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4646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6: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电膜,包括:透明基材,所述透明基材上依次叠设有硬涂层一、减反层一、金属导电层、减反层二、保护层;所述透明基材上远离硬涂层一的一面上设有硬涂层二、散热层;其中,所述减反层一和所述减反层二均通过折射层一和折射层二叠设得到;所述折射层一的折射率为2.3‑2.5,所述折射层二的折射率为1.5‑1.7;所述折射层一紧贴所述金属导电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膜层之间的合理设计,一方面提高了膜层的透光率,一方面提高了膜层的导电性,提供了一种高导电性高透光率的导电膜。

Conductive fil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电膜
本技术涉及导电膜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低阻抗高透光率的导电膜。
技术介绍
导电膜是具有导电功能的薄膜。目前,大多运用在液晶显示屏、太阳能电池、触控屏、微电子ITO导电膜玻璃以及光电子等各种光学领域中。导电膜最重要的两个性能是导电性和透光率,一般来说,导电膜的导电性与透光率成反比,当导电性提高时,透光率就降低了,故急需一种低阻抗高透过光率的导电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导电膜,其根据减反层能减少反射,增加折射,且利用高低折射原理制作双层减反层,在金属导电层的两侧均设置减反层;其中靠近金属导电层的选用二氧化钛等高折射率的金属氧化物,这样形成金属氧化物-金属导电层-金属氧化物的复合多层导电层,既提高了导电膜的导电性同时提高了导电膜的透光率。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导电膜,包括:透明基材,所述透明基材上依次叠设有硬涂层一、减反层一、金属导电层、减反层二、保护层;所述透明基材上远离硬涂层一的一面上设有硬涂层二、散热层;其中,所述减反层一和所述减反层二均通过折射层一和折射层二叠设得到;所述折射层一的折射率为2.3-2.5,所述折射层二的折射率为1.5-1.7;所述折射层一紧贴所述金属导电层。优选的是,所述减反层一的折射层一材质为氟化镁,折射层二材质为二氧化钛;所述减反层二的折射层一材质为三氧化二铝,折射层二材质为二氧化钛。优选的是,所述折射层二的材质为氟化镁、氧化镁、三氧化二铝中的任一种。优选的是,所述金属导电层的导电金属为银、铜、金中的任一种。优选的是,所述金属导电层的厚度为5-40nm。优选的是,所述保护层的材质为四氮化三硅、二氧化硅中的任一种。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增设了减反层,其中减反层是基于制作材质折射率高-低-高的原理搭配设计的,可有效减少反射,增加折射,从而提高了导电膜的透光率;2、本技术的减反层中与导电层紧贴的折射层二使用材质为金属氧化物,从而组成了金属氧化物导电层-金属导电层-金属氧化物导电层,进而形成了多层复合导电层,有效的提高了导电膜的导电性;3、本技术中通过在导电层的两边分设减反层,一方面可保护金属导电层,防止其氧化,另一方面可提高透光率,增加导电层的稳定性;4、本技术中增设了散热层,可有效散热,保证导电膜的散热安全性;5、本技术中在减反层与基材层中增设了一层硬涂层,可有效增加减反层、硬涂层以及基材层的附着性,提高膜层的稳定性;6、本技术中增设了保护膜层,可有效提高导电膜的机械性能。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导电膜中的减反层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导电膜中的减反层二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导电膜,包括:透明基材1,所述透明基材1上依次叠设有硬涂层一2、减反层一3、金属导电层4、减反层二5、保护层6;所述透明基材1上远离硬涂层一2的一面上设有硬涂层二7、散热层8;其中,所述减反层一3和所述减反层二5均通过折射层一和折射层二叠设得到;所述折射层一的折射率为2.3-2.5,所述折射层二的折射率为1.5-1.7;所述折射层一紧贴所述金属导电层。制作过程中,导电膜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透明柔性基材上依次镀膜;所述透明基材材质选用PET,在PET上依次镀UV涂层,氟化镁膜层、二氧化钛膜层,金属银导电层、ITO膜层、氟化镁膜层、四氮化三硅膜层;在PET的另一面上镀石墨散热膜层以及四氮化三硅膜层;其中,氟化镁膜层和二氧化钛膜层组成了减反层一,ITO膜层和氟化镁膜层组成了减反层二;金属导电层厚度为20nm;其他膜层的厚度均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且熟知的膜层厚度;采用该技术方案,得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合理设计膜层的结构,提供了一种高透光性和高导电性的导电膜,用透光率检测仪检测透光率,用表面电阻测试仪检测表面电阻,得到此导电膜的透光率为:98.5-99%;表面电阻为5-10Ω/sq。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减反层一3由氟化镁9和二氧化钛10组成;所述减反层二5由三氧化二铝11和二氧化钛10组成;二氧化钛的折射率为2.3,氟化镁的折射率为1.74,三氧化二铝的折射率为1.67,相对来说,与金属导电层紧贴的二氧化钛膜层的折射率较高;通过高折射率的二氧化钛和低折射率的氟化镁以及三氧化二铝,制作减反层,依据高-低-高的折射原理,提供了一种有效降低膜层反射率,提高其折射率的导电膜;通过测量,此导电膜的透光率为:97.5-98.5%。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折射层二是氟化镁、氧化镁、三氧化二铝中的一种组成的膜层;氟化镁的折射率为1.38,氧化镁的折射率为1.74,三氧化二铝的折射率为1.67,三者均属于折射率比较低的金属氧化物,而二氧化钛的折射率为2.3,配合折射率较高的二氧化钛等金属氧化物,制作减反膜层,可有效增加折射率;采用此技术方案,得到的有益效果是能提高导电膜的透光率,经过测量,采用氟化镁制作折射层二,得到的导电膜的透光率为:98-99%;采用氧化镁制作折射层二,得到的导电膜的透光率为:96-98%;采用三氧化二铝制作折射层二,得到的导电膜的透光率为:97-98%。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导电层的金属是银、铜、金中的一种组成的膜层;金属导电层中金属的种类对导电膜的导电性能影响较大,采用银、铜、金中任一钟金属制作导电膜,能得到导电性能较好的导电膜,且抗氧化性能较好;经过试验测量,采用银作为导电金属制作的导电膜,其表面电阻为5-15Ω/sq;采用铜作为导电金属制作的导电膜,表其面电阻为8-17Ω/sq;采用金作为导电金属制作的导电膜,其表面电阻为10-20Ω/sq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导电层的厚度为5-40nm;金属导电层的厚度直接影响到导电膜的导电性和透光性,将金属导电层的厚度限制为5-40nm,可有效提高导电膜的导电性和透光率;在本技术方案中,选用金属银作为导电金属,将银导电层的厚度限制为5-40nm,制作的导电膜,经过测量,其透光率为:96-98%,表面电阻为:5-10Ω/sq。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保护层是四氮化三硅、二氧化硅中的一种组成的膜层;保护膜层主要对导电膜起保护作用,四氮化三硅和二氧化硅均具有非常稳定的结构,和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能耐膜抗腐蚀,具有良好的保护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包括:/n透明基材,所述透明基材上依次叠设有硬涂层一、减反层一、金属导电层、减反层二、保护层;所述透明基材上远离硬涂层一的一面上设有硬涂层二、散热层;/n其中,所述减反层一和所述减反层二均通过折射层一和折射层二叠设得到;所述折射层一的折射率为2.3-2.5,所述折射层二的折射率为1.5-1.7;所述折射层一紧贴所述金属导电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明基材,所述透明基材上依次叠设有硬涂层一、减反层一、金属导电层、减反层二、保护层;所述透明基材上远离硬涂层一的一面上设有硬涂层二、散热层;
其中,所述减反层一和所述减反层二均通过折射层一和折射层二叠设得到;所述折射层一的折射率为2.3-2.5,所述折射层二的折射率为1.5-1.7;所述折射层一紧贴所述金属导电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反层一的折射层一材质为氟化镁,折射层二材质为二氧化钛;所述减反层二的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玄李化玺尹文龙尹强强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欣富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