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纵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62847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纵梁结构,涉及汽车车身部件技术领域。前纵梁结构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纵梁内板、纵梁外板、纵梁加强板,所述纵梁内板和纵梁外板固定连接构成U型槽型结构,所述纵梁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纵梁内板和纵梁外板固定连接并形成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前纵梁结构,不仅能够满足前纵梁所需的强度、刚度性能及碰撞要求,还能解决“U”字槽形纵梁成型时回弹的问题,具有轻量化及成本低的优点。

A front longitudinal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纵梁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前纵梁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人的提高,汽车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己经进入了千家万户,而人们对于汽车的安全性能也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一般来说,汽车中前纵梁结构沿着纵向安装在发动机舱内车辆的两边,以支撑发动机和变速器,并为其提供安装空间。在NCAP评价测试中,乘员舱刚度与乘员伤害有直接的关系,乘员舱刚度大则舱体在碰撞中变形小,乘员的伤害就会相应减小,这样乘员的生存空间就得到了保证。前纵梁及其相关加强结构在正面碰撞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根据汽车形式的不同和结构布置的要求,纵梁可以在水平面内或纵向平面内做成弯曲的以及等断面或非等断面的结构。现有的汽车中,前纵梁如图1和图2所示,纵梁通常用B340/590DP高强板材料冲压而成,断面形状为“U”字槽形,冲压时容易回弹,质量不易控制。且现有技术中,纵梁为满足碰撞要求,通常布置较多加强件,导致重量增加,额外增加焊接工艺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纵梁结构,不仅能够满足前纵梁所需的强度、刚度性能及碰撞要求,还能解决“U”字槽形纵梁成型时回弹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前纵梁结构,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纵梁内板、纵梁外板、纵梁加强板,所述纵梁内板和纵梁外板固定连接构成U型槽型结构,所述纵梁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纵梁内板和纵梁外板固定连接并形成腔体。可选地,所述纵梁加强板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隔离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纵梁外板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纵梁内板的下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隔离部、纵梁内板和纵梁外板之间构成所述腔体。可选地,所述纵梁加强板为Z字型结构。可选地,所述纵梁内板和纵梁外板的上部均设有翻边,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纵梁外板的翻边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纵梁内板/纵梁外板上设有加强结构。可选地,所述加强结构为凹槽状加强结构或加强筋。可选地,所述固定连接为焊接、铆接。可选地,所述固定连接为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前纵梁结构,通过将原“U”字槽形纵梁分成三个件,即纵梁内板、纵梁外板、纵梁加强板,采用固定连接的形式拼接在一起。中间形成封闭的腔体,封闭的腔体提升了扭转惯性距,有利于碰撞时力的传递,不易产生应力集中。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前纵梁结构,有利于提升碰撞时力的传递,不易产生应力集中;还解决了原“U”字槽形纵梁成型时回弹的问题,质量稳定性提高;且满足了轻量化及成本控制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U”字槽形状的前纵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图1所示的前纵梁的“U”字槽形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纵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图3所示的一种前纵梁结构的A-A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X轴”“Y轴”“Z轴”“垂直”“平行”“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纵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图3所示的一种前纵梁结构的A-A截面示意图。如图3-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后围板结构,一般性地可以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纵梁内板2、纵梁外板3、纵梁加强板4。纵梁内板2、纵梁外板3、纵梁加强板4之间可以是焊接、点焊、铆接、紧固件紧固连接等等。纵梁内板2和纵梁外板3的下部固定连接后构成U型槽型结构。纵梁加强板4的两端分别与纵梁内板2和纵梁外板3固定连接并形成腔体5。具体地,如图4所示,纵梁加强板4可以是Z字型结构。纵梁内板2和纵梁外板3的上部均设有翻边6。翻边6可以用于在前纵梁上安装其它的车辆部件。纵梁加强板4包括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和隔离部43。第一连接部41与纵梁外板3的上部的翻边6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42与纵梁内板2的下部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41、隔离部43、纵梁内板2和纵梁外板3之间构成封闭的腔体5。封闭的腔体5提升了扭转惯性距,有利于碰撞时力的传递,不易产生应力集中。可选地,纵梁内板2和纵梁外板3上设有加强结构7。加强结构7可以是凹槽状加强结构或加强筋或其他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常用的加强结构。加强结构7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前纵梁的结构强度,以提升扭转惯性距。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前纵梁结构,通过将原“U”字槽形纵梁分成三个件,即纵梁内板、纵梁外板、纵梁加强板,采用固定连接的形式拼接在一起。有利于提升碰撞时力的传递,不易产生应力集中。避免了直接将B340/590DP高强板材料冲压成复杂的U字槽形,而是将B340/590DP高强板材料冲压成具有翻边的结构,再焊接连接即可,解决了原“U”字槽形纵梁成型时回弹的问题,提高了质量稳定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前纵梁结构,中间形成封闭的腔体,封闭的腔体提升了扭转惯性距,有利于碰撞时力的传递,不易产生应力集中。且在纵梁内板2和纵梁外板3上设有加强结构7,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纵梁上焊接多个加强件导致的重量增加和额外焊接工艺成本,满足了轻量化及成本控制要求。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纵梁内板、纵梁外板、纵梁加强板,所述纵梁内板和纵梁外板固定连接构成U型槽型结构,所述纵梁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纵梁内板和纵梁外板固定连接并形成腔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纵梁内板、纵梁外板、纵梁加强板,所述纵梁内板和纵梁外板固定连接构成U型槽型结构,所述纵梁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纵梁内板和纵梁外板固定连接并形成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加强板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隔离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纵梁外板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纵梁内板的下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隔离部、纵梁内板和纵梁外板之间构成所述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加强板为Z字型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星熊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