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矫正的车辆平衡重,包括平衡重本体、挂钩槽和叉车尾架,所述平衡重本体侧壁对应叉车尾架下方位置处贯穿安装有矫正机构,所述平衡重本体侧壁对应叉车尾架下方位置处贯穿焊接有矫正盒,所述矫正盒一端嵌入安装有螺母,所述螺母内部通过螺纹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另一端安装有楔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转动螺杆,使得螺杆在螺母作用下推动楔子向平衡重内部移动,通过楔子的倾斜面逐步的抵住叉车尾架,使得叉车尾架在弯曲后,楔子抵住叉车尾架丢包进行矫正,使得叉车尾架始终稳定的插入到挂钩槽内部,不需要将平衡重拆卸检修,达到快速矫正的目的。
A kind of vehicle balance weight easy to rectif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矫正的车辆平衡重
本技术涉及平衡重
,具体为一种便于矫正的车辆平衡重。
技术介绍
平衡重是叉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叉车起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散热性能也有帮助,目前现在许多厂家把平衡重后端开有一个散热槽口,并在平衡重内壁顶部开设挂钩槽,由叉车尾架插入到挂钩槽内,完成平衡重的初步安装;但是现有的平衡重在长期使用后,叉车尾架容易出现弯曲,进而造成平衡重安装不稳定的情况,现有的平衡重没有相应的矫正功能,需要使用其他装置将平衡重吊起,进行检修才能矫正,其矫正步骤繁琐,耗时较长,所以人们急需一种便于矫正的车辆平衡重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矫正的车辆平衡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有的平衡重在长期使用后,叉车尾架容易出现弯曲,进而造成平衡重安装不稳定的情况,现有的平衡重没有相应的矫正功能,需要使用其他装置将平衡重吊起,进行检修才能矫正,其矫正步骤繁琐,耗时较长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矫正的车辆平衡重,包括平衡重本体,所述平衡重本体内部顶端开设有若干挂钩槽,所述挂钩槽内部插接有叉车尾架,所述平衡重本体侧壁对应叉车尾架下方位置处贯穿安装有矫正机构,所述矫正机构包括矫正盒、螺母、螺杆、连接块、通孔、助力杆、橡胶套、轴承和楔子;所述平衡重本体侧壁对应叉车尾架下方位置处贯穿焊接有矫正盒,所述矫正盒一端嵌入安装有螺母,所述螺母内部通过螺纹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一端焊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顶端中部贯穿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部穿插安装有助力杆,所述助力杆两端均套接有橡胶套;所述螺杆另一端安装有楔子,所述楔子一端面嵌入安装有轴承,所述螺杆插入于轴承内部与楔子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通孔内直径与助力杆外直径相契合,所述助力杆两端部和橡胶套内壁均开设有防滑纹。优选的,所述平衡重本体内壁顶端对应挂钩槽一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壁胶接有斜块,所述安装槽与挂钩槽之间开设有卡口,所述平衡重本体内壁顶端对应挂钩槽一侧位置处焊接有第一挡板,所述平衡重本体内壁顶端对应挂钩槽另一侧位置处焊接有第二挡板。优选的,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均由固定部和引导部组成,所述第一挡板的固定部与第二挡板的固定部均与平衡重本体内壁焊接连接,所述第一挡板的引导部为倾斜直杆,所述第二挡板的引导部为弧形杆。优选的,所述平衡重本体前端开设有槽口,所述槽口内部安装有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固定框、安装框、纱网、摆动挡块和固定挡块;所述槽口内部焊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底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内壁安装有纱网,所述固定框顶部一端面中心位置处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摆动挡块,所述固定框顶部另一端面中心位置处焊接有固定挡块。优选的,所述摆动挡块一端面与安装框一端面贴合,所述固定挡块一端面与安装框另一端面贴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1、转动螺杆,使得螺杆在螺母作用下推动楔子向平衡重内部移动,通过楔子的倾斜面逐步的抵住叉车尾架,使得叉车尾架在弯曲后,楔子抵住叉车尾架丢包进行矫正,使得叉车尾架始终稳定的插入到挂钩槽内部,不需要将平衡重拆卸检修,达到快速矫正的目的。2、通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就进行左右限位,使得叉车尾架能顺利导入到斜块处,使得叉车尾架沿着斜块由卡口进入到挂钩槽内部,进而实现叉车尾架快速定位并插入到挂钩槽的目的,使得平衡重安装更加准确快捷。3、通过纱网,减少散热过程中外界杂物进入到平衡重内部,通过将摆动挡块摆开后,便于安装框和纱网摆放水平,便于在纱网和安装框上放置物品,便于检修人员存放物品,或通过槽口内平衡重包覆的器材进行检修。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背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局部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矫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防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防护机构的剖视图;图中标号:1、平衡重本体;2、挂钩槽;3、叉车尾架;4、矫正机构;401、矫正盒;402、螺母;403、螺杆;404、连接块;405、通孔;406、助力杆;407、橡胶套;408、轴承;409、楔子;5、安装槽;6、斜块;7、卡口;8、第一挡板;9、第二挡板;10、槽口;11、防护机构;1101、固定框;1102、安装框;1103、纱网;1104、摆动挡块;1105、固定挡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矫正的车辆平衡重,包括平衡重本体1,平衡重本体1内部顶端开设有若干挂钩槽2,挂钩槽2内部插接有叉车尾架3,平衡重本体1侧壁对应叉车尾架3下方位置处贯穿安装有矫正机构4,矫正机构4包括矫正盒401、螺母402、螺杆403、连接块404、通孔405、助力杆406、橡胶套407、轴承408和楔子409;平衡重本体1侧壁对应叉车尾架3下方位置处贯穿焊接有矫正盒401,矫正盒401一端嵌入安装有螺母402,螺母402内部通过螺纹转动连接有螺杆403;螺杆403一端焊接有连接块404,连接块404顶端中部贯穿开设有通孔405,通孔405内部穿插安装有助力杆406,助力杆406两端均套接有橡胶套407,通孔405内直径与助力杆406外直径相契合,使得助力杆406能稳定沿着通孔405往复移动,助力杆406两端部和橡胶套407内壁均开设有防滑纹,增加助力杆406与橡胶套407之间的表面摩擦系数,使得橡胶套407能通过静摩擦力稳定的套入在助力杆406两端,保证橡胶套407的稳定;螺杆403另一端安装有楔子409,楔子409一端面嵌入安装有轴承408,螺杆403插入于轴承408内部与楔子409转动连接。平衡重本体1内壁顶端对应挂钩槽2一侧开设有安装槽5,安装槽5内壁胶接有斜块6,安装槽5与挂钩槽2之间开设有卡口7,平衡重本体1内壁顶端对应挂钩槽2一侧位置处焊接有第一挡板8,平衡重本体1内壁顶端对应挂钩槽2另一侧位置处焊接有第二挡板9。第一挡板8与第二挡板9均由固定部和引导部组成,第一挡板8的固定部与第二挡板9的固定部均与平衡重本体1内壁焊接连接,第一挡板8的引导部为倾斜直杆,第二挡板9的引导部为弧形杆,便于第一挡板8和第二挡板9能顺利将叉车尾架3移动至斜块6处,并沿着斜块6向卡口7处移动。平衡重本体1前端开设有槽口10,槽口10内部安装有防护机构11,防护机构11包括固定框1101、安装框1102、纱网1103、摆动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矫正的车辆平衡重,包括平衡重本体(1),所述平衡重本体(1)内部顶端开设有若干挂钩槽(2),所述挂钩槽(2)内部插接有叉车尾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重本体(1)侧壁对应叉车尾架(3)下方位置处贯穿安装有矫正机构(4),所述矫正机构(4)包括矫正盒(401)、螺母(402)、螺杆(403)、连接块(404)、通孔(405)、助力杆(406)、橡胶套(407)、轴承(408)和楔子(409);/n所述平衡重本体(1)侧壁对应叉车尾架(3)下方位置处贯穿焊接有矫正盒(401),所述矫正盒(401)一端嵌入安装有螺母(402),所述螺母(402)内部通过螺纹转动连接有螺杆(403);/n所述螺杆(403)一端焊接有连接块(404),所述连接块(404)顶端中部贯穿开设有通孔(405),所述通孔(405)内部穿插安装有助力杆(406),所述助力杆(406)两端均套接有橡胶套(407);/n所述螺杆(403)另一端安装有楔子(409),所述楔子(409)一端面嵌入安装有轴承(408),所述螺杆(403)插入于轴承(408)内部与楔子(409)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矫正的车辆平衡重,包括平衡重本体(1),所述平衡重本体(1)内部顶端开设有若干挂钩槽(2),所述挂钩槽(2)内部插接有叉车尾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重本体(1)侧壁对应叉车尾架(3)下方位置处贯穿安装有矫正机构(4),所述矫正机构(4)包括矫正盒(401)、螺母(402)、螺杆(403)、连接块(404)、通孔(405)、助力杆(406)、橡胶套(407)、轴承(408)和楔子(409);
所述平衡重本体(1)侧壁对应叉车尾架(3)下方位置处贯穿焊接有矫正盒(401),所述矫正盒(401)一端嵌入安装有螺母(402),所述螺母(402)内部通过螺纹转动连接有螺杆(403);
所述螺杆(403)一端焊接有连接块(404),所述连接块(404)顶端中部贯穿开设有通孔(405),所述通孔(405)内部穿插安装有助力杆(406),所述助力杆(406)两端均套接有橡胶套(407);
所述螺杆(403)另一端安装有楔子(409),所述楔子(409)一端面嵌入安装有轴承(408),所述螺杆(403)插入于轴承(408)内部与楔子(409)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矫正的车辆平衡重,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405)内直径与助力杆(406)外直径相契合,所述助力杆(406)两端部和橡胶套(407)内壁均开设有防滑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矫正的车辆平衡重,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重本体(1)内壁顶端对应挂钩槽(2)一侧开设有安装槽(5),所述安装槽(5)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友帮,
申请(专利权)人:三明市菲得美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