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炳强专利>正文

转子机构和叶旋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22513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子机构和叶旋发动机,叶旋发动机包括机壳组件、转轴件和转子机构,转子机构包括转子座和至少一组叶组,转子座上设有第一通道,每组叶组包括均转动连接于转子座的第一叶和第二叶,机壳组件上设置有机壳内腔、第一输入通道和第一输出通道,转子机构位于机壳内腔并与转轴件连接,第一叶和第二叶均能够在第一通道中流体压力的作用下转动至与机壳内腔的壁面抵接,以能够在机壳内腔中分隔出燃烧腔,燃烧腔能够通过燃料的燃烧膨胀而驱使转子机构转动以具有不同状态,第一输入通道和第一输出通道分别能够与不同状态的燃烧腔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利用流体的压力,能够使叶的抵接稳定可靠,提高使用可靠性。提高使用可靠性。提高使用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子机构和叶旋发动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涉及一种转子机构和叶旋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现有的发动机中,技术较成熟的发动机主要是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及转子式发动机,对于转子式发动机而言,转子上的叶与机壳内腔壁之间的抵接一般是通过叶自身的转动惯性或通过弹簧的弹性力实现,针对通过叶自身的转动惯性使其与机壳内腔壁之间抵接的这一方式,其抵接的有效性较差,容易出现抵接失效,影响叶分隔出的腔室的密封性;针对通过弹簧的弹性力使叶与机壳内腔壁之间抵接的这一方式,由于弹簧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使用较长时间后可能会产生弹性失效,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容易使叶与机壳内腔壁之间产生间隙,影响叶分隔出的腔室的密封性,需定期检修维护,并且弹性件的设置会导致转子机构的连接结构较为复杂,装拆均较为麻烦,不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转子机构,其能够在第一通道输入流体并能够在流体压力的作用下使第一叶和第二叶转动打开而与机壳内腔壁之间抵接,其结构简单合理,能够使叶的抵接稳定可靠,提高转子机构的使用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0004]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该转子机构的叶旋发动机。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转子机构,其包括转子座和叶组,所述转子座上设置有供流体进入的第一通道,所述叶组设置有至少一组,每组所述叶组包括第一叶和第二叶,所述第一叶和所述第二叶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子座并能够相对转动开合,所述第一叶和所述第二叶均能够在所述第一通道中流体压力的作用下转动打开。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转子机构,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使用时,转子机构设置于机壳组件的机壳内腔,通过在第一通道输入流体,在流体压力的作用下使得第一叶和第二叶转动打开,从而使第一叶的端部和第二叶的端部均能够与机壳内腔壁之间抵接,其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利用流体的压力,能够使叶的抵接稳定可靠,提高转子机构的使用可靠性,并且能够提高转子机构的使用寿命。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转子座的壁面与所述第一叶的壁面之间配合形成有第一压力腔,所述转子座的壁面与所述第二叶的壁面之间配合形成有第二压力腔,所述第一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压力腔和所述第二压力腔连通,所述第一压力腔能够膨胀并能够驱使所述第一叶转动,所述第二压力腔能够膨胀并能够驱使所述第二叶转动。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叶旋发动机,其包括机壳组件、转轴件和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转子机构;所述机壳组件上设置有机壳内腔、第一输入通道和第一输出通道,所述转轴件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壳组件并穿设所述机壳内腔,所述转子机构位于所述机壳内腔,所述转子座与所述转轴件连接,所述第一叶和所述第二叶均能够
在所述第一通道中流体压力的作用下转动至与所述机壳内腔的壁面抵接,以使得同一组所述叶组中的所述第一叶和所述第二叶能够在所述机壳内腔中分隔出燃烧腔,所述燃烧腔具有第一膨胀状态、第一压缩状态、第二膨胀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所述第一输入通道能够与第一膨胀状态的所述燃烧腔连通,所述燃烧腔能够通过燃料的燃烧膨胀而由第一压缩状态切换至第二膨胀状态,第二膨胀状态的所述燃烧腔能够驱使所述转子机构在所述机壳内腔中转动,所述第一输出通道能够与第二压缩状态的所述燃烧腔连通,所述转子机构能够通过转动以使所述燃烧腔依次处于第一膨胀状态、第一压缩状态、第二膨胀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并循环往复。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叶旋发动机,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使用时,通过在第一通道输入流体,在流体压力的作用下使得第一叶和第二叶转动打开,从而使第一叶的端部和第二叶的端部均能够抵接于机壳内腔的周壁,从而使得同一组叶组中的第一叶和第二叶能够在机壳内腔中分隔出燃烧腔。燃烧腔处于第一膨胀状态时与第一输入通道连通,可通过第一输入通道向燃烧腔输入气体和燃料,通过转子机构转动以使得第一叶和第二叶相对转动开合,燃烧腔由第一膨胀状态切换至第一压缩状态,燃烧腔容积减小,压缩气体和燃料,随后通过燃料燃烧导致燃烧腔的容积膨胀变大,燃烧腔由第一压缩状态切换至第二膨胀状态,同时驱使转子机构在机壳内腔中转动,并带动转轴件转动,通过转轴件输出动力,燃烧腔随转子机构的转动而由第二膨胀状态切换至第二压缩状态,第二压缩状态的燃烧腔与第一输出通道连通,燃烧腔容积减小,并通过第一输出通道排出燃烧腔中燃烧后废气。转子机构通过燃烧腔于第二膨胀状态时燃料的燃烧膨胀而实现转动,燃烧腔通过转子机构的转动而依次处于第一膨胀状态、第一压缩状态、第二膨胀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并循环往复,其结构简单合理,具有较高的功率容积比,能够实现较高的运转转速,并且通过采用上述的转子机构,通过利用流体的压力,能够使叶的抵接稳定可靠,提高转子机构的使用可靠性,并且能够提高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组件上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第一输入通道通过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机壳内腔连通,所述第一输出通道通过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机壳内腔连通,所述转子座上设有叶连接部,所述叶连接部设有至少两个并沿所述转子座的周向间隔分布,同一组所述叶组中的所述第一叶和所述第二叶分别对应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叶连接部,所述叶连接部能够遮挡所述进气口,所述叶连接部能够遮挡所述排气口。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叶组设置有至少两组并沿所述转子座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相邻两组所述叶组中,其中一组所述叶组的所述第一叶和另外一组所述叶组的所述第二叶能够在所述机壳内腔中分隔出辅助腔,所述辅助腔和所述燃烧腔沿所述转子座的周向交替分布,所述机壳组件上设置有均能够与所述机壳内腔连通的第二输入通道和第二输出通道,所述辅助腔能够与所述第二输入通道连通,所述辅助腔能够与所述第二输出通道连通。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转子机构上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能够密封所述机壳内腔的壁面与所述转子机构之间的间隙。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密封结构包括叶封,所述第一叶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叶的端部均转动连接有所述叶封,所述第一叶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叶的端部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叶封与所述机壳内腔的周壁抵接,所述叶封具有与所述机壳内腔的周壁相适配的抵
接面,所述抵接面上设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条能够抵接于所述机壳内腔的周壁;所述叶封包括连接轴、第一叶封部和第二叶封部,所述连接轴分别穿设所述第一叶封部和所述第二叶封部,所述第一叶封部和所述第二叶封部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第一叶封部和所述第二叶封部能够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分别抵接于所述机壳内腔的侧壁,所述连接轴上连接有滚动件,所述滚动件的外侧能够抵接所述机壳内腔的周壁,以使得所述滚动件能够沿所述机壳内腔的周壁滚动。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转子座内设置有中心腔,所述机壳组件上设置有均能够与所述中心腔连通的第三输入通道和第三输出通道,所述中心腔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00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子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座(100),所述转子座(100)上设置有供流体进入的第一通道(101);叶组(200),所述叶组(200)设置有至少一组,每组所述叶组(200)包括第一叶(210)和第二叶(220),所述第一叶(210)和所述第二叶(220)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子座(100)并能够相对转动开合,所述第一叶(210)和所述第二叶(220)均能够在所述第一通道(101)中流体压力的作用下转动打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座(100)的壁面与所述第一叶(210)的壁面之间配合形成有第一压力腔(201),所述转子座(100)的壁面与所述第二叶(220)的壁面之间配合形成有第二压力腔(202),所述第一通道(101)分别与所述第一压力腔(201)和所述第二压力腔(202)连通,所述第一压力腔(201)能够膨胀并能够驱使所述第一叶(210)转动,所述第二压力腔(202)能够膨胀并能够驱使所述第二叶(220)转动。3.一种叶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组件(300)、转轴件(400)和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子机构;所述机壳组件(300)上设置有机壳内腔(301)、第一输入通道(302)和第一输出通道(303),所述转轴件(400)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壳组件(300)并穿设所述机壳内腔(301),所述转子机构位于所述机壳内腔(301),所述转子座(100)与所述转轴件(400)连接,所述第一叶(210)和所述第二叶(220)均能够在所述第一通道(101)中流体压力的作用下转动至与所述机壳内腔(301)的壁面抵接,以使得同一组所述叶组(200)中的所述第一叶(210)和所述第二叶(220)能够在所述机壳内腔(301)中分隔出燃烧腔(301a),所述燃烧腔(301a)具有第一膨胀状态、第一压缩状态、第二膨胀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所述第一输入通道(302)能够与第一膨胀状态的所述燃烧腔(301a)连通,所述燃烧腔(301a)能够通过燃料的燃烧膨胀而由第一压缩状态切换至第二膨胀状态,第二膨胀状态的所述燃烧腔(301a)能够驱使所述转子机构在所述机壳内腔(301)中转动,所述第一输出通道(303)能够与第二压缩状态的所述燃烧腔(301a)连通,所述转子机构能够通过转动以使所述燃烧腔(301a)依次处于第一膨胀状态、第一压缩状态、第二膨胀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并循环往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叶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组件(300)上设有进气口(302a)和排气口(303a),所述第一输入通道(302)通过所述进气口(302a)与所述机壳内腔(301)连通,所述第一输出通道(303)通过所述排气口(303a)与所述机壳内腔(301)连通,所述转子座(100)上设有叶连接部(110),所述叶连接部(110)设有至少两个并沿所述转子座(100)的周向间隔分布,同一组所述叶组(200)中的所述第一叶(210)和所述第二叶(220)分别对应连接于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炳强
申请(专利权)人:李炳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