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片管式蒸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3795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肋片管式蒸发器,属于制冷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铜管、肋片,肋片中间设孔后套在铜管上,肋片与铜管垂直,肋片的间距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的铜管采用顺排或叉排方式。所述的肋片,其片距相同的层之间可以采用同一片肋片,这样可以方便加工、降低成本。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蒸发器结霜厚度变化的特点,通过改变蒸发器的片距来改善其在低温结霜工况下的工作性能。由于单位制冷量所需蒸发面积不变,蒸发器的体积也不增大,从而不增加的制造成本,而且由于换热性能的改善,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本降低,由于除霜周期的延长也使得系统稳定性以及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属于制冷
的蒸发器,具体地说,是一种肋片管式蒸发器
技术介绍
目前翅片管表面式蒸发器在冷藏、冷冻装置中被广泛的使用,为减小结霜对制冷机的影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肋片及管表面喷涂改性材料,在蒸发器入口处设除湿装置和加大肋片间距。肋片及管表面喷涂改性材料是指蒸发器制造完成后,将一种憎水材料均匀的喷涂于整个蒸发器外表面。当蒸发器工作时,形成的霜由于材料的特性,难于附着在其表面,在气流及振动的作用下脱落。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小霜层的厚度,但是由于增加了改性材料及喷涂工艺,其制造成本会明显提高,而且由于喷涂层的存在,传热系数也会减小;另外一种方法,是在蒸发器的入口处另设一个除湿装置,包括除湿盘管或化学吸湿层,这样就可以减小蒸发器入口处空气的含湿量,从而减小蒸发器表面的结霜程度。这一方法由于增加了新的装置,使得整个系统变得复杂,而且制造费用也会提高。由于前排除湿装置的存在,使得整个蒸发器的压降增大,风机的能耗提高,系统运行费用提高,而且除霜机构本身也存在一个饱和工作周期的问题。加大肋片间距带来的直接问题是单位体积内换热面积的减小,从而在冷冻装置内蒸发器需要更多的体积,而且换热铜管的长度要增加,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成本的提高。经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公开号为1081759A,为无霜蒸发器,该专利自述为“以气体为载冷体,且蒸发温度低于零度的各种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其结构是将蒸发器、风机置于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离的、材料用金属或非金属制成的封闭壳体内,壳体内放置干燥剂和蓄冷体。所有通往壳体内的管、线和孔进行密封。干燥剂吸收气体中的水分,使蒸发器达到无霜运行,保持较高的传热系数K值,蓄冷体与冷气流强制对流换热,提高了压缩机的效率。”该专利利用干燥剂对进入蒸发器的冷空气进行降低湿度,从而希望达到蒸发器的无霜运行。在实际运用中,干燥剂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不可能在有限的流程内将空气的水分除净,当干燥剂饱和时必需停机更换,而且气流通过干燥剂会引起很大的压降,增加能耗。整个蒸发器全部封闭运行在工程中也很难达到,各种管线都必需穿过密封腔,而且也面临着蒸发器结构复杂体积过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肋片管式蒸发器,使其提高蒸发器稳定工作周期,改进其结霜工况下的换热性能,同时降低蒸发器的制造费用。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包括铜管、肋片,肋片中间设孔后套在铜管上,肋片与铜管垂直,肋片的间距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的铜管采用顺排或叉排方式。所述的铜管与肋片之间采用液压或机械胀管连接,以减小两者间的接触热阻。所述的肋片,其片距相同的层之间可以采用同一片肋片,这样可以方便加工、降低成本。所述的肋片,在整个蒸发面积一定的情况下,蒸发器迎风面上肋片间距加大,后排肋片间距相应减小。液体制冷剂在铜管内流动,不断从蒸发器周围吸收热量,在管内蒸发气化,使周围空气不断降温,从而达到制冷目的。制冷剂从进液口流入,从出液口流出为顺流,反之为逆流。液体制冷剂在刚进入蒸发器时为过冷态(顺流时),这时的入口空气温度较高,两者的温差大,因此换热强烈,又因为入口空气的湿度也高,所以结霜明显。加大迎风面上的肋片间距,一方面避免了由于结霜严重引起的流道阻塞,而且由于前排换热面积的减小,使得制冷剂的过冷段延长,两相流发生的点后移,使得潜热换热段(两相流段)多发生在肋片间距小的后排,由于前排间距大,气流速度的衰减小,后排换热时的迎风速度加大,有利于增强换热。逆流时前排大肋片段中制冷剂为过热态,由于过热段制冷剂与来流气体的温差较小(与过冷态比),一方面结霜量会较顺流时小,另一方面前排肋片间距加大,使二相点后移,从而换热最强的二相段位于后排较密的肋片段,从而弥补由于前排换热面积减小带来的换热损失。总之,不论是顺流还是逆流布置,显热换热段均发生在大肋片间距区,使得一小部分显热用于气流降低气流的含湿量。由于肋片征间距大,流道的阻塞小,气流速度的衰减小,从而可以保证气流以较高的速度流过而肋片间距小的部分(制冷剂的两相段),增强潜热交换。本专利技术利用霜层的厚度随冷空气流动方向渐次减小这一特性,改变整个蒸发器肋片间距不变的这一传统结构,在不增加总的蒸发面积的前提下(蒸发面积与金属材料耗用直接相关),蒸发器肋片间距随气流方向依次减小,从而达到延长蒸发器除霜周期,降低系统能耗,而又不增加制造成本的目的(金属材料的耗量与成本相关)。从换热效率考虑,这种结构在保持整个换热面积一定的情况下,蒸发器迎风面上肋片间距加大,使得后排比较密的肋片的迎面风速提高,通过这种结构,延长蒸发器的除霜周期,提高换热效率,减小风机运行能耗。本专利技术利用蒸发器结霜厚度变化的特点,通过改变蒸发器的片距来改善其在低温结霜工况下的工作性能。由于单位制冷量所需蒸发面积不变,蒸发器的体积也不增大,从而不增加的制造成本,而且由于换热性能的改善,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本降低,由于除霜周期的延长也使得系统稳定性以及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具体实施例方式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铜管1、肋片2,肋片2中间设孔后套在铜管1上,肋片2与铜管1垂直,肋片2的间距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的铜管1采用顺排或叉排方式。所述的铜管1与肋片2之间采用液压或机械胀管连接,以减小两者间的接触热阻。所述的肋片2,在整个蒸发面积一定的情况下,蒸发器迎风面上肋片2间距加大,后排肋片2间距相应减小。所述的肋片2间距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采用不同的间距组合。如D1=10mm,D2=8mm,D3=8mm,D4=6mm,D5=6m的方案。所述的肋片2,其片距相同的层之间采用同一片肋片,这样可以方便加工、降低成本。权利要求1.一种肋片管式蒸发器,包括铜管(1)、肋片(2),其特征在于,肋片(2)中间设孔后套在铜管(1)上,肋片(2)与铜管(1)垂直,肋片(2)的间距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减小,铜管(1)采用顺排或叉排方式,肋片(2)片距相同的层之间采用同一片肋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肋片管式蒸发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铜管(1)与肋片(2)之间采用液压或机械胀管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肋片管式蒸发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肋片(2),在整个蒸发面积一定的情况下,蒸发器迎风面上肋片(2)间距加大,后排肋片(2)间距相应减小。全文摘要一种肋片管式蒸发器,属于制冷
本专利技术包括铜管、肋片,肋片中间设孔后套在铜管上,肋片与铜管垂直,肋片的间距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的铜管采用顺排或叉排方式。所述的肋片,其片距相同的层之间可以采用同一片肋片,这样可以方便加工、降低成本。本专利技术利用蒸发器结霜厚度变化的特点,通过改变蒸发器的片距来改善其在低温结霜工况下的工作性能。由于单位制冷量所需蒸发面积不变,蒸发器的体积也不增大,从而不增加的制造成本,而且由于换热性能的改善,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本降低,由于除霜周期的延长也使得系统稳定性以及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提高。文档编号F25B39/02GK1737470SQ20051002794公开日2006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1日专利技术者陈楠, 申江, 邹同华, 徐烈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肋片管式蒸发器,包括:铜管(1)、肋片(2),其特征在于,肋片(2)中间设孔后套在铜管(1)上,肋片(2)与铜管(1)垂直,肋片(2)的间距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减小,铜管(1)采用顺排或叉排方式,肋片(2)片距相同的层之间采用同一片肋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楠申江邹同华徐烈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