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智能交通技术领域的一种智能交通灯装置,底座设置为一体铸造成型的结构,在组合状态下主灯杆底端与底座焊接连接,在转运状态下主灯杆底端与底座处于分离状态;灯头杆下端通过上旋转轴与主灯杆顶端俯仰旋转地连接,灯头杆配置有锁定组件,以锁定灯头杆调节后的仰角位置;在转运状态下,灯头杆与主灯杆同轴;在组合状态下,灯头杆以上旋转轴为旋转调节支点向下倾斜设置。克服了转运时相互堆叠产生的运输空间浪费的问题。
An intelligent traffic ligh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交通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交通
,具体来说,是一种智能交通灯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智能交通灯已经广泛出现在各大城市道路中。其包括主灯杆,主灯杆顶端设置带有灯具的灯头杆,主灯杆底端设有底座。往往需要在工厂里将智能交通灯预制好,然后运至现场进行安装。由于灯头杆、主灯杆、底座在预制阶段就已经组装成一体,因此,在转运到现场的过程中,由于底座的存在,容易占据运输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交通灯装置,克服了转运时相互堆叠产生的运输空间浪费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交通灯装置,包括主灯杆(1),所述主灯杆(1)顶端设置带有灯具(3)的灯头杆(2),所述主灯杆(1)底端设有底座(7),所述底座(7)设置为一体铸造成型的结构,在组合状态下所述主灯杆(1)底端与底座(7)焊接连接,在转运状态下所述主灯杆(1)底端与底座(7)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灯头杆(2)配置有水平延伸的上旋转轴(4),所述灯头杆(2)下端通过上旋转轴(4)与主灯杆(1)顶端俯仰旋转地连接,所述灯头杆(2)配置有锁定组件,以锁定灯头杆(2)调节后的仰角位置;所述主灯杆(1)、灯头杆(2)均为圆杆结构,且所述灯头杆(2)的直径小于主灯杆(1)的直径,所述上旋转轴(4)的轴线与主灯杆(1)的轴线垂直相交;在转运状态下,所述灯头杆(2)与主灯杆(1)同轴;在组合状态下,所述灯头杆(2)以上旋转轴(4)为旋转调节支点向下倾斜设置。进一步地,所述主灯杆(1)顶端设有U型槽(1a),所述U型槽(1a)前后贯通,所述灯头杆(2)下端通过上旋转轴(4)转动连接在U型槽(1a)中;所述主灯杆(1)的U型槽(1a)两侧壁均设有弧形导向孔(1c),所述弧形导向孔(1c)设置为以上旋转轴(4)的轴线为中心的弧形孔结构,所述灯头杆(2)两侧均设有水平延伸的限位螺柱(5),两限位螺柱(5)分别活动穿过两弧形导向孔(1c),每个限位螺柱(5)上均套装有用于锁定灯头杆(2)仰角位置的限位螺母(6)。进一步地,所述底座(7)包括一底板(702)、一中心柱(701)以及若干加强筋(703),所述底板(702)用于固定在地面基础上,所述中心柱(701)垂直固定在底板(702)上表面中心,所述中心柱(701)上端在组合状态下与主灯杆(1)底端焊接连接,所有加强筋(703)环绕中心柱(701)均布,并与中心柱(701)、底板(702)同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主灯杆(1)底端中心具有竖直向下延伸的定位凸柱(1b),所述中心柱(701)具有与定位凸柱(1b)定位配合的、容纳定位凸柱(1b)插入的定位凹槽(701a)。进一步地,所述灯头杆(2)与主灯杆(1)同轴时,所述限位螺柱(5)位于弧形导向孔(1c)一端;所述灯头杆(2)处于组合状态时,所述弧形导向孔(1c)另一端托住所述限位螺柱(5)。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凸柱(1b)、定位凹槽(701a)的截面结构均为相同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组合状态下主灯杆底端与底座焊接连接,在转运状态下主灯杆底端与底座处于分离状态,以便转运时进行堆叠,节约运输空间;具体地说,在转运状态下,灯头杆与主灯杆同轴,而且由于灯头杆的直径小于主灯杆的直径,因此,便于转运时进行堆叠,堆叠时不会产生相互的结构干涉,底座可以单独地放置在其他转运工具上,从而解决了转运时浪费运输空间的问题,降低了运输成本;在运输到现场或现场附近时,可进行组合,调整并锁定灯头杆的仰角,将底座与主灯杆底端焊接连接,然后将底座固定在地面基础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转运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图4是灯头杆的安装示意图。图5是图1中的B部放大图。图6是底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6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6所示,一种智能交通灯装置,包括主灯杆1,主灯杆1顶端设置带有灯具3的灯头杆2,主灯杆1底端设有底座7,底座7设置为一体铸造成型的结构,在组合状态下主灯杆1底端与底座7焊接连接,在转运状态下主灯杆1底端与底座7处于分离状态。上述灯头杆2配置有水平延伸的上旋转轴4,灯头杆2下端通过上旋转轴4与主灯杆1顶端俯仰旋转地连接,灯头杆2配置有锁定组件,以锁定灯头杆2调节后的仰角位置。上述主灯杆1、灯头杆2均为圆杆结构,且灯头杆2的直径小于主灯杆1的直径,上旋转轴4的轴线与主灯杆1的轴线垂直相交。在转运状态下,灯头杆2与主灯杆1同轴。在组合状态下,灯头杆2以上旋转轴4为旋转调节支点向下倾斜设置。上述主灯杆1顶端设有U型槽1a,U型槽1a前后贯通,灯头杆2下端通过上旋转轴4转动连接在U型槽1a中;主灯杆1的U型槽1a两侧壁均设有弧形导向孔1c,弧形导向孔1c设置为以上旋转轴4的轴线为中心的弧形孔结构,灯头杆2两侧均设有水平延伸的限位螺柱5,两限位螺柱5分别活动穿过两弧形导向孔1c,每个限位螺柱5上均套装有用于锁定灯头杆2仰角位置的限位螺母6。上述底座7包括一底板702、一中心柱701以及若干加强筋703,底板702用于固定在地面基础上,中心柱701垂直固定在底板702上表面中心,中心柱701上端在组合状态下与主灯杆1底端焊接连接,所有加强筋703环绕中心柱701均布,并与中心柱701、底板702同时固定连接。上述主灯杆1底端中心具有竖直向下延伸的定位凸柱1b,中心柱701具有与定位凸柱1b定位配合的、容纳定位凸柱1b插入的定位凹槽701a。使得主灯杆1底端与底座7焊接前能够形成初步的定位,作为后续焊接的基准,提升焊接连接的精度。上述灯头杆2与主灯杆1同轴时,限位螺柱5位于弧形导向孔1c一端;灯头杆2处于组合状态时,弧形导向孔1c另一端托住所述限位螺柱5。以便快速定位、调整灯头杆2。上述定位凸柱1b、定位凹槽701a的截面结构均为相同的结构。在转运状态下,灯头杆2与主灯杆1同轴,而且由于灯头杆2的直径小于主灯杆1的直径,因此,便于转运时进行堆叠,堆叠时不会产生相互的结构干涉,底座7可以单独地放置在其他转运工具上,从而解决了转运时浪费运输空间的问题,降低了运输成本;在运输到现场或现场附近时,可进行组合,调整并锁定灯头杆2的仰角,将底座7与主灯杆1底端焊接连接,然后将底座7固定在地面基础上。以上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交通灯装置,包括主灯杆(1),所述主灯杆(1)顶端设置带有灯具(3)的灯头杆(2),所述主灯杆(1)底端设有底座(7),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7)设置为一体铸造成型的结构,在组合状态下所述主灯杆(1)底端与底座(7)焊接连接,在转运状态下所述主灯杆(1)底端与底座(7)处于分离状态;/n所述灯头杆(2)配置有水平延伸的上旋转轴(4),所述灯头杆(2)下端通过上旋转轴(4)与主灯杆(1)顶端俯仰旋转地连接,所述灯头杆(2)配置有锁定组件,以锁定灯头杆(2)调节后的仰角位置;/n所述主灯杆(1)、灯头杆(2)均为圆杆结构,且所述灯头杆(2)的直径小于主灯杆(1)的直径,所述上旋转轴(4)的轴线与主灯杆(1)的轴线垂直相交;/n在转运状态下,所述灯头杆(2)与主灯杆(1)同轴;/n在组合状态下,所述灯头杆(2)以上旋转轴(4)为旋转调节支点向下倾斜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交通灯装置,包括主灯杆(1),所述主灯杆(1)顶端设置带有灯具(3)的灯头杆(2),所述主灯杆(1)底端设有底座(7),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7)设置为一体铸造成型的结构,在组合状态下所述主灯杆(1)底端与底座(7)焊接连接,在转运状态下所述主灯杆(1)底端与底座(7)处于分离状态;
所述灯头杆(2)配置有水平延伸的上旋转轴(4),所述灯头杆(2)下端通过上旋转轴(4)与主灯杆(1)顶端俯仰旋转地连接,所述灯头杆(2)配置有锁定组件,以锁定灯头杆(2)调节后的仰角位置;
所述主灯杆(1)、灯头杆(2)均为圆杆结构,且所述灯头杆(2)的直径小于主灯杆(1)的直径,所述上旋转轴(4)的轴线与主灯杆(1)的轴线垂直相交;
在转运状态下,所述灯头杆(2)与主灯杆(1)同轴;
在组合状态下,所述灯头杆(2)以上旋转轴(4)为旋转调节支点向下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交通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灯杆(1)顶端设有U型槽(1a),所述U型槽(1a)前后贯通,所述灯头杆(2)下端通过上旋转轴(4)转动连接在U型槽(1a)中;所述主灯杆(1)的U型槽(1a)两侧壁均设有弧形导向孔(1c),所述弧形导向孔(1c)设置为以上旋转轴(4)的轴线为中心的弧形孔结构,所述灯头杆(2)两侧均设有水平延伸的限位螺柱(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朝友,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市法马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