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齿轨铁路的轨枕结构,包括相邻设置的轨枕、连接相邻轨枕的对抗式啮合结构,所述对抗式啮合结构通过固定件固定于轨枕上;所述对抗式啮合结构包括对接设置的上啮合体、下啮合体,所述上啮合体的一端与下啮合体的一端通过其上的锯齿部对抗啮合,所述上啮合体的另一端与下啮合体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对应的轨枕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齿轨铁路列车运行过程中纵向力过大时导致的轨枕位置变化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对抗式啮合体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限位板抗变形能力更强。
Sleeper structure of gear rail railw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齿轨铁路的轨枕结构
本技术涉及齿轨铁路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齿轨铁路的轨枕结构。
技术介绍
齿轨铁路由于爬坡能力强,适用于地势起伏大的山区铁路。与传统铁路相比,齿轨铁路的特点是在铁路轨道中间的轨枕上,另外放置一条特别的齿轨,行走在齿轨铁路上的机车或车辆需在转向架上相应配备一个或多个齿轮,由齿轮与齿轨啮合着走行。当列车运行在大坡度地段时,齿轮与齿轨的啮合作用产生的啮合力可以克服大坡度地段钢轨与车轮间粘着力不足的问题,从而使列车安全通过大坡度地段。但是当这种纵向力过大时,可能导致轨枕发生纵向位移甚至横向位移,从而影响轨道结构稳定性。中国专利文献CN207091837U公开了一种可以限制传统轨枕横向位移和纵向位移的方法,主要是在轨枕两端和轨枕侧面用限位板对轨枕的位移进行限制,该方法的缺点是施工复杂,限位作用有限。中国专利文献CN108867205A公开了齿轨铁路单轨枕上的限位方法,该限位方法是在轨枕的两侧底面设置限位板,该限位板只能对单根轨枕的位移变化起限制作用,所能提供的阻力较小。因此,设计出一种适用于大坡度地段的齿轨铁路,可以提供大阻力保证轨枕不会因齿轮齿轨作用力而发生位移变化的轨枕结构,是目前齿轨铁路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齿轨铁路的轨枕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轨枕移位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本技术齿轨铁路的轨枕结构,包括相邻设置的轨枕、连接相邻轨枕的对抗式啮合结构,所述对抗式啮合结构通过固定件固定于轨枕上;所述对抗式啮合结构包括对接设置的上啮合体、下啮合体,所述上啮合体的一端与下啮合体的一端通过其上的锯齿部对抗啮合,所述上啮合体的另一端与下啮合体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对应的轨枕上。机车车辆在大坡度地段行驶时,需要较大的纵向力,这种纵向力由钢轨与车轮之间的粘着力和齿轮与齿轨之间的啮合力提供;同时这种纵向力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轨枕,当纵向力过大,作用于轨枕的力也越大,越容易导致轨枕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轨道结构稳定性,甚至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本技术在相邻轨枕之间设置对抗式啮合结构,上啮合体和下啮合体之间的啮合力以及对抗力能够有效防止轨枕的位置变化。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解决了齿轨铁路列车运行过程中纵向力过大时导致的轨枕位置变化问题;2.本技术通过对抗式啮合体限制了轨枕的纵向位移和横向位移,而且对抗装置使得纵向位移的变化受到各相邻轨枕的限制,提供了较大的纵向阻力,这种纵向阻力相较于在单根轨枕上设置的纵向阻力要大得多;3.本技术采用的对抗式啮合体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限位板抗变形能力更强。4.本技术施工简单,便于养护维修。进一步地,所述上啮合体、下啮合体均为条块结构。进一步地,所述上啮合体锯齿部设有四个锯齿,所述下啮合体锯齿部设有三个锯齿。进一步地,所述锯齿的端部为平端。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包括将对抗式啮合结构两侧通过螺栓结构固定于轨枕上的L型角钢。进一步地,所述L型角钢底部延伸出轨枕底面供L型角钢插入道床。由此便于本技术安装后通过L型角钢深入道床安插,从而进一步防止轨枕的出现位移。进一步地,所述对抗式啮合结构包括由上啮合体、下啮合体构成的一对啮合体,该对啮合体设置于相邻轨枕的中部。在相邻轨枕中部设置一对啮合体防止轨枕位置变化的效果最佳,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成本。可见,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解决了齿轨铁路列车运行过程中纵向力过大时导致的轨枕位置变化问题;2.本技术通过对抗式啮合体限制了轨枕的纵向位移和横向位移,而且对抗装置使得纵向位移的变化受到各相邻轨枕的限制,提供了较大的纵向阻力,这种纵向阻力相较于在单根轨枕上设置的纵向阻力要大得多;3.本技术采用的对抗式啮合体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限位板抗变形能力更强。4.本技术施工简单,便于养护维修。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技术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技术,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齿轨铁路的齿轨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齿轨铁路的齿轨结构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上啮合体和下啮合体的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有关标记为:1:轨枕;2:齿轨;3:对抗式啮合结构;31:上啮合体;32:下啮合体;33:锯齿;4:L型角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技术。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技术中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技术一分部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关于本技术中术语和单位。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齿轨铁路的轨枕结构,包括相邻设置的轨枕1、连接相邻轨枕1的对抗式啮合结构3,所述对抗式啮合结构3通过固定件固定于轨枕1上;所述对抗式啮合结构3包括对接设置的上啮合体31、下啮合体32,所述上啮合体31的一端与下啮合体32的一端通过其上的锯齿33部对抗啮合,所述上啮合体31的另一端与下啮合体32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对应的轨枕1上。所述上啮合体31、下啮合体32均为条块结构。所述上啮合体31锯齿33部设有四个锯齿33,所述下啮合体32锯齿33部设有三个锯齿33。所述锯齿33的端部为平端。所述固定件包括将对抗式啮合结构3两侧通过螺栓结构固定于轨枕1上的L型角钢4。所述L型角钢4底部延伸出轨枕1底面供L型角钢4插入道床。所述对抗式啮合结构3包括由上啮合体31、下啮合体32构成的一对啮合体,该对啮合体设置于相邻轨枕1的中部。如图1-2所示,本技术齿轨铁路的轨枕结构,包括相邻设置的轨枕1、连接相邻轨枕1的对抗式啮合结构3,所述对抗式啮合结构3通过固定件固定于轨枕1上;所述对抗式啮合结构3包括对接设置的上啮合体31、下啮合体32,所述上啮合体31的一端与下啮合体32的一端通过其上的锯齿33部对抗啮合,所述上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齿轨铁路的轨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邻设置的轨枕(1)、连接相邻轨枕(1)的对抗式啮合结构(3),所述对抗式啮合结构(3)通过固定件固定于轨枕(1)上;/n所述对抗式啮合结构(3)包括对接设置的上啮合体(31)、下啮合体(32),所述上啮合体(31)的一端与下啮合体(32)的一端通过其上的锯齿(33)部对抗啮合,所述上啮合体(31)的另一端与下啮合体(32)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对应的轨枕(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齿轨铁路的轨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邻设置的轨枕(1)、连接相邻轨枕(1)的对抗式啮合结构(3),所述对抗式啮合结构(3)通过固定件固定于轨枕(1)上;
所述对抗式啮合结构(3)包括对接设置的上啮合体(31)、下啮合体(32),所述上啮合体(31)的一端与下啮合体(32)的一端通过其上的锯齿(33)部对抗啮合,所述上啮合体(31)的另一端与下啮合体(32)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对应的轨枕(1)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轨铁路的轨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啮合体(31)、下啮合体(32)均为条块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轨铁路的轨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啮合体(31)锯齿(33)部设有四个锯齿(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勇,钟光容,张纯姑,杨川琦,訾城,陈阳阳,龚雷,贺燚,单海东,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