿,
申请(专利权)人:王兴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