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炳强专利>正文

叶旋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4647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2 2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叶旋压缩机,其包括壳体组件、转轴件和回转机构,壳体组件设有回转腔、主输入通道和主输出通道,转轴件转动连接于壳体组件并相对回转腔偏心设置,回转机构包括回转座和至少一组旋叶组,回转座连接于转轴件并位于回转腔,回转座上设有第一输压通道,每组旋叶组包括连接于回转座并能够相对转动开合的第一转动叶、第二转动叶,且两者均能够在第一输压通道中流体压力的作用下抵接于回转腔的壁面,以使得同一组旋叶组能够在回转腔中分隔出压缩腔,压缩腔具有膨胀状态和压缩状态,主输入通道和主输出通道能够分别对应与膨胀状态和压缩状态的压缩腔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能够使转动叶的抵接稳定可靠,提高使用可靠性。可靠性。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叶旋压缩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
,特别涉及一种叶旋压缩机。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压缩机类型具有多种,如活塞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和回转式压缩机等,针对现有的回转式压缩机,其转轴一般是相对回转腔偏心设置,回转机构设置于回转腔并与转轴连接,回转机构包括若干转动叶,各个转动叶均通过如弹簧或扭簧等弹性件抵接于回转腔的壁面,以在回转腔划分出大小不一的各个压缩腔,通过转轴带动回转机构偏心转动,使各个转动叶所划分出的各个压缩腔产生容积变化,进而对流体进行抽吸和压缩排出。针对上述的回转式压缩机的结构,其至少具有以下缺点:1、弹性件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使用较长时间后可能会产生弹性失效,影响压缩机的使用寿命,需定期检修维护;2、弹性件的设置导致回转机构的连接结构较为复杂,装拆均较为麻烦;3、转动叶与回转腔壁面之间的抵接结构较为简单,依靠弹性件的弹性力进行抵接,其可能会产生间隙,造成各个压缩腔的流体泄露,使得压缩机较难达到较大的压缩比。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叶旋压缩机,通过在第一输压通道中输入流体,在流体压力的作用下使第一转动叶和第二转动叶抵接于回转腔的壁面,其结构简单合理,能够使转动叶的抵接稳定可靠,提高压缩机的使用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叶旋压缩机,其包括壳体组件、转轴件和回转机构,所述壳体组件上设置有回转腔、供流体进入的主输入通道和供流体排出的主输出通道,所述转轴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组件,所述转轴件相对所述回转腔偏心设置,所述回转机构包括回转座和至少一组旋叶组,所述回转座连接于所述转轴件并位于所述回转腔,每组所述旋叶组包括第一转动叶和第二转动叶,所述第一转动叶和所述第二转动叶均转动连接于所述回转座并能够相对转动开合,所述回转座上设置有供流体进入的第一输压通道,所述第一转动叶和所述第二转动叶均能够在所述第一输压通道中流体压力的作用下抵接于所述回转腔的壁面,以使得同一组所述旋叶组中的所述第一转动叶和所述第二转动叶能够在所述回转腔中分隔出压缩腔,所述压缩腔具有膨胀状态和压缩状态,所述主输入通道能够与膨胀状态的所述压缩腔连通,所述主输出通道能够与压缩状态的所述压缩腔连通。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叶旋压缩机,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使用时,转轴件相对回转腔偏心转动并通过回转座带动其上的旋叶组转动,通过在第一输压通道中输入流体,在流体压力的作用下使第一转动叶和第二转动叶抵接于回转腔的壁面,由于转轴件的偏心转动,使得第一转动叶和第二转动叶在转动过程中能够相对转动开合,第一转动叶和第二转动叶相对转动打开的过程中,压缩腔容积增大,处于膨胀状态,第一转动叶和第二转动叶相对转动收合的过程中,压缩腔容积减小,处于压缩状态,转轴件带动回转机构在回转
腔中回转,使得压缩腔在膨胀状态和压缩状态之间交替变化,压缩腔处于膨胀状态时,其连通主输入通道,流体从主输入通道被抽吸进入压缩腔,压缩腔处于压缩状态时,其连通主输出通道,流体通过主输出通道从压缩腔被压缩排出,实现压缩机的有效工作。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其在第一输压通道中流体压力的作用下使第一转动叶和第二转动叶抵接于回转腔的壁面,能够使转动叶的抵接稳定可靠,提高压缩机的使用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转动叶的端部转动连接有第一抵接件,所述第二转动叶的端部转动连接有第二抵接件,所述第一转动叶通过所述第一抵接件抵接于所述回转腔的壁面,所述第一抵接件的抵接面与所述回转腔的壁面相适配,所述第二转动叶通过所述第二抵接件抵接于所述回转腔的壁面,所述第二抵接件的抵接面与所述回转腔的壁面相适配。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转动叶和所述第二转动叶上均设置有第二输压通道,所述第一输压通道与所述第二输压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均能够在对应的所述第二输压通道中流体压力的作用下转动至与所述回转腔的壁面抵接。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回转座的壁面与所述第一转动叶的壁面之间配合形成有第一压力腔,所述回转座的壁面与所述第二转动叶的壁面之间配合形成有第二压力腔,所述第一输压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压力腔和所述第二压力腔连通,所述第一转动叶的壁面与所述第一抵接件的壁面之间配合形成有第三压力腔,所述第二转动叶的壁面与所述第二抵接件的壁面之间配合形成有第四压力腔,所述第三压力腔和所述第四压力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输压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压力腔能够膨胀,以能够驱使所述第一转动叶转动,所述第二压力腔能够膨胀,以能够驱使所述第二转动叶转动,所述第三压力腔能够膨胀,以能够驱使所述第一抵接件转动至与所述回转腔的壁面抵接,所述第四压力腔能够膨胀,以能够驱使所述第二抵接件转动至与所述回转腔的壁面抵接。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转动叶上设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一转动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上套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二转动叶上设有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抵接件和所述第二转动叶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轴上套设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外侧和所述第二轴承的外侧均能够抵接所述回转腔的壁面,以使得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均能够沿所述回转腔的壁面滚动。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旋叶组设置有至少两组并沿所述回转座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相邻两组所述旋叶组中,其中一组所述旋叶组的所述第一转动叶和另外一组所述旋叶组的所述第二转动叶能够在所述回转腔中分隔出辅助腔,所述辅助腔和所述压缩腔沿所述回转座的周向交替分布,所述辅助腔具有膨胀状态和压缩状态。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转动叶上转动连接有第三抵接件,所述第二转动叶上转动连接有第四抵接件,所述第三抵接件上设置有第一刮叶,所述第四抵接件上设置有第二刮叶,所述第一刮叶和所述第二刮叶均位于所述辅助腔,所述第一转动叶和所述第二转动叶上均设置有第二输压通道,所述第一输压通道与所述第二输压通道连通,所述第三抵接件和所述第四抵接件均能够在对应的所述第二输压通道中流体压力的作用下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一刮叶和所述第二刮叶均能够与所述回转腔的壁面抵接。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组件上还设置有供流体进入的辅输入通道和
供流体排出的辅输出通道,所述辅输入通道与所述辅助腔连通并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结构,所述第一输压通道与所述辅助腔连通并设置有第二单向阀结构,所述辅输出通道与所述第一输压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结构能够使所述辅输入通道与膨胀状态的所述辅助腔之间连通并使所述辅输入通道与压缩状态的所述辅助腔之间断开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结构能够使所述第一输压通道与压缩状态的所述辅助腔之间连通并使所述第一输压通道与膨胀状态的所述辅助腔之间断开连通。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组件上还设置有第一润滑腔和第二润滑腔,所述转轴件于所述回转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叶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100),所述壳体组件(100)上设置有回转腔(101)、供流体进入的主输入通道(102)和供流体排出的主输出通道(103);转轴件(200),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组件(100),所述转轴件(200)相对所述回转腔(101)偏心设置;回转机构,包括回转座(300)和至少一组旋叶组(400),所述回转座(300)连接于所述转轴件(200)并位于所述回转腔(101),每组所述旋叶组(400)包括第一转动叶(410)和第二转动叶(420),所述第一转动叶(410)和所述第二转动叶(420)均转动连接于所述回转座(300)并能够相对转动开合,所述回转座(300)上设置有供流体进入的第一输压通道(301),所述第一转动叶(410)和所述第二转动叶(420)均能够在所述第一输压通道(301)中流体压力的作用下抵接于所述回转腔(101)的壁面,以使得同一组所述旋叶组(400)中的所述第一转动叶(410)和所述第二转动叶(420)能够在所述回转腔(101)中分隔出压缩腔(101a),所述压缩腔(101a)具有膨胀状态和压缩状态,所述主输入通道(102)能够与膨胀状态的所述压缩腔(101a)连通,所述主输出通道(103)能够与压缩状态的所述压缩腔(101a)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叶(410)的端部转动连接有第一抵接件(411),所述第二转动叶(420)的端部转动连接有第二抵接件(421),所述第一转动叶(410)通过所述第一抵接件(411)抵接于所述回转腔(101)的壁面,所述第一抵接件(411)的抵接面与所述回转腔(101)的壁面相适配,所述第二转动叶(420)通过所述第二抵接件(421)抵接于所述回转腔(101)的壁面,所述第二抵接件(421)的抵接面与所述回转腔(101)的壁面相适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叶(410)和所述第二转动叶(420)上均设置有第二输压通道(401),所述第一输压通道(301)与所述第二输压通道(401)连通,所述第一抵接件(411)和所述第二抵接件(421)均能够在对应的所述第二输压通道(401)中流体压力的作用下转动至与所述回转腔(101)的壁面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叶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座(300)的壁面与所述第一转动叶(410)的壁面之间配合形成有第一压力腔(402),所述回转座(300)的壁面与所述第二转动叶(420)的壁面之间配合形成有第二压力腔(403),所述第一输压通道(301)分别与所述第一压力腔(402)和所述第二压力腔(403)连通,所述第一转动叶(410)的壁面与所述第一抵接件(411)的壁面之间配合形成有第三压力腔(404),所述第二转动叶(420)的壁面与所述第二抵接件(421)的壁面之间配合形成有第四压力腔(405),所述第三压力腔(404)和所述第四压力腔(405)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输压通道(401)连通,所述第一压力腔(402)能够膨胀,以能够驱使所述第一转动叶(410)转动,所述第二压力腔(403)能够膨胀,以能够驱使所述第二转动叶(420)转动,所述第三压力腔(404)能够膨胀,以能够驱使所述第一抵接件(411)转动至与所述回转腔(101)的壁面抵接,所述第四压力腔(405)能够膨胀,以能够驱使所述第二抵接件(421)转动至与所述回转腔(101)的壁面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叶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叶(410)上设有第一连接轴(412),所述第一抵接件(411)和所述第一转
动叶(410)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轴(41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412)上套设有第一轴承(413),所述第二转动叶(420)上设有第二连接轴(422),所述第二抵接件(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炳强
申请(专利权)人:李炳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