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以及建筑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803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1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以及建筑物,将所述预制混凝土梁的叠合面设计成凹槽状,所述梁叠合层的连接面设计成与凹槽相匹配的形状。通过凹槽状叠合面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叠合梁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接触面的面积大小,从而大大提高叠合梁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连接强度。还可将所述预制混凝土梁的第一封闭钢筋设置在第二混凝土层内,仅部分暴露在混凝土外,所述第一封闭钢筋中不需要穿叠合梁上半部分的上部纵筋。只需要将所述梁叠合层的第三封闭钢筋设置在所述第一封闭钢筋的间隔中并利用第一混凝土层连接成整体,从而保证所述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的整体强度。没有了纵筋穿封闭钢筋的工序,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A kind of assembl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and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以及建筑物
本技术属于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以及建筑物。
技术介绍
当前,装配式建筑被大力推广,现有装配式混凝土预制叠合梁中的配筋构造与现浇梁完全一样。只是在工厂预制时先不浇筑梁的上半部分,只浇筑下半部分,上半部分留到现场去浇筑,而下半部分作为现场浇筑时的底模使用。此外梁的上部纵筋也是在现场去绑扎,下部钢筋和箍筋的下半段则已经预先浇筑在下半部分梁内部。现有技术中这种叠合梁存在一个问题:由于抗震需要,梁内钢筋需要做成封闭箍筋,尤其是梁端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更是严格要求做成封闭箍筋,这使得在下半部分梁的箍筋中穿梁上部纵筋时非常不方便,严重影响施工效率。另外,现有装配式混凝土预制叠合梁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连接处为平面结构,可能会导致装配式混凝土预制叠合梁的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连接强度不够,进而导致现有技术中的装配式混凝土预制叠合梁结构的力学性能低于现浇梁的力学性能。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可以增强梁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连接强度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装配式混凝土预制叠合梁结构的力学性能低于现浇梁的力学性能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包括预制混凝土梁、第一混凝土层以及梁叠合层,所述梁叠合层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内,所述预制混凝土梁具有一叠合面,所述叠合面为凹槽状,所述梁叠合层具有一与所述叠合面形状匹配的连接面,所述叠合面与所述连接面通过所述第一混凝土层连接以使所述预制混凝土梁与所述梁叠合层连接。可选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梁包括第一封闭钢筋以及第二混凝土层,所述第一封闭钢筋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封闭钢筋按照所述第一封闭钢筋所在的平面沿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封闭钢筋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所述第一封闭钢筋在靠近所述梁叠合层的一侧具有一开放边,所述开放边暴露在所述叠合面外;所述开放边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以使所述叠合面与所述连接面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预制混凝土梁的延伸方向。可选的,所述梁叠合层包括第二封闭钢筋、第三封闭钢筋以及上部纵筋,所述第二封闭钢筋与所述第三封闭钢筋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封闭钢筋按照所述第二封闭钢筋所在的平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所述上部纵筋与所述第二封闭钢筋远离所述叠合面的一边连接,所述上部纵筋的两端暴露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外;所述第三封闭钢筋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封闭钢筋所在的平面平行,且与紧靠所述第二封闭钢筋设置,所述第三封闭钢筋与所述第二封闭钢筋构成一T型钢筋笼,所述T型钢筋笼靠近所述叠合面的一端上具有所述连接面。可选的,所述第二封闭钢筋与所述第三封闭钢筋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第二封闭钢筋分别对应紧靠设置一个所述第三封闭钢筋。可选的,所述第二封闭钢筋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三封闭钢筋的数量,每个所述第二封闭钢筋对应紧靠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封闭钢筋。可选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梁还包括构造钢筋,所述构造钢筋穿过所述第一封闭钢筋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构造钢筋与所述第一封闭钢筋的两个侧边连接,所述构造钢筋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且所述构造钢筋的两端暴露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外,所述第一封闭钢筋的两个侧边为与所述叠合面邻接的两条边。可选的,所述构造钢筋的数量为多个。可选的,所述叠合面为粗糙面。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建筑物,包括上述特征描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本技术提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将所述预制混凝土梁(也即叠合梁的下半部分)的叠合面设计成凹槽状,对应地,所述梁叠合层(也即叠合梁的上半部分)的连接面设计成与凹槽相匹配的形状。通过凹槽状叠合面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叠合梁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接触面的面积大小,从而大大提高叠合梁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连接强度。另外,还可将所述预制混凝土梁的第一封闭钢筋设置在第二混凝土层内,仅部分暴露在混凝土外,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所述第一封闭钢筋中不需要穿叠合梁上半部分的上部纵筋。只需要将所述梁叠合层的第三封闭钢筋设置在所述第一封闭钢筋的间隔中并利用第一混凝土层连接成整体,从而保证所述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的整体强度。没有了纵筋穿封闭钢筋的工序,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建筑物,利用所述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中预制混凝土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中预制混凝土梁和梁叠合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中预制混凝土梁和梁叠合层配合过程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的示意图;10-预制混凝土梁,101-第一封闭钢筋,102-构造钢筋,20-梁叠合层,201-第二封闭钢筋,202-第三封闭钢筋,203-上部纵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和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包括预制混凝土梁10、第一混凝土层以及梁叠合层20。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0具有一叠合面,所述叠合面为凹槽状,所述梁叠合层20具有一与所述叠合面形状匹配的连接面,所述叠合面与所述连接面通过所述第一混凝土层连接以使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0与所述梁叠合层20连接。包括预制混凝土梁、第一混凝土层以及梁叠合层,所述梁叠合层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内,所述预制混凝土梁具有一叠合面,所述叠合面为凹槽状,所述梁叠合层具有一与所述叠合面形状匹配的连接面,所述叠合面与所述连接面通过所述第一混凝土层连接以使所述预制混凝土梁与所述梁叠合层连接。与现有技术中平面状叠合面相比,本技术实施例将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0(也即叠合梁的下半部分)的叠合面设计成凹槽状,对应地,所述梁叠合层20(也即叠合梁的上半部分)的连接面设计成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混凝土梁、第一混凝土层以及梁叠合层,所述梁叠合层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内,所述预制混凝土梁具有一叠合面,所述叠合面为凹槽状,所述梁叠合层具有一与所述叠合面形状匹配的连接面,所述叠合面与所述连接面通过所述第一混凝土层连接以使所述预制混凝土梁与所述梁叠合层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混凝土梁、第一混凝土层以及梁叠合层,所述梁叠合层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内,所述预制混凝土梁具有一叠合面,所述叠合面为凹槽状,所述梁叠合层具有一与所述叠合面形状匹配的连接面,所述叠合面与所述连接面通过所述第一混凝土层连接以使所述预制混凝土梁与所述梁叠合层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梁包括第一封闭钢筋以及第二混凝土层,所述第一封闭钢筋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封闭钢筋按照所述第一封闭钢筋所在的平面沿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封闭钢筋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
所述第一封闭钢筋在靠近所述梁叠合层的一侧具有一开放边,所述开放边暴露在所述叠合面外;
所述开放边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以使所述叠合面与所述连接面连接;
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预制混凝土梁的延伸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叠合层包括第二封闭钢筋、第三封闭钢筋以及上部纵筋,所述第二封闭钢筋与所述第三封闭钢筋的数量均为多个;
多个所述第二封闭钢筋按照所述第二封闭钢筋所在的平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
所述上部纵筋与所述第二封闭钢筋远离所述叠合面的一边连接,所述上部纵筋的两端暴露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外;
所述第三封闭钢筋所在的平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楠卢旦嵇晓辉黄月勤王顺晨陈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