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空调器热循环系统的管形装置,目的是解决防逆流阀的两端接入制热毛细管的工艺困难、防止泄露、简化结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本发明专利技术由管壳52和设置在管壳52内的固定膨胀部60及可动膨胀部70组成,固定膨胀部60和可动膨胀部70中间分别设置有固定通道62和可动通道72。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流体进入管形装置不同的流动方向,通过固定膨胀部60与可动膨胀部70的连接和分离,达到流体在热交换循环过程中的减压和降低噪声的作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空调器的,更具体地说,是关于空调器制冷—制热循环系统中的减压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制冷—制热系统中,热交换的循环过程主要由压缩机1、室外热交换器2、节流毛细管3和室内热交换器5完成,节流毛细管3与室内热交换器5之间设置有防逆流阀4和制热毛细管6,室内热交换器5和压缩机1之间设置有换向阀7。以制冷系统的热循环为例制冷剂的流体经过压缩机1的作用变为高温、高压并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即冷凝器,与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将热量释放,制冷剂转变为液体。此时,室外热交换器2中的制冷剂因热量释放而以相对低温和高压状态进入节流毛细管3,再进入防逆流阀4,并具备了膨胀吸热的条件,当它进入室内热交换器5,即蒸发器时,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而气化。此时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中变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再经换向阀7重新回到压缩机1。在制热过程中,经过压缩机1作用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通过换向阀7进入室内热交换器5,此时的室内热交换器5即为冷凝器,其中的气态制冷剂向室内释放热量变为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再经过防逆流阀4里的制热毛细管6和节流毛细管3被减压为容易气化的流体而进入室外热交换器2,此时的室外热交换器2即为蒸发器,吸收室外周围空气的热量而气化。被气化的制冷剂再次通过换向阀7被送入压缩机1,重复同样的过程。目前的防逆流阀4由阀体11及阀体11周围的阀翼12和阀端面14以及第一通孔22、第二通孔24、第一隔壁21、第二隔壁23和制热毛细管6组成。制冷过程中,防逆流阀4中的第一通孔22和第二通孔24形成连接节流毛细管3和室内热交换器5的通道。为使防逆流阀4两侧实现连通而设置了制热毛细管6。如图2所示。当热交换系统由制冷过程转换为制热过程,如图3所示。室内热交换器5中会有流体流向节流毛细管3的方向,此时,防逆流阀4中的阀体11由于流体动力作用而沿流体流动方向移动,使得阀体11的阀端面14将第一隔壁21的第一通孔22予以关闭。此时的流体经室内热交换器5并通过制热毛细管6进入节流毛细管3而被减压,再进入室外热交换器2后吸收热量而气化。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是,由于防逆流阀的两端必须接入制热毛细管,由此,增加了工艺难度,稍有不慎即会造成泄漏。因此,工作量增大,成本亦增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耐用、工艺简便并可降低生产成本的制冷—制热循环系统中的减压装置。本专利技术制冷—制热循环系统热交换器的管形装置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由管壳和设置在管壳内的固定膨胀部及可动膨胀部组成,所述的固定膨胀部及可动膨胀部的中央分别设置有固定通道和可动通道。可动膨胀部前端设置有对接突起和流动引导面,后端设置有可动阔开口,其周围均匀设置有引导翼。固定膨胀部的一侧设置有对接口,另一侧设置有固定阔开口。管壳于可动膨胀部的活动极限处设置有固定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安全耐用、并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制冷—制热系统中热交换过程循环图; 图2是防逆流阀的制冷工作示意图;图3是防逆流阀的制热工作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热交换器的管形装置结构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可动膨胀部立体结构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可动膨胀部的端部侧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热交换器的管形装置制冷工作状态图。图中主要部位标记说明1——压缩机 2——室外热交换器3——节流毛细管 4——防逆流阀5——室内热交换器6——制热毛细管7——换向阀 11——阀体12——阀翼 14——阀端面21——第一隔壁 22——第一通孔23——第二隔壁 24——第二通孔50——管形装置 52——管壳54——固定装置 60——固定膨胀部62——固定通道 63——固定阔开口64——固定突起 66——对开口70——可动膨胀部 72——可动通道73——可动阔开口 74——对接突起75——流动引导面 77——引导翼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在图中,管形装置50是由管壳52、固定膨胀部60及可动膨胀部70组成。管壳52内设置有固定装置54,其作用是使可动膨胀部70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往复运动。固定膨胀部60的中央设置有固定通道62,其内径尺寸与长度依系统的设计条件而定。固定膨胀部60与管壳52之间设置有固定突起64,其作用是将固定膨胀部60固定在管壳52内。固定膨胀部60中的固定通道62的一端是固定阔开口63,另一端是对接口66。可动膨胀部70的中央设置有可动通道72,其内径尺寸与长度依系统的设计条件而定,可动通道72的一端设计为横截面逐渐变小的可动阔开口73。可动膨胀部70的对接突起74与固定膨胀部60的对接口66连接处,设置有流动引导面75,流动引导面75连接了固定通道62和可动通道72。可动膨胀部70的周围均匀设置有引导翼77,其作用是将可动膨胀部70周围的流体引入固定通道62及可动通道72。引导翼77的另一作用是在可动膨胀部70运动到极限时即刻停止在固定装置54的位置处。启动制冷系统时如图7所示。流体由B向A方向流动,即流体由室外热交换器2方向向室内热交换器5方向流动。此时,流体通过固定阔开口63进入固定膨胀部60的固定通道62。流体流出固定通道62时,利用自身压力将可动膨胀部70的引导翼77推动并带动可动膨胀部向A方向移动。流体通过固定通道62时,因为通道面积突然增大而扩散,进而沿对接突起74的流动引导面75及引导翼77而通过防逆流阀4。由于可动通道72对流体的阻力相对于引导翼77对流体的阻力要大,所以可动通道72中的流体几乎是不流动的。启动制热系统时如图4所示。流体由A向B方向流动,即流体由室内热交换器方向向室外热交换器方向流动。流体自身的压力推动对接突起74进入对接口66,因此,可动膨胀部70的膨胀通道72和固定膨胀部60的固定通道62相连接,成为一条通道。通过该通道的流体也具备吸热膨胀的条件,流体进入室外热交换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本专利技术是根据流体进入管形装置不同的运动方向,通过固定膨胀部60与可动膨胀部70的连接和分离,起到制冷一制热系统热交换中的减压作用。另外,可动膨胀部70在制冷时不具备减压作用,但它在固定膨胀部60的出口侧起到降低噪声的作用。权利要求1.一种空调器制冷—制热循环系统中的管形装置,由管壳和设置在管壳内的固定膨胀部及可动膨胀部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固定膨胀部及可动膨胀部的中央分别设置有固定通道和可动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可动膨胀部的前端设置有对接突起和流动引导面,后端设置有可动阔开口,其周围均匀设置有引导翼。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固定膨胀部的一侧设置有对接口,另一侧设置有固定阔开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管壳于可动膨胀部的活动极限处设置有固定装置。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空调器热循环系统的管形装置,目的是解决防逆流阀的两端接入制热毛细管的工艺困难、防止泄露、简化结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由管壳52和设置在管壳52内的固定膨胀部60及可动膨胀部70组成,固定膨胀部60和可动膨胀部70中间分别设置有固定通道62和可动通道72。本专利技术根据流体进入管形装置不同的流动方向,通过固定膨胀部60与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器制冷-制热循环系统中的管形装置,由管壳和设置在管壳内的固定膨胀部及可动膨胀部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固定膨胀部及可动膨胀部的中央分别设置有固定通道和可动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显旭,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