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6284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7:32
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包括:上板,其包括上主体和上侧部分,所述上侧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的相对端延伸;下板,其包括与所述上主体接合的下主体和下侧部分,所述下侧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的相对端延伸并与所述上侧部分接合;和前板,其连接到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了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的连接部件的数量,从而可以简化工艺,并且可以提高生产率。

Rear cross member for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8年9月27日提交至韩国知识产权局的申请号为10-2018-0114662的韩国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横梁,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其在可组装性和耐用性方面得到改进。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由前板、后板和连接前板和后板的一对侧梁构成。前板和侧梁的接头通过焊接连接。侧梁和后板的接头也通过焊接连接。辅助臂支架位于前板的下端,并通过焊接连接。前板由上板和下板构成,前板的上板和下板通过焊接连接。每个侧梁由上板和下板构成,并且每个侧梁的上板和下板通过焊接连接。后板由前侧板和后侧板组成,后板的前侧板和后侧板通过焊接连接。前体安装件具有通过焊接而焊住的前板和衬套,后体安装件具有通过焊接而焊住的侧梁和衬套(bushcup)。因此,由于每个部件是单独的物体并且通过焊接连接,因此存在结构复杂并且当对其施加载荷时在焊接区域中出现裂缝的问题。因此,需要改进该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已经提出了各种实施方式,并且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其在可组装性和耐用性方面得到改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包括:上板,其包括上主体和上侧部分,所述上侧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的相对端延伸;下板,其包括与所述上主体接合的下主体和下侧部分,所述下侧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的相对端延伸并与所述上侧部分接合;和前板,其连接到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上侧部分可包括:第一上侧部分,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的一端向前和向后延伸,和第二上侧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的另一端向前和向后延伸;以及所述下侧部分可包括:第一下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一上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的一端向前和向后延伸,和第二下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二上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的另一端向前和向后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上侧部分可包括:第一上前侧部分,第一上前侧部分,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一上后侧部分,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后延伸;以及所述第一下侧部分可包括:第一下前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一上前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一下后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一上后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向后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上前侧部分可包括:第一上前突起,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一上前外部,其形成为从所述第一上前突起在远离所述第二上侧部分的方向延伸,以及所述第一下前侧部分可包括:第一下前突起,其与所述第一上前突起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一下前外部,其与所述第一上前外部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第一下前突起在远离所述第二下侧部分的方向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上后侧部分可以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在远离所述第二上侧部分的方向上延伸,和所述第一下后侧部分可以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在远离所述第二下侧部分的方向上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上侧部分可包括:第二上前侧部分,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二上后侧部分,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后延伸,以及所述第二下侧部分可包括:第二下前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二上前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二下后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二上后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向后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上前侧部分可包括:第二上前突起,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二上前外部,其形成为从所述第二上前突起在远离所述第一上侧部分的方向延伸;以及所述第二下前侧部分可包括:第二下前突起,其与所述第二上前突起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二下前外部,其与所述第二上前外部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第二下前突起在远离所述第一下侧部分的方向上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上后侧部分可以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在远离所述第一上侧部分的方向上延伸,和所述第二下后侧部分可以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在远离所述第一下侧部分的方向上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板可包括:第一前板,其与所述上侧部分和所述下侧部分的前部接合;和第二前板,其与所述第一前板接合并与所述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接合。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板可以与所述上板的下侧接合,所述第二前板可以与所述第一前板的前部接合。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前板和第二前板可以凹入地形成以容纳所述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并且可以包括与所述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接合的前板紧固件。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可以相互连通,和凸台可以被压配入所述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中。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可以形成为通过翻边(burring)与所述凸台(boss)的外表面接触。在该实施方式中,每个凸台可包括:中心轴;外支撑件,其与所述中心轴分开设置;和吸收器,其置于所述中心轴和所述外支撑件之间,并吸收从所述中心轴或所述外支撑件传递的冲击。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轴和所述外支撑件可以由钢材料形成,和所述吸收器可以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形成。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减少了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的连接部件的数量,从而可以简化过程,并且可以提高生产率。此外,根据本公开,上板、下板和前板形成一体结构,从而与形成多组件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耐久性。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的透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中的上板和下板的俯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中的前板的透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A”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图4的组装的透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B”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图6的组装的透视图。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凸台的接合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通过实施方式的各种示例参考附图在下面描述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和方便描述,可能夸大某些线的厚度,部件的尺寸等。此外,如下所述,技术术语是考虑到本公开中的功能而定义的术语,其可以根据用户的意图,实践等而变化。因此,术语应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来定义。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的透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中的上板和下板的俯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中的前板的透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A”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图4的组装的透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B”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图6的组装的透视图。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凸台的接合的截面图。参照图1至图8,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包括上板100、下板200和前板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n上板,其包括上主体和上侧部分,所述上侧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的相对端延伸;/n下板,其包括与所述上主体接合的下主体和下侧部分,所述下侧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的相对端延伸并与所述上侧部分接合;和/n前板,其连接到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927 KR 10-2018-01146621.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板,其包括上主体和上侧部分,所述上侧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的相对端延伸;
下板,其包括与所述上主体接合的下主体和下侧部分,所述下侧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的相对端延伸并与所述上侧部分接合;和
前板,其连接到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部分包括:
第一上侧部分,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的一端向前和向后延伸,和
第二上侧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的另一端向前和向后延伸;以及
所述下侧部分包括:
第一下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一上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的一端向前和向后延伸,和
第二下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二上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的另一端向前和向后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侧部分包括:
第一上前侧部分,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前延伸,和
第一上后侧部分,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后延伸;以及
所述第一下侧部分包括:
第一下前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一上前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向前延伸,和
第一下后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一上后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向后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前侧部分包括:
第一上前突起,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前延伸,和
第一上前外部,其形成为从所述第一上前突起在远离所述第二上侧部分的方向延伸;以及
所述第一下前侧部分包括:
第一下前突起,其与所述第一上前突起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向前延伸,和
第一下前外部,其与所述第一上前外部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第一下前突起在远离所述第二下侧部分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后侧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在远离所述第二上侧部分的方向上延伸;和
所述第一下后侧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在远离所述第二下侧部分的方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上侧部分包括:
第二上前侧部分,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前延伸,和
第二上后侧部分,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后延伸;以及
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熙泰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