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9416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属于数据交换网络技术领域。该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通过继电器开关控制电路来实现电源极性检测功能,替代整流桥。该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能够降低PD设备输入电源的功率损耗,提升效率,能够降低整流桥导致的温升,改善系统散热,提升产品可靠性。

A PD circuit based on relay contro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
本专利技术属于数据交换网络
,具体地指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
技术介绍
PoE(PowerOverEthernet,以太网供电)是一种通过标准以太网双绞线传输直流电源给远端设备的技术,可以通过网线在供电的同时传输数据,对于工程上取电困难、走线不便的设备,诸如网络摄像机、无线吸顶AP(AccessPoint,无线访问节点)、室外大功率AP等应用场景有极大帮助。随着WLAN(无线局域网)、VoIP(网络电话)、网络视频监控等新业务的飞速发展,PoE供电逐渐成为主流,但随着高功率设备应用的出现,更高供电功率的需求也显著提升。标准定义了两种设备:PSE(PowerSourcingEquipment,PoE供电设备)和PD(PoweredDevices,PoE受电设备),由PSE提供电源给PD。PSE可以通过数据线(即网线的1/2、3/6差分线对)进行供电,也可以通过空闲线(即网线的4/5、7/8差分线对)供电。IEEE802.3af标准(最大输出功率15.4W)设备和IEEE802.3at标准(最大输出功率30W)设备只需实现其中一种供电方式即可,而IEEE802.3bt标准(最大输出功率90W)设备需要同时用到四对差分线进行供电。标准PD需要同时支持数据线和空闲线受电。在PD电路中,PSE通过差分线对供电,但标准没有明确差分线对供电电源的正负极。参照图1,现有技术中,变压器的中间抽头输出后,需要经过整流桥整流,再输入到PD芯片及DC/DC芯片。随着供电功率的增大,整流桥上的损耗增加;在IEEE802.3at标准供电时,整流桥的损耗最大可以达到2~3W,而在IEEE802.3bt大功率供电时,两个整流桥同时工作的损耗更高,不仅降低了系统电源效率,也提升了单板温度及散热难度。为了降低整流桥的损耗,部分厂家推出了MOS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整流桥,但MOS管整流桥成本较高,对低端产品的整机成本影响较大,并且其防护能力较弱,使用场景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PD电源的输入损耗和温升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包括第一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检测电阻RDET1,所述检测电阻RDET1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稳压管D5的负极、继电器RELAY3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3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1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3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阻R5的第二端、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稳压管D3的正极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1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检测电阻RDET1的第二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稳压管D3的负极、继电器RELAY1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1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3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5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7的负极、电阻R9的第二端、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与稳压管D5的正极连接,电阻R9的第一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阻R10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0的第一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3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RELAY1的第5引脚与继电器RELAY3的第5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1的第6引脚与继电器RELAY3的第6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1和继电器RELAY3均为常开继电器。所述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还包括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检测电阻RDET2,所述检测电阻RDET2的第一端与电容C14的第一端、稳压管D6的负极、继电器RELAY4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4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2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4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电阻R7的第二端、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稳压管D4的正极连接,电阻R7的第一端与电容C14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8的第一端与电容C14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2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检测电阻RDET2的第二端与电容C16的第一端、稳压管D4的负极、继电器RELAY2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2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4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6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1的第二端、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稳压管D6的正极连接,电阻R11的第一端与电容C16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2的第一端与电容C16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4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RELAY2的第5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5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2的第6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6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2和继电器RELAY4均为常开继电器;所述继电器RELAY3的第5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5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3的第6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还包括接口J1和变压器T1;所述变压器T1包括第一对线圈TD1/TX1、第二对线圈TD2/TX2、第三对线圈TD3/TX3和第四对线圈TD4/TX4;所述接口J1的第1引脚与线圈TD4的负极连接;接口J1的第2引脚与线圈TD4的正极连接;接口J1的第3引脚与线圈TD3的负极连接;接口J1的第4引脚与线圈TD3的正极连接;接口J1的第5引脚与线圈TD2的负极连接;接口J1的第6引脚与线圈TD2的正极连接;接口J1的第7引脚与线圈TD1的负极连接;接口J1的第8引脚与线圈TD1的正极连接;所述线圈TD4的中间抽头与检测电阻RDET1的第一端连接;线圈TD3的中间抽头与检测电阻RDET1的第二端连接;线圈TD2的中间抽头与检测电阻RDET2的第一端连接;线圈TD1的中间抽头与检测电阻RDET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还包括电容C5、电容C6、电容C7和电容C8;线圈TX4的中间抽头与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8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X3的中间抽头与电容C7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7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X2的中间抽头与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6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X1的中间抽头与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还包括压敏电阻Q1、压敏电阻Q2、压敏电阻Q3和压敏电阻Q4;线圈TD4的中间抽头与压敏电阻Q1的第一端连接,压敏电阻Q1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D3的中间抽头与压敏电阻Q2的第一端连接,压敏电阻Q2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D2的中间抽头与压敏电阻Q3的第一端连接,压敏电阻Q3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D1的中间抽头与压敏电阻Q4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控制电路;/n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检测电阻RDET1,所述检测电阻RDET1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稳压管D5的负极、继电器RELAY3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3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1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3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阻R5的第二端、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稳压管D3的正极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1的第2引脚连接;/n所述检测电阻RDET1的第二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稳压管D3的负极、继电器RELAY1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1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3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5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7的负极、电阻R9的第二端、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与稳压管D5的正极连接,电阻R9的第一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阻R10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0的第一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3的第2引脚连接;/n所述继电器RELAY1的第5引脚与继电器RELAY3的第5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1的第6引脚与继电器RELAY3的第6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1和继电器RELAY3均为常开继电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控制电路;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检测电阻RDET1,所述检测电阻RDET1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稳压管D5的负极、继电器RELAY3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3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1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3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阻R5的第二端、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稳压管D3的正极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1的第2引脚连接;
所述检测电阻RDET1的第二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稳压管D3的负极、继电器RELAY1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1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3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5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7的负极、电阻R9的第二端、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与稳压管D5的正极连接,电阻R9的第一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阻R10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0的第一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3的第2引脚连接;
所述继电器RELAY1的第5引脚与继电器RELAY3的第5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1的第6引脚与继电器RELAY3的第6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1和继电器RELAY3均为常开继电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控制电路;
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检测电阻RDET2,所述检测电阻RDET2的第一端与电容C14的第一端、稳压管D6的负极、继电器RELAY4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4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2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4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电阻R7的第二端、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稳压管D4的正极连接,电阻R7的第一端与电容C14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8的第一端与电容C14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2的第2引脚连接;
所述检测电阻RDET2的第二端与电容C16的第一端、稳压管D4的负极、继电器RELAY2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2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4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6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1的第二端、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稳压管D6的正极连接,电阻R11的第一端与电容C16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2的第一端与电容C16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4的第2引脚连接;
所述继电器RELAY2的第5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5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2的第6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6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2和继电器R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曙光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锐格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