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8031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1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混凝土梁,通过将第一封闭箍筋设置在混凝土内部,而非现有技术中部分箍筋暴露在叠合面外,取消了暴露在叠合面外的箍筋,可以在现场施工时不用进行纵筋穿箍筋的工序,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设置了抗剪钢筋,用于在后期施工现场与梁的上半部分连接,保证了梁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连接强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与现有叠合梁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叠合梁不需要纵筋穿箍筋的工序,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可有效缩短工期。

A prefabricated concrete beam and assembl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本技术属于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技术介绍
当前,装配式建筑被大力推广,现有装配式混凝土预制叠合梁中的配筋构造与现浇梁完全一样。只是在工厂预制时先不浇筑梁的上半部分,只浇筑下半部分,上半部分留到现场去浇筑,而下半部分作为现场浇筑时的底模使用。此外梁的上部纵筋也是在现场去绑扎,下部钢筋和箍筋的下半段则已经预先浇筑在下半部分梁内部。现有技术中这种叠合梁存在一个问题:由于抗震需要,梁内钢筋需要做成封闭箍筋,尤其是梁端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更是严格要求做成封闭箍筋,这使得在下半部分梁的箍筋中穿梁上部纵筋时非常不方便,严重影响施工效率。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无需在梁下半部分的箍筋中穿梁上半部分纵筋的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在下半部分梁的箍筋中穿梁上半部分纵筋,严重影响施工效率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包括第一封闭箍筋、抗剪钢筋以及第一混凝土层,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具有一叠合面;所述第一封闭箍筋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封闭箍筋按照所述第一封闭箍筋所在的平面沿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所述抗剪钢筋沿垂直于所述叠合面的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间隔中并部分暴露在所述叠合面外;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预制混凝土梁的延伸方向。可选的,还包括底筋,所述底筋穿过所述第一封闭箍筋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底筋与所述第一封闭箍筋远离所述叠合面的一边连接,所述底筋的两端暴露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外。可选的,所述底筋数量为多个。可选的,还包括构造钢筋,所述构造钢筋穿过所述第一封闭箍筋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构造钢筋与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两个侧边连接,所述构造钢筋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两个侧边为与所述叠合面邻接的两条边。可选的,所述抗剪钢筋的数量为多个。可选的,每个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间隔中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抗剪钢筋。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包括上述特征描述中任一所述预制混凝土梁。可选的,还包括梁叠合层,所述梁叠合层与所述叠合面通过第二混凝土层连接,所述抗剪钢筋暴露在所述叠合面上的部分为接合段,所述接合段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可选的,所述梁叠合层包括上部纵筋、架立筋以及多个第二封闭箍筋;多个所述第二封闭箍筋按照所述第二封闭箍筋所在的平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所述架立筋穿过所述第二封闭箍筋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架立筋与所述第二封闭箍筋的底部连接,所述架立筋的两端暴露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外;所述上部纵筋穿过所述第二封闭箍筋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上部纵筋与所述第二封闭箍筋的顶部位置连接;所述接合段设置在所述第二封闭箍筋的间隔中。可选的,所述上部纵筋数量为多个。可选的,所述架立筋的数量为多个。本技术提出一种预制混凝土梁,通过将第一封闭箍筋设置在混凝土内部,而非现有技术中部分箍筋暴露在叠合面外,取消了暴露在叠合面外的箍筋,可以在现场施工时不用进行纵筋穿箍筋的工序,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设置了抗剪钢筋,用于在后期施工现场与梁的上半部分连接,保证了梁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连接强度。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与现有叠合梁技术相比,本技术提出的叠合梁不需要纵筋穿箍筋的工序,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可有效缩短工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梁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内部结构透视图;图3为梁叠合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梁叠合层与预制混凝土梁结合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的施工过程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的结构示意图;1-预制混凝土梁,10-第一封闭箍筋,11-抗剪钢筋,12-第一混凝土层,13-底筋,14-构造钢筋,2-梁叠合层,20-上部纵筋,21-架立筋,22-第二封闭箍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和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包括第一封闭箍筋10、抗剪钢筋11以及第一混凝土层12,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2具有一叠合面。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按照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所在的平面沿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2内。所述抗剪钢筋11沿垂直于所述叠合面的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的间隔中并部分暴露在所述叠合面外。所述第一方向是指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的延伸方向。通过将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设置在混凝土内部,而非现有技术中部分箍筋暴露在叠合面外,取消了暴露在叠合面外的箍筋,可以在现场施工时不用进行纵筋穿箍筋的工序,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设置了抗剪钢筋11,用于在后期施工现场与梁的上半部分连接,保证了梁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连接强度。所述叠合面是指预制构件上用来在后期施工现场施工时与其他混凝土建筑结合的接触面。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一般是在工厂预制,先将内部的钢筋部分设置好,然后在钢筋部分上浇筑混凝土形成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2。所述叠合面可做成粗糙面,所谓粗糙面是指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的叠合面上凹凸不平或者骨料显露出来。所述抗剪钢筋11数量可为多个,每个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的间隔中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抗剪钢筋11。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还可包括底筋13,所述底筋13穿过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底筋13与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远离所述叠合面的一边连接,所述底筋13的两端暴露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2外。将所述底筋13的两端暴露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2外是为了使得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封闭箍筋、抗剪钢筋以及第一混凝土层,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具有一叠合面;/n所述第一封闭箍筋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封闭箍筋按照所述第一封闭箍筋所在的平面沿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n所述抗剪钢筋沿垂直于所述叠合面的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间隔中并部分暴露在所述叠合面外;/n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预制混凝土梁的延伸方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封闭箍筋、抗剪钢筋以及第一混凝土层,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具有一叠合面;
所述第一封闭箍筋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封闭箍筋按照所述第一封闭箍筋所在的平面沿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
所述抗剪钢筋沿垂直于所述叠合面的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间隔中并部分暴露在所述叠合面外;
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预制混凝土梁的延伸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筋,所述底筋穿过所述第一封闭箍筋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底筋与所述第一封闭箍筋远离所述叠合面的一边连接,所述底筋的两端暴露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筋数量为多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构造钢筋,所述构造钢筋穿过所述第一封闭箍筋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构造钢筋与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两个侧边连接,所述构造钢筋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两个侧边为与所述叠合面邻接的两条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剪钢筋的数量为多个。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楠卢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