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计算净区内障碍物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9113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公路计算净区内障碍物防护装置,包括平行设置且结构对称的第一护栏单元和第二护栏单元;第一护栏单元包括由上往下依序平行排列并彼此通过若干个第一立柱连接的第一上横梁、第一下横梁和第一波形板;第二护栏单元包括第二立柱连接、第二上横梁、第二下横梁和第二波形板;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通过间隔设置的一字撑与Z字撑固定连接;第一立柱与第一波形板之间及第二立柱与第二波形板之间均通过“Π”字型托架连接,距离障碍物越近,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排列越密。本发明专利技术整体刚度大、护栏动态变形值小,可以有效控制车辆碰撞过程中的外倾,减小小客车绊阻,改善对司乘人员保护作用。

A protective device for obstacles in the calculated net area of highw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公路计算净区内障碍物防护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公路保护设施
,尤其涉及一种公路计算净区内障碍物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公路上所用的护栏产品多由波形梁、立柱和防阻块组成(即现有的波形梁护栏),波形梁护栏属于半刚性护栏,具有缓冲碰撞的效果。但是只考虑对失控车辆的阻挡、缓冲与导向,其最大横向动态位移外延值和车辆最大外倾当量值不能完全满足《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中6.2.17对计算净区内障碍物防护的需求。因此,无法对公路计算净区内的障碍物进行有效防护。急需设计一种针对公路计算净区内障碍物进行有效防护的专用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公路计算净区内障碍物防护装置。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公路计算净区内障碍物防护装置,包括平行设置且结构对称的第一护栏单元和第二护栏单元,障碍物夹设于第一护栏单元与第二护栏单元之间;第一护栏单元包括由上往下依序平行排列并彼此通过若干个第一立柱连接的第一上横梁、第一下横梁和第一波形板,第一立柱的顶端与第一上横梁垂直固定、底端伸出第一波形板外;第二护栏单元包括由上往下依序平行排列并彼此通过若干个第二立柱连接的第二上横梁、第二下横梁和第二波形板,第二立柱的顶端与第二上横梁垂直固定、底端伸出第二波形板外;第一立柱的中下部与第二立柱的中下部之间通过一字撑与Z字撑固定连接,一字撑与Z字撑间隔设置;第一立柱与第一波形板之间及第二立柱与第二波形板之间均通过“Π”字型托架连接,“Π”字型托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波形连接片、立柱连接片和第二波形板连接片;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排列的疏密程度视其距离障碍物的远近而定,距离障碍物越近,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排列越密。优选的,一字撑的两端设置有一字撑连接板,一字撑连接板与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分别通过螺栓连接。进一步优选的,Z字撑的2个自由端及2个折线处均分别设有Z字撑连接板,Z字撑连接板与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分别通过螺栓连接。进一步优选的,一字撑与Z字撑位于第一波形板与第二波形板之间。更为优选的,第一护栏单元与第二护栏单元的高度均为1500mm,第一波形板和第二波形板的中心高度均为817mm。最为优选的,第一波形板与第二波形板均为三波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采用三波板与双横梁的总体布局,在两个护栏单元之间增设一字撑与Z字撑间,并采用“Π”字型托架连接立柱与三波板、立柱刚度渐变设计,最终得到了一种整体刚度大、护栏动态变形值小,可以有效控制车辆碰撞过程中的外倾,减小小客车绊阻,改善对司乘人员保护作用的防护装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图1的右视图;图3是图1中一字撑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Z字撑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Π”字型托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二。图中:1、第一上横梁;2、第一立柱;3、一字撑;4、Z字撑;5、第二上横梁;6、第二立柱;7、第一下横梁;8、第一波形板;9、”Π”字型托架;91、第一波形板连接片;92、第二波形板连接片;93、立柱连接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2和图6共同所示:一种公路计算净区内障碍物防护装置,包括平行设置且结构对称的第一护栏单元和第二护栏单元,障碍物夹设于第一护栏单元与所述第二护栏单元之间;第一护栏单元包括由上往下依序平行排列并彼此通过若干个第一立柱2连接的第一上横梁1、第一下横梁7和第一波形板8,第一立柱2的顶端与第一上横梁1垂直固定、底端伸出第一波形板8外;第二护栏单元包括由上往下依序平行排列并彼此通过若干个第二立柱6连接的第二上横梁5、第二下横梁(未示出)和第二波形板(未示出),第二立柱6的顶端与第二上横梁5垂直固定、底端伸出第二波形板外;第一立柱2的中下部与第二立柱6的中下部之间通过一字撑3与Z字撑4固定连接,一字撑3与Z字撑4间隔设置;第一立柱2与第一波形板8之间及第二立柱6与第二波形板之间均通过“Π”字型托架9连接,如图5所示:“Π”字型托架9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波形连接片91、立柱连接片93和第二波形板连接片92,立柱连接片93与第一立柱2或第二立柱6通过螺栓连接,第一波形板接片91与第二波形板连接片92通过螺栓与第一波形板8或第二波形板连接;第一立柱2和第二立柱6排列的疏密程度视其距离障碍物的远近而定,距离障碍物越近,第一立柱2和第二立柱6排列越密;第一波形板与第二波形板优选均为三波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第一护栏单元和第二护栏单元形成对障碍物的双向保护,第一立柱2与第二立柱6左右协同受力能够有效提高护栏整体刚度,有效减小护栏动态变形值;2、一字撑与Z字撑间隔设置于第一立柱2与第二立柱6之间,可以显著提高立柱的刚度,进一步提高护栏的整体刚度;3、在“Π”字型托架9的协助下,波形板可以有效减小客车绊阻,改善对车内人员的保护;4、立柱排列疏密渐变,既有助于在障碍物的近区形成高强度保护,又可以避免刚度突变导致的风险,达到有效防护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一字撑3的两端设置有一字撑连接板,一字撑连接板与第一立柱2、第二立柱6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例,Z字撑4的2个自由端及2个折线处均分别设有Z字撑连接板,Z字撑连接板与第一立柱2、第二立柱6分别通过螺栓连接。一字撑3与Z字撑4均通过螺栓与各个立柱连接,比增加立柱尺寸更易安装且对护栏刚度的改善更显著。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一字撑3与Z字撑4位于第一波形板8与第二波形板之间,对波形板上的撞击力产生缓冲与支撑。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第一护栏单元与第二护栏单元的高度均为1500mm,第一波形板8和第二波形板的中心高度均为817mm,在上述高度范围,配合第一护栏单元与第二护栏单元的双横梁加波形板结构这一总体布局,能够有效避免车辆碰撞过程中的外倾。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未详细叙述的部件结构或连接方式均为现有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公路计算净区内障碍物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设置且结构对称的第一护栏单元和第二护栏单元,障碍物夹设于所述第一护栏单元与所述第二护栏单元之间;/n第一护栏单元包括由上往下依序平行排列并彼此通过若干个第一立柱(2)连接的第一上横梁(1)、第一下横梁(7)和第一波形板(8),第一立柱(2)的顶端与第一上横梁(1)垂直固定、底端伸出第一波形板(8)外;/n第二护栏单元包括由上往下依序平行排列并彼此通过若干个第二立柱(6)连接的第二上横梁(5)、第二下横梁和第二波形板,第二立柱(6)的顶端与第二上横梁(5)垂直固定、底端伸出第二波形板外;/n第一立柱(2)的中下部与第二立柱(6)的中下部之间通过一字撑(3)与Z字撑(4)固定连接,一字撑(3)与Z字撑(4)间隔设置;第一立柱(2)与第一波形板(8)之间及第二立柱(6)与第二波形板之间均通过“Π”字型托架(9)连接,“Π”字型托架(9)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波形连接片(91)、立柱连接片(93)和第二波形板连接片(92);第一立柱(2)和第二立柱(6)排列的疏密程度视其距离所述障碍物的远近而定,距离所述障碍物越近,第一立柱(2)和第二立柱(6)排列越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公路计算净区内障碍物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设置且结构对称的第一护栏单元和第二护栏单元,障碍物夹设于所述第一护栏单元与所述第二护栏单元之间;
第一护栏单元包括由上往下依序平行排列并彼此通过若干个第一立柱(2)连接的第一上横梁(1)、第一下横梁(7)和第一波形板(8),第一立柱(2)的顶端与第一上横梁(1)垂直固定、底端伸出第一波形板(8)外;
第二护栏单元包括由上往下依序平行排列并彼此通过若干个第二立柱(6)连接的第二上横梁(5)、第二下横梁和第二波形板,第二立柱(6)的顶端与第二上横梁(5)垂直固定、底端伸出第二波形板外;
第一立柱(2)的中下部与第二立柱(6)的中下部之间通过一字撑(3)与Z字撑(4)固定连接,一字撑(3)与Z字撑(4)间隔设置;第一立柱(2)与第一波形板(8)之间及第二立柱(6)与第二波形板之间均通过“Π”字型托架(9)连接,“Π”字型托架(9)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波形连接片(91)、立柱连接片(93)和第二波形板连接片(92);第一立柱(2)和第二立柱(6)排列的疏密程度视其距离所述障碍物的远近而定,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峰潘仕强吴俊宏彭栋敏张世辉刘帆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国强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