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炳强专利>正文

叶旋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1448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5:41
一种叶旋压缩机,由转子与机壳、传动轴组成。转子与机壳之间构件成的腔分为气缸和润滑缸,转子上安装有4个叶在机壳内做逐步合页转动并跟随转子公转,转子相邻2个凸台上被相邻的2个叶与机壳分割成气缸即压缩缸,同一凸台上被相邻的2个叶与机壳分割成润滑缸,运转时,相邻的2个叶和机壳构件成的气缸、润滑缸容积在变量,其它气缸、润滑缸容积同时在相应变量。彼此间容积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吸气、压缩、排气过程。对置的2个气缸、润滑缸冲程相反,各冲程同时进行。气缸为压缩做功,润滑缸为润滑、冷却各构件,传动轴直接带动转子旋转做功。

Vane compress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叶旋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压缩机、泵及气动设备,是涉及一种功率重量比大,无震动,应用于大中小设备的压缩机。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压缩中,主要是往复活塞式压缩、转子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其中活塞式压缩机缺点:结构复杂笨重,机器运转中有振动,排气不连续,气流有脉动;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缺点:滑片与气缸壁面之间的泄漏、摩擦和磨损较大,压缩容积小;涡旋式压缩机的制造成本较高,偏心震动,其运动机件表面多是呈曲面形状,这些曲面的加工及其检验均较复杂,制造需高精度的加工设备及精确的调心装配技术,因此制造成本较高,其运动机件之间或运动机件与固定机件之间,常以保持一定的运动间隙来达到密封,气体通过间隙势必引起泄漏,这就限制了回转式压缩机难以达到较大的压缩比,因此,大多数回转式压缩机多在空调工况下使用;螺杆式压缩机,缩机噪声高,不能用于高压场合,螺杆压缩机依靠间隙密封气体,在小容积范围内不具有优越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压缩机的各种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结构的压缩机,该压缩机体积很小,但输出排量大、排气连续、封密性好、耗能少,运转时不产生震动,该机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很小,压缩比高,且惯性传递,提升功率快,提升了压缩机的输出功率,气缸结构形状适合使用气体和液体压缩,整机换气无阀门机构,且其密封好;三个控制系:A、B、C,A为压缩系、B为润滑冷却系、C为恒压系,能达到各构件更精确的控制,保证各运动构件性能在可控范围内,提高压缩机输出功率,使各构件的润滑和封密更好,能使运动各构件更耐用,该压缩机的做功是由传动轴直接带动转子做功,能量转化效率更高,整机结构紧凑,部件很少,容易生产制造。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全新的技术方案,压缩机由三大部分组成,转子总成、机壳总成、传动轴总成,运转时转子总成在机壳总成内做无偏心转动,转子上叶的开合运动实现吸气、压缩、排气的原理来构件成压缩机,当安装压缩机时,只需将转子安装在壳体内部以传动轴为联动机构,并用螺栓将固定即可。构成转子的部件包括转子座、叶,转子座的圆柱体上设置平均2个圆周排列的特殊结构的凸面柱,凸面柱两侧为铰合结构,在凸面柱左右两侧铰链2个叶,构件成转子上的4个叶,在压缩机中转子的4个叶将机壳类圆内腔分割成4个封密腔,其中2个为气缸即压缩缸,2个为润滑冷却缸,气缸构件成压缩机的进气、压缩、排气冲程做功,与机壳内的进、出油道系构件压缩机的压缩系(A),润滑缸与机壳、转子、传动轴的油道系构件成转子和机壳各构件的润滑冷却,即为压缩机的润滑冷却系(B),机壳外缸套与内缸套构件成的变量腔与机壳内恒压油道构件成恒压系(C)精确控制输出压力,在机壳类圆腔内安装转子,传动轴通过机壳两侧的偏心轴孔、转子中心孔连接,转动轴与相应轴承配合,与转子以键固定,使转子在内缸套类圆腔内具有一定量偏心,转子与内缸套类圆腔构件的缸在转动过程中实现容积变量,构件成叶旋压缩机。本专利技术显著的有益效果是。1.转子在机壳内做单方向无偏心转动,各运动构件动平衡和滚动设计,使各构件摩擦阻力减至更少、更耐用,使整机几乎无震动,减少能耗,使功率转换更大。2.气缸密封是由转子侧壁和滚轴来密封,滚轴与内缸套类圆腔内壁面是滚动摩擦,各封密构件有充分的油润滑,叶的径向封密与压力成正比,所以阻力极小,而且密封和耐用性极好,转子在类圆腔内的运动是无偏心转动,从而增加了能量转化效率。3.本专利技术设计在转子与机壳类圆腔构件成最小压缩缸和最大吸气缸时的转子凸面柱两侧面对应机壳两侧壁面设置进气孔与排气孔,能使转子的凸面柱侧壁面起到气门开关作用,使各进气系、排气系独立,排气、进气同步进行,排气、进气连续不断,从而增加排气、进气效率。4.本专利技术叶在转子上合页转动并跟随转子公转运动,转子作圆周转动,惯性是直接传递,并且由转子的结构特征,跟据杠杆原理,叶旋压缩机压缩做功时,省力一半,从而增大能量转换效率。5.在压缩机内被安排了4个缸,相邻缸为气缸、润滑冷却缸,环绕转子依次排列,其能使压缩机的润滑冷却、封密、压缩更合理,机械利用更充分,使压缩排量更大更连贯。6.壳两侧只有进气孔、排气孔,无需设计复杂的阀门机构,使体积大幅度减少,进、排气阻力小,传动轴直接推动转子圆周运动做功,转速更快,功率更高。当输出轴转动一周时,每个气缸膨胀1次、压缩1次,每个润滑缸膨胀1次、压缩1次,每对置的2对缸做功相反,4个缸同时进行,单转子压缩机相当于4缸压缩机,体积却比4缸压缩机还小很多,所以本专利技术功率重量比很大,压缩排量大,且速度更快。7.叶的一端与转子座紧密铰链,铰链中有回力弹簧、叶轴封、叶轴,叶的另一端有滚轴与叶滚动紧密接链、滚轴与类圆腔内壁面滚动紧密接链,转子两侧面与机壳内壁面滑动紧密接链,转子的最大受力、最大磨损是叶的滚轴,滚轴在类圆腔内壁面上是滑轮式运动并有润滑缸直接供油润滑,叶的杠杆原理作用在叶的力到滚轴时只有一半,结果滚轴的阻力、磨损也减少,作用在叶的力和滚轴的力成正比,可以沿轴向自动补偿,使转子、机壳构件成的缸封密更好,使压缩机的功率损耗更小,压缩比更高。8.由于有充分润滑、温控系,滚动设计,动平衡设计,可适应低、中、高速运转,使本压缩机能量转化率较比现有压缩机高很多。9.恒压系能更精确控制压力输出,减少能耗。10.本专利技术是由转子、机壳、传动轴三部分构成,所以安装与维修极其容易。11.由于转子的特征性与机壳构件成的叶旋压缩机,可使用气体、液体压缩。12.本专利技术可设计成双转子,2个以上的多转子压缩机;当使用多转子压缩机时,需增加输出轴长度,增加相对应的转子、隔板构件数量,增加相应连接构件数量,并将转子改为多段式并列排置,适应更大的排量设备。13.当提高气缸封密性时,可增加转子侧封提升封密效果。14.当改变转子的半径或厚度时可改变整机的排量及压缩比,所以本专利技术调节排量容易,当增加材料强度时可将排量设计的更大来达到超大功率的目的。15.本专利技术中传动系、压缩系、润滑冷却系与恒压系各系独立也相互关联,比现有压缩机体积小、排量大、波动性小、封密更好、能耗更少、机件更耐用,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目的。16.本专利技术部件极少,生产与制造简单容易。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整机外观图。图2整机结构侧剖视图。图3整机组装结构示意图。图4整机总成结构后透视图。图5转子总成结构图。图6转子总成结构组装示意图。图7叶座A结构图。图8叶座A结构底视图。图9叶座B结构图。图10叶座B结构底视图。图11叶轴封总成结构图a.叶轴封总成组合结构b.封密垫结构上视图c.封密垫结构底视图d.叶轴封回力弹簧结构图。图12转子座结构图。图13转子座结构剖视图。图14机壳上座总成结构图。图15上座机壳结构图。图16上座机壳结构后视图。图17上座机壳结构侧剖视图。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叶旋压缩机包括,构成转子总成的转子座、叶座、叶轴、叶轴封、滚轴、回力弹簧,构成机壳的机壳上座总成的上座机壳、内缸板、外缸套、内缸套、调压弹簧、调压螺栓、油封、轴承,还包括上座机壳与内缸板构件成的进油道、出油道、润滑油道、恒压油道,构成机壳的机壳盖总成包括机壳盖、进油道、出油道、润滑油道、传动轴进油道、油道封密圈、机壳封密圈、螺栓、轴承,还包括转子与机壳类圆腔之间构件成的压缩缸与润滑缸,外缸套与内缸套之间构件成2个恒压变量腔,能精确控制输出压力,构成传动轴总成的传动轴单向阀进油道、单向阀出油道、单向阀,转子上的4个叶将机壳类圆内腔分割成4个缸,转子相邻2个凸面柱上被相邻的2个叶与机壳类圆腔分割成气缸即压缩缸,其形状象双门对合,同一凸面柱上被相邻的2个叶与机壳类圆腔分割成润滑缸,其形状象鹰展翅,其中2个气缸为压缩缸、2个为润滑缸,转子在机壳类圆腔内具有一定量的偏心,转子上叶的滚轴面以内缸套的类圆腔内壁面为运动轨迹线绕传动轴中心转动,叶绕叶轴做逐步合页运动并跟随转子公转,在转动过程中叶的合页运动构件成缸的容积发生周期性变化,气缸容积在变大时,气缸膨胀与吸气过程,气缸容积变小时,气缸压缩与排气过程,4个缸同时进行,逐步交替变换,实现气缸的进气、压缩、排气做功过程与润滑缸的润滑冷却过程,其特征在于整机转子在机壳内以传动轴为中心轴做单方向无偏心转动,传递动力的连接构件分别机壳总成、转子总成、传动轴总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叶旋压缩机包括,构成转子总成的转子座、叶座、叶轴、叶轴封、滚轴、回力弹簧,构成机壳的机壳上座总成的上座机壳、内缸板、外缸套、内缸套、调压弹簧、调压螺栓、油封、轴承,还包括上座机壳与内缸板构件成的进油道、出油道、润滑油道、恒压油道,构成机壳的机壳盖总成包括机壳盖、进油道、出油道、润滑油道、传动轴进油道、油道封密圈、机壳封密圈、螺栓、轴承,还包括转子与机壳类圆腔之间构件成的压缩缸与润滑缸,外缸套与内缸套之间构件成2个恒压变量腔,能精确控制输出压力,构成传动轴总成的传动轴单向阀进油道、单向阀出油道、单向阀,转子上的4个叶将机壳类圆内腔分割成4个缸,转子相邻2个凸面柱上被相邻的2个叶与机壳类圆腔分割成气缸即压缩缸,其形状象双门对合,同一凸面柱上被相邻的2个叶与机壳类圆腔分割成润滑缸,其形状象鹰展翅,其中2个气缸为压缩缸、2个为润滑缸,转子在机壳类圆腔内具有一定量的偏心,转子上叶的滚轴面以内缸套的类圆腔内壁面为运动轨迹线绕传动轴中心转动,叶绕叶轴做逐步合页运动并跟随转子公转,在转动过程中叶的合页运动构件成缸的容积发生周期性变化,气缸容积在变大时,气缸膨胀与吸气过程,气缸容积变小时,气缸压缩与排气过程,4个缸同时进行,逐步交替变换,实现气缸的进气、压缩、排气做功过程与润滑缸的润滑冷却过程,其特征在于整机转子在机壳内以传动轴为中心轴做单方向无偏心转动,传递动力的连接构件分别机壳总成、转子总成、传动轴总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构成叶的叶座、叶轴、滚轴、叶轴封、回力弹簧,
a.其特征在于叶座的特殊板形状柱体,一端为开口圆柱通孔,圆柱通孔内有径向油道,开口量小于滚轴直径,圆柱通孔大于滚轴直径,使滚轴与圆柱通孔相对应间隙配合,叶的滚轴在圆柱通孔内有一定量的凸出柱面与内缸套类圆腔内壁面接触在压力作用滚动紧密配合,叶座的另一端为铰合型,叶座的铰合与对应的转子座铰合相对应滑动紧密配合,在铰合之间有相对应叶轴封封密铰合,叶座铰合凹柱面有小圆孔用于固定叶轴封回力弹簧端线,构件成封密的回力铰合,叶座的两侧面与内缸板内壁面和机壳盖内壁面滑动紧密配合,叶座的特殊板形状柱体有2种形状,转子上构件成气缸的2个叶,在气缸压缩容积最小时,转子上的2个叶为铰合关闭状,左边的叶的叶座壁面与转子壁面刚好契合接触,不会构成空间容积,为叶座(B)的第一种形状,右边叶的叶座壁面与转子壁面构件成一定量的空间,这空间的容积为气缸的压缩容积,也为叶座(A)的第二种形状,
b.根据权利要求1、2.a所述,滚轴的特征在于圆柱有轴心圆通孔,滚轴外直径与叶座开口圆柱通孔相对应滑动间隙配合,滚轴两端面与叶旋压缩机的内缸板壁面、机壳盖内壁面滑动紧密配合,叶的滚轴在压力的作用与内缸套类圆腔壁面上滚动封密不漏气,
c.根据权利要求1、2.a所述,构成叶轴封的叶轴封垫、回力弹簧,其特在于叶轴封垫的圆环柱内径与回力弹簧相对应间隙配合,圆环柱外径与叶铰合相对应滑动紧密配合,圆环柱一端面上有贯穿凹槽为回力弹簧一端线的出口与铰合固定弹簧孔相对应,2个叶封垫同轴相对置的端面滑动紧密配合,有凹槽端面向外,有凹槽两端面与相对应叶和转子座的铰合径面滑动紧密配合,在叶轴封垫孔内配置回力弹簧,回力弹簧的两端线经凹槽伸出构件成叶轴封。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构成转子座的转子座中心轴孔、润滑缸进油道、润滑缸出油道,
转子座特征在于圆柱面环绕有平均分布多个特殊形状的凸面柱,凸面柱的两边为铰链结构,与叶的铰合相对应滑动紧密配合,铰合的凹圆面有固定回力弹簧的小圆孔与叶相对应,圆柱面上2个凸面柱之间构件成的形状与2个叶相对应,转子座有中心轴孔与传动轴相对应以键结构固定紧密配合,在转子座的凸面柱与轴心孔内有径向贯穿润滑缸进油道、润滑缸出油道与传动轴内单向阀相通相对应,转子座两端面与叶旋压缩机的内缸板内壁面、机壳盖内壁面滑动紧密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其特征在于叶与转子座通过叶轴铰链绕叶轴滑动紧密配合构件成封密的铰合,回力弹簧的端线安装在转子座对应的弹簧固定孔内,叶与转子座构件成转子总成,叶与转子座在回力弹簧的作用下有一定量的弹性回力使叶自然张开,在压缩机中使叶的滚轴面紧贴内缸套类圆腔内壁面构件成封密,转子的两侧面构件成转子与压缩机内腔壁面的封密,转子与内缸套内腔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构成机壳总成的机壳上座总成、机壳盖总成,在机壳上座总成、机壳盖总成中用封密圈封密,通过螺栓固定构件成封密中腔的机壳,
a.根据权利要求1、2、3、4所述,上座机壳的特征在于柱体前端面有类长方体开口中腔,中腔左右两边壁面为平面,上下两边是有特殊形状壁面,中腔底面有偏心轴孔,偏心轴孔外有进油道凹槽、出油道凹槽、恒压油道凹槽、恒压回油道凹槽、回油道凹槽,在中腔外围的端面上设置有并接出油道与出油道凹槽相通与机壳盖并接出油道相对应、并接进油道与进油道凹槽相通与机壳盖并接进油道相对应,还围绕有螺栓孔、定位孔与机壳盖螺栓孔、定位孔相对应,柱体后端面有与偏心轴孔同轴的多级轴承、油封轴心孔与传动轴相对应,在柱体中腔上侧面设置有调压螺栓通孔与内缸套调压弹簧定位孔相对应,
b.根据权利要求1、2、3、4、5.a所述,内缸板的特征在其是上座机壳中腔的底托板与中腔底面紧密固定配合,板面有偏心轴孔与上座机壳偏心轴孔相对应,偏心轴孔外设置同心圆凹槽与转子、机壳盖含油圆凹槽相对应,内缸板的偏心轴孔外有进油孔、出油孔与机壳上座壳的进油道凹槽、出油道凹槽相通相对应,同时转子构件最大和最小气缸时转子凸台侧面刚好与进油孔、出油孔位置重叠,能使转子凸台侧面起到开关气门作用,还有恒压油孔、恒压回油孔与恒压凹槽、恒压回油凹槽相通与恒压腔相对应,上座机壳与内缸板构件成上座机壳的进油道、出油道、恒压油道、恒压回油道、润滑油道,和传动轴轴孔,
c.根据权利要求1、5.a、5.b所述,外缸套的特征在其是上座机壳中腔延伸一定量壁厚度的中腔壳体,外缸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李炳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