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源发光标签电路、无源发光标签以及射频识别系统,通过加入线圈、整流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发光模块,实现了可对至少一个发光模块的无源供电,通过加入至少一个储能模块,实现了可对至少一个发光模块的持续的无源供电,通过加入频率调整模块,保证了在对发光模块的无源供电的过程中,线圈频率为正常的频率,解决了传统的包括多个发光源的发光标签由于需要外挂电源或者电池而会造成发光标签电路复杂、难以轻薄化以及不便于携带等问题。
Passive light label circuit, passive light label and RFID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源发光标签电路、无源发光标签以及射频识别系统
本技术属于射频
,尤其涉及一种无源发光标签电路、无源发光标签以及射频识别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包括多个发光源的发光标签往往需要外挂电源或者电池,这样会造成发光标签电路复杂、难以轻薄化以及不便于携带等问题。因此,传统的技术方案中存在发光标签电路复杂、难以轻薄化以及不便于携带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源发光标签电路、无源发光标签以及射频识别系统,旨在解决传统的技术方案中存在的发光标签电路复杂、难以轻薄化以及不便于携带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源发光标签电路,包括:线圈,所述线圈用于感应射频磁场中的能量并输出交流电;整流模块,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整流模块用于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至少一个发光模块,各个所述发光模块的正极共接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各个所述发光模块的负极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共接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各个所述发光模块用于发光;至少一个储能模块,各个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分别于各个发光模块的正极一一连接,各个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共接于所述线圈的第二端,所述储能模块用于储存所述直流电;射频识别芯片,所述射频识别芯片的射频接口分别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射频识别芯片用于通过所述线圈接收第一射频信号并通过所述线圈对外发送第二射频信号;以及频率调整模块,所述频率调整模块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频率调整模块用于调整所述线圈的频率。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整流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作为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作为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在一个实施例中,各个所述发光模块包括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的正极作为各个所述发光模块的正极,所述发光器件的负极作为所述发光模块的负极。在一个实施例中,各个所述储能模块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作为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频率调整模块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源发光标签电路还包括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串联于各个所述发光模块和所述整流模块之间,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控制各个所述发光模块的上电通路。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模块包括多个机械开关,各个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端分别与各个所述发光模块的正极一一连接,各个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各个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一一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模块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的电源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输出控制信号;和多通道模拟开关,所述多通道模拟开关的公共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多通道模拟开关的各个分端分别与各个发光模块的正极连接,所述多通道模拟开关的地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多通道模拟开关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各个所述发光模块上电或者断电。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无源发光标签,包括如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所述的无源发光标签电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如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所述的无源发光标签。上述的无源发光标签电路,通过加入线圈、整流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发光模块,实现了可对至少一个发光模块的无源供电,通过加入至少一个储能模块,实现了可对至少一个发光模块的持续的无源供电,通过加入频率调整模块,保证了在对发光模块的无源供电的过程中,线圈频率为正常的频率,解决了传统的包括多个发光源的发光标签由于需要外挂电源或者电池而会造成发光标签电路复杂、难以轻薄化以及不便于携带等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无源发光标签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无源发光标签电路具体示例电路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无源发光标签电路的另一电路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无源发光标签电路中的开关模块的示例电路原理图;图5为图3所示的无源发光标签电路中的开关模块的另一示例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的无源发光标签电路的电路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本实施例中的无源发光标签电路,包括:线圈100、整流模块200、至少一个发光模块(图1示例了第一发光模块310、第二发光模块320以及第三发光模块330)、至少一个储能模块(图1示例了第一储能模块410、第二储能模块420以及第三储能模块430)、射频识别芯片500以及频率调整模块600,整流模块200的输入端与线圈100的第一端连接,各个发光模块的正极共接于整流模块200的输出端,各个发光模块的负极与整流模块200的输入端共接于线圈100的第一端,各个储能模块的第一端分别于各个发光模块的正极一一连接,各个储能模块的第二端共接于线圈100的第二端,射频识别芯片500的射频接口分别与线圈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频率调整模块600与线圈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线圈100用于感应射频磁场中的能量并输出交流电;整流模块200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各个发光模块用于发光;储能模块用于储存直流电;射频识别芯片500用于通过线圈100接收第一射频信号并通过线圈100对外发送第二射频信号;频率调整模块600用于调整线圈100的频率。应理解,整流模块200可以由具备整流功能的器件或者芯片构成,例如整流二极管、整流桥电路等;各个发光模块可以由发光器件构成,例如发光二极管等,各个发光器件的发光量和发光颜色等可以各不相同,例如第一发光模块310可以采用红色的发光器件、第二发光模块320可以采用绿色的发光器件、第三发光模块330可以采用蓝色的发光器件等;各个储能模块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储能电容构成;射频识别芯片500可以为任意的可收发射频信号的芯片构成,例如RFID射频芯片等;频率调整模块600主要用以调整频率进而保证射频识别芯片500的读距和频率在正常范围内,频率调整模块600可以由协整电容构成。本实施例中的无源发光标签电路,通过加入线圈100、整流模块200以及至少一个发光模块,实现了可对至少一个发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源发光标签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线圈,所述线圈用于感应射频磁场中的能量并输出交流电;/n整流模块,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整流模块用于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n至少一个发光模块,各个所述发光模块的正极共接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各个所述发光模块的负极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共接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各个所述发光模块用于发光;/n至少一个储能模块,各个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分别于各个发光模块的正极一一连接,各个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共接于所述线圈的第二端,所述储能模块用于储存所述直流电;/n射频识别芯片,所述射频识别芯片的射频接口分别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射频识别芯片用于通过所述线圈接收第一射频信号并通过所述线圈对外发送第二射频信号;以及/n频率调整模块,所述频率调整模块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频率调整模块用于调整所述线圈的频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源发光标签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圈,所述线圈用于感应射频磁场中的能量并输出交流电;
整流模块,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整流模块用于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至少一个发光模块,各个所述发光模块的正极共接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各个所述发光模块的负极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共接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各个所述发光模块用于发光;
至少一个储能模块,各个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分别于各个发光模块的正极一一连接,各个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共接于所述线圈的第二端,所述储能模块用于储存所述直流电;
射频识别芯片,所述射频识别芯片的射频接口分别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射频识别芯片用于通过所述线圈接收第一射频信号并通过所述线圈对外发送第二射频信号;以及
频率调整模块,所述频率调整模块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频率调整模块用于调整所述线圈的频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发光标签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作为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作为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发光标签电路,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发光模块包括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的正极作为各个所述发光模块的正极,所述发光器件的负极作为各个所述发光模块的负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发光标签电路,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储能模块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作为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晓利,胡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远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