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3463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0: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二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电机和电池包。电池包包括冷媒冷却支路和液冷冷却支路,冷媒适于在压缩机、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二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内流动。液冷回路适于与电机换热。冷媒冷却支路可选择地与冷媒循环流路连通,液冷冷却支路可选择地与液冷回路连通。冷媒冷却支路可选地与第一室内换热器并联。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热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车辆内部、车辆的电机的温度调节,还可以实现电池包的温度调节,从而可以以更经济、更节能的方式满足车辆以及电池包在不同工况下的加热与冷却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电池充放电效率,需要有合适的工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其性能及续航能力造成很大影响。相关技术中,通过设置独立的冷却口为电池进行降温,另外,还有一些纯电动车辆结合空调系统为电池进行控温,通过空调系统为流经电池的冷却液进行换热,以实现对电池的降温或升温。它们均采用电池液冷的技术,结构复杂且降温效率低,不能满足电池的温度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所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性能佳的优点。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所述车辆的电池包包括冷媒冷却支路和液冷冷却支路,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二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所述压缩机包括吸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冷媒适于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内流动以构造形成冷媒循环流路;散发热量的电机和用于与所述电机换热的液冷回路;所述冷媒冷却支路可选择地与所述冷媒循环流路连通,所述液冷冷却支路可选择地与所述液冷回路连通;所述冷媒冷却支路可选地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并联;开度可调的第一控制阀组,所述第一控制阀组设于所述冷媒循环流路以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循环流路的连通或断开。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通过设置冷媒循环流路和液冷回路,它们均可以选择性地与电池包连通,不仅可以实现对车辆内部、车辆的电机的温度调节,还可以实现电池包的温度调节,从而可以以更经济、更节能的方式满足车辆以及电池包在不同工况下的加热与冷却需求,另外,这种以直冷的方式为电池包进行冷却或加热,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液冷的方式为电池包进行温度调节具有调节效率高、调节范围广的优点,从而可以使得电池包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进而可以提高电池包的续航能力及使用寿命。另外,冷媒冷却支路可选地与第一室内换热器并联,从而可以实现电池包与车辆内部空间同时制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媒循环流路包括:制冷回路,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五端、所述第六端、所述第三端、所述第四端以及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以构造出所述制冷回路;制热回路,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五端、所述第六端以及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以构造出所述制热回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直热回路,所述排气口、所述冷媒冷却支路、所述第五端、所述第六端以及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以构造出所述直热回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媒冷却支路可选地串联在所述吸气口和所述第六端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直冷回路,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五端、所述第六端、所述冷媒冷却支路以及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以构造出所述直冷回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除雾回路,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三端、所述第四端以及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以构造出所述除雾回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媒冷却支路可选地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并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媒冷却支路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连接在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所述第一四通阀定时换向或者根据所述冷媒冷却支路进出口处流体的温度换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液冷冷却支路包括第三连通口和第四连通口,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连接在所述第三连通口和所述第四连通口之间,所述第二四通阀定时换向或者根据所述液冷冷却支路进出口处流体的温度换向。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散热支路,所述散热支路与所述液冷回路并联,所述散热支路可选择地对所述电机散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回路上设有支路换热器,所述电机通过所述支路换热器与所述液冷回路换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第二控制阀组,所述第二控制阀组设于所述冷媒冷却支路以控制流过所述冷媒冷却支路的冷媒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冷媒冷却支路内流体的温度或压力的传感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增焓装置,所述增焓装置与所述冷媒循环流路的部分管路并联。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内的冷媒循环流路以及纯电动车辆内的液冷回路均可以选择性地与电池包连通,不仅可以实现对纯电动车辆内部、纯电动车辆的电机的温度调节,还可以实现电池包的温度调节,从而可以以更经济、更节能的方式满足纯电动车辆以及电池包在不同工况下的加热与冷却需求,另外,这种以直冷的方式为电池包进行冷却或加热,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液冷的方式为电池包进行温度调节具有调节效率高、调节范围广的优点,从而可以使得电池包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进而可以提高电池包的续航能力及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热管理系统1,车辆2,压缩机10,吸气口11,排气口12,气液分离器20,第一室内换热器30,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二室内换热器40,第三端41,第四端42,室外换热器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电池包包括冷媒冷却支路和液冷冷却支路,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二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所述压缩机包括吸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冷媒适于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内流动以构造形成冷媒循环流路;/n散发热量的电机和用于与所述电机换热的液冷回路;/n所述冷媒冷却支路可选择地与所述冷媒循环流路连通,所述液冷冷却支路可选择地与所述液冷回路连通;/n所述冷媒冷却支路可选地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并联;/n开度可调的第一控制阀组,所述第一控制阀组设于所述冷媒循环流路以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循环流路的连通或断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电池包包括冷媒冷却支路和液冷冷却支路,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二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所述压缩机包括吸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冷媒适于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内流动以构造形成冷媒循环流路;
散发热量的电机和用于与所述电机换热的液冷回路;
所述冷媒冷却支路可选择地与所述冷媒循环流路连通,所述液冷冷却支路可选择地与所述液冷回路连通;
所述冷媒冷却支路可选地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并联;
开度可调的第一控制阀组,所述第一控制阀组设于所述冷媒循环流路以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循环流路的连通或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流路包括:
制冷回路,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五端、所述第六端、所述第三端、所述第四端以及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以构造出所述制冷回路;
制热回路,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五端、所述第六端以及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以构造出所述制热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直热回路,所述排气口、所述冷媒冷却支路、所述第五端、所述第六端以及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以构造出所述直热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冷却支路可选地串联在所述吸气口和所述第六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
直冷回路,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五端、所述第六端、所述冷媒冷却支路以及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以构造出所述直冷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
除雾回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丕荣黄梅芳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