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冲压成形的前防撞梁吸能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1723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6: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冲压成形的前防撞梁吸能盒,包括吸能盒本体,所述吸能盒本体包括“U”形上片体、“U”形下片体,所述“U”形上片体、“U”形下片体的折弯处均设置为弧形过渡角,所述吸能盒本体的上下端面前端均设置有凸出块,所述吸能盒本体的上下端面和水平方向侧面设置有多条与吸能盒本体轴线垂直的溃缩筋,所述溃缩筋由凸筋和凹筋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利用吸能盒本体侧面上下设多条与吸能盒本体轴线垂直的溃缩筋,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凹筋和凸筋更容易引导吸能盒本体由前段向后段依次稳定被压溃,同时压溃槽的设置使得汽车受到正碰或者侧碰时能够减轻碰撞对汽车造成的伤害,从而更好的满足碰撞要求。

A kind of energy absorbing box of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formed by cold stamp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冲压成形的前防撞梁吸能盒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冷冲压成形的前防撞梁吸能盒。
技术介绍
为提高轿车前部碰撞安全性,汽车一般都配备有前防撞梁,其主体由防撞横梁、吸能盒和安装板组成,当车辆发生高速碰撞时,吸能盒会发生明显的轴向渍缩变形,依靠变形吸收碰撞动能,降低车速,从而达到提升安全性的目的。然而现有的前防撞梁吸能盒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现有的前防撞梁吸能盒压渍结构相对简陋,不能达到较高的碰撞要求,其次,现有的前防撞梁吸能盒通常是等壁厚结构,当前防撞梁受到撞击时,无法起到渐进吸能的效果,不能够有效降低碰撞力对车辆的冲击,降低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前防撞梁吸能盒不能满足较佳的碰撞要求和吸能效果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冷冲压成形的前防撞梁吸能盒。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冲压成形的前防撞梁吸能盒,包括吸能盒本体,所述吸能盒本体包括“U”形上片体、“U”形下片体,所述“U”形上片体、“U”形下片体的折弯处均设置为弧形过渡角,所述吸能盒本体的上下端面前端均设置有凸出块,所述吸能盒本体的上下端面和水平方向侧面设置有多条与吸能盒本体轴线垂直的渍缩筋,所述渍缩筋由凸筋和凹筋组成,所述吸能盒本体至少一部分壁厚在碰撞方向上呈递增趋势,所述吸能盒本体的侧面设置有压溃槽。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吸能盒本体最小壁厚与最大壁厚的差值为0.4-0.8mm,所述吸能盒本体1的最小壁厚为1.2-1.6mm,最大壁厚为1.8-2.2mm。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吸能盒本体的上下端面均开设有工艺孔,所述工艺孔共有两组,每组两个,分别位于吸能盒本体的前后端端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吸能盒本体的侧面中心处水平线上且位于凸起面开设有线束过孔,所述线束过孔共有四组,每组两个。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凸筋为外凸圆弧形,所述凹筋为内凹圆弧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U”形上片体、“U”形下片体通过侧面端部的焊接面焊接为一个呈矩形筒状的吸能盒本体。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通过渍缩筋、压渍槽的设置,利用吸能盒本体侧面上下设多条与吸能盒本体轴线垂直的渍缩筋,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凹筋和凸筋更容易引导吸能盒本体由前段向后段依次稳定被压渍,同时压渍槽的设置使得汽车受到正碰或者侧碰时能够减轻碰撞对汽车造成的伤害,从而更好的满足碰撞要求。2、本技术中,通过吸能盒本体的壁厚在碰撞方向上呈递增趋势的设置,利用壁厚的变化,使得吸能盒本体在受到碰撞时可以起到渐进吸能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碰撞力对车辆的冲击,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冲压成形的前防撞梁吸能盒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冲压成形的前防撞梁吸能盒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冲压成形的前防撞梁吸能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吸能盒本体;2、工艺孔;3、压渍槽;4、焊接面;5、线束过孔;6、渍缩筋;101、“U”形上片体;102、“U”形下片体;601、凸筋;602、凹筋;7、弧形过渡角;8、凸出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冷冲压成形的前防撞梁吸能盒,包括吸能盒本体1,吸能盒本体1包括“U”形上片体101、“U”形下片体102,“U”形上片体101、“U”形下片体102的折弯处均设置为弧形过渡角7,使得吸能盒本体1的外观更加美观,吸能盒本体1的上下端面前端均设置有凸出块8,吸能盒本体1的上下端面和水平方向侧面设置有多条与吸能盒本体1轴线垂直的渍缩筋6,通过渍缩筋6的压渍减小碰撞造成的伤害,渍缩筋6由凸筋601和凹筋602组成,通过凸筋601和凹筋602使得碰撞的冲击力由吸能盒本体1的前段引导至吸能盒本体1的后段,实现依次压溃的效果,吸能盒本体1至少一部分壁厚在碰撞方向上呈递增趋势,能够将碰撞的应力通过壁厚变化起到渐进吸能的作用,吸能盒本体1的侧面设置有压渍槽3,配合渍缩筋6进行压渍。具体的,如图1所示,吸能盒本体1最小壁厚与最大壁厚的差值为0.4-0.8mm,吸能盒本体1的最小壁厚为1.2-1.6mm,最大壁厚为1.8-2.2mm,实现吸能盒本体1壁厚递增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吸能盒实现轻量化。具体的,如图1所示,吸能盒本体1的上下端面均开设有工艺孔2,工艺孔2共有两组,每组两个,分别位于吸能盒本体1的前后端端部,工艺孔2的直径为10,利用工艺孔2进行“U”形上片体101和“U”形下片体102焊接时的辅助定位。具体的,如图1所示,吸能盒本体1的侧面中心处水平线上且位于凸起面开设有线束过孔5,线束过孔5共有四组,每组两个,线束过孔5的直径为8,通过线束过孔5实现吸能盒本体1与汽车零部件的固定连接。具体的,如图3所示,凸筋601为外凸圆弧形,凹筋602为内凹圆弧形,有效降低碰撞力对车辆的冲击。具体的,如图3所示,“U”形上片体101、“U”形下片体102通过侧面端部的焊接面4焊接为一个呈筒状的吸能盒本体1,焊接面4的平面度为0.3,轮廓度为0.6,使得“U”形上片体101和“U”形下片体102的焊接较为美观且牢固。工作原理:使用时,将“U”形上片体101与“U”形下片体102进行卡合,并通过工艺孔2进行辅助定位,通过焊接面4进行焊接,将“U”形上片体101与“U”形下片体102焊接为一个呈筒状的吸能盒本体1,通过线束过孔5将吸能盒本体1与汽车的结构件进行安装连接,当汽车前防撞梁受到撞击时,吸能盒本体1侧面的凹筋602和凸筋601引导吸能盒本体1由前段向后段依次稳定被压渍,同时压渍槽3的设置使得汽车前防撞梁受到正碰或者侧碰时都能够减轻碰撞对汽车造成的伤害,从而更好的满足碰撞要求;吸能盒本体1的壁厚在碰撞方向上呈递增趋势,使得吸能盒本体1在受到碰撞时可以利用壁厚的变化起到渐进吸能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碰撞力对车辆的冲击,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冲压成形的前防撞梁吸能盒,包括吸能盒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本体(1)包括“U”形上片体(101)、“U”形下片体(102),所述“U”形上片体(101)、“U”形下片体(102)的折弯处均设置为弧形过渡角(7),所述吸能盒本体(1)的上下端面前端均设置有凸出块(8),所述吸能盒本体(1)的上下端面和水平方向侧面设置有多条与吸能盒本体(1)轴线垂直的渍缩筋(6),所述渍缩筋(6)由凸筋(601)和凹筋(602)组成,所述吸能盒本体(1)至少一部分壁厚在碰撞方向上呈递增趋势,所述吸能盒本体(1)的侧面设置有压渍槽(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冲压成形的前防撞梁吸能盒,包括吸能盒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本体(1)包括“U”形上片体(101)、“U”形下片体(102),所述“U”形上片体(101)、“U”形下片体(102)的折弯处均设置为弧形过渡角(7),所述吸能盒本体(1)的上下端面前端均设置有凸出块(8),所述吸能盒本体(1)的上下端面和水平方向侧面设置有多条与吸能盒本体(1)轴线垂直的渍缩筋(6),所述渍缩筋(6)由凸筋(601)和凹筋(602)组成,所述吸能盒本体(1)至少一部分壁厚在碰撞方向上呈递增趋势,所述吸能盒本体(1)的侧面设置有压渍槽(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冲压成形的前防撞梁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本体(1)最小壁厚与最大壁厚的差值为0.4-0.8mm,所述吸能盒本体(1)的最小壁厚为1.2-1.6mm,最大壁厚为1.8-2.2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坤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德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