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副车架前横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93676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副车架前横梁,包括前横梁本体,于前横梁本体内部构造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空腔,且由车辆宽度方向的中段至两端,前横梁本体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前横梁本体沿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还包括被分别配置于前横梁本体两端的两个衬套外管安装部,以及被配置于前横梁本体中部的两个悬置套管安装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后副车架前横梁,通过前横梁本体沿车辆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尺寸的配合变化,不仅与纵梁连接方便,还可保证自身的刚度,并在保证刚度的同时有效减轻总重。

Front cross member of rear sub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副车架前横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副车架
,特别涉及一种后副车架前横梁。
技术介绍
副车架并非完整的车架,它是悬挂与车身连接的中间缓冲体,是乘用车中非常重要的安全及承载部件,其能够隔离后驱动单元的震动和噪音,防止其直接进入车厢,同时副车架还可承受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各种力和力矩。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要求的逐步加严,减重降油耗已成为车企发展的必经之路。为满足这种需求,许多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结构出现在汽车上,因此应通过对零部件的结构优化,使其满足零部件强度、刚度等性能要求,同时将零部件的重量降低以满足轻量化的需求,提高燃油经济性。现有的前横梁横截面大致为正方形,并且横截面的面积基本上一致,因此,由于周边件的边界以及空间的限制,会造成后副车架主减速器前安装位所在的前横梁的结构很难满足强度、刚度以及模态等性能要求,同时重量较重,不满足轻量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后副车架前横梁,以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减轻总重。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后副车架前横梁,包括:前横梁本体,于所述前横梁本体内部构造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空腔,且由车辆宽度方向的中段至两端,所述前横梁本体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所述前横梁本体沿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两个衬套外管安装部,被分别配置于所述前横梁本体的两端,以构成对两个衬套外管的分别安装;两个悬置套管安装部,被配置于所述前横梁本体的中部,以构成对两个悬置套管的分别安装,且两个所述悬置套管安装部沿车辆宽度方向间距布置。进一步的,所述前横梁本体由前后布置的前板和后板拼焊形成。进一步的,所述前板包括前板本体,以及位于所述前板本体上下两侧、且均朝向车辆后部翻折的前板翻边,所述后板包括后板本体,以及位于所述后板本体上下两侧、且均朝向车辆前部翻折的后板翻边,对应侧的所述前板翻边和所述后板翻边搭接固连于一起。进一步的,于所述前板本体和所述后板本体上对应布置有拼焊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的拼焊定位孔。进一步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中段的所述前横梁本体,上侧的所述前板翻边和所述后板翻边的中部下凹设置,下侧的所述前板翻边和所述后板翻边的中部上凹设置。进一步的,于两个所述悬置套管安装部的中间以及两侧的所述前板本体和/或所述后板本体上分别成型有加强筋。进一步的,于所述前板本体和所述后板本体上分别构造有减重孔。进一步的,于下侧的所述前板翻边和/或所述后板翻边上构造有排液孔。进一步的,靠近于各所述衬套外管安装部,于对应侧的所述前板翻边和/或所述后板翻边上对应开设有纵梁连接定位孔。进一步的,所述衬套外管安装部被构造成形成于所述前横梁本体自由端的凹槽,且保持所述衬套外管的轴向朝着车辆高度方向布置;所述悬置套管安装部被构造为于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上对应布置的通孔,并保持所述悬置套管的轴向朝着车辆长度方向布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后副车架前横梁,由车辆宽度方向的中段至两端,前横梁本体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而前横梁本体沿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如此中段高度较高而宽度尺寸较小,主要为主减速器安装提供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而两端厚度变薄宽度加大,主要为与纵梁连接提供方便,并在同时满足以上两种情况的同时减重;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副车架前横梁通过前横梁本体沿车辆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尺寸的配合变化,不仅与纵梁连接方便,还可保证自身的刚度,并在保证刚度的同时有效减轻总重。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副车架前横梁应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副车架前横梁的主视图;图3为图2的后视图;图4为图2的俯视图;图5为图2的爆炸图;图6为图2的A-A剖视图;图7为图2的B-B剖视图;图8为图2的C-C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后副车架前横梁,2-纵梁,201-后安装位套管,3-后横梁,301-后悬置安装套管,4-上控制臂安装支架,5-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01-前板,102-后板,103-衬套外管,104-悬置套管,105-加强筋,106-减重孔,107-排液孔;1011-前板本体,1012-前板翻边,1013-前板拼焊定位孔,1015-前板凹槽,1016-前板通孔;1021-后板本体,1022-后板翻边,1023-后板拼焊定位孔,1024-纵梁连接定位孔,1025-后板凹槽,1026-后板通孔。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了便于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以下以图2所示状态,后副车架前横梁的长度方向即为车辆的宽度方向,高度方向即为车辆的高度方向,同时垂直于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即车辆的长度方向,也即由里至外的方向。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后副车架前横梁,其整体上包括前横梁本体、两个衬套外管安装部以及两个悬置套管安装部,其中,于前横梁本体内部构造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空腔,且由车辆宽度方向的中段至两端,前横梁本体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前横梁本体沿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两个衬套外管安装部被分别配置于前横梁本体的两端,以构成对两个衬套外管的分别安装;两个悬置套管安装部被配置于前横梁本体的中部,以构成对两个悬置套管的分别安装,且两个悬置套管安装部沿车辆宽度方向间距布置。基于以上的整体结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后副车架前横梁应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而后副车架前横梁的结构如图2至图5所示。为了便于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以下先对图1中所示的后副车架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主要包括本专利技术的后副车架前横梁1、左右对称布置且一端与后副车架前横梁1构成固连的两个纵梁2,以及与后副车架前横梁1间隔布置、并搭接固连于两个纵梁2之间的后横梁3。于各纵梁2靠近后副车架前横梁1的一端固设有上下布置的上控制臂安装支架4和下控制臂安装支架5。相对于与后副车架前横梁1固连的一端,于纵梁2的另一端构造有与轴向沿车辆高度方向布置的后安装位套管201。此外,于后横梁3的中部设有贯穿后横梁3、且轴向沿车辆长度方向布置的后悬置安装套管301。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前横梁本体由前后布置的前板101和后板102拼焊形成。具体来讲,前板101包括前板本体1011,以及位于前板本体1011上下两侧、且均朝向车辆后部翻折的前板翻边1012,后板102包括后板本体1021,以及位于后板本体1021上下两侧、且均朝向车辆前部翻折的后板翻边1022,对应侧的前板翻边1012和后板翻边1022搭接固连于一起。更具体地,后板翻边1022扣合于前板翻边1012的外侧,并且,后板翻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副车架前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n前横梁本体,于所述前横梁本体内部构造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空腔,且由车辆宽度方向的中段至两端,所述前横梁本体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所述前横梁本体沿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n两个衬套外管安装部,被分别配置于所述前横梁本体的两端,以构成对两个衬套外管(103)的分别安装;/n两个悬置套管安装部,被配置于所述前横梁本体的中部,以构成对两个悬置套管(104)的分别安装,且两个所述悬置套管安装部沿车辆宽度方向间距布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副车架前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横梁本体,于所述前横梁本体内部构造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空腔,且由车辆宽度方向的中段至两端,所述前横梁本体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所述前横梁本体沿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
两个衬套外管安装部,被分别配置于所述前横梁本体的两端,以构成对两个衬套外管(103)的分别安装;
两个悬置套管安装部,被配置于所述前横梁本体的中部,以构成对两个悬置套管(104)的分别安装,且两个所述悬置套管安装部沿车辆宽度方向间距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本体由前后布置的前板(101)和后板(102)拼焊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101)包括前板本体(1011),以及位于所述前板本体(1011)上下两侧、且均朝向车辆后部翻折的前板翻边(1012),所述后板(102)包括后板本体(1021),以及位于所述后板本体(1021)上下两侧、且均朝向车辆前部翻折的后板翻边(1022),对应侧的所述前板翻边(1012)和所述后板翻边(1022)搭接固连于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副车架前横梁,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前板本体(1011)和所述后板本体(1021)上对应布置有拼焊所述前板(101)和所述后板(102)的拼焊定位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月龙牛海超孙玉徐波曹标赵一狄董立冬张立革郭艳洲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