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保注塑全自动生产的模具二次顶出切浇口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对称的两侧端设有两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依次向上排列设有第一模盒和第二模盒,所述第二模盒上通过螺栓连接有连接板,所述第一模盒和第二模盒之间设有模仁,所述两支撑块之间设置有二次顶出装置,所述二次顶出装置的输出端贯穿第一模盒延伸至模仁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有产品胶位顶针,在开模时通过第一顶升板将其顶出,使得产品胶位顶针上的刮胶头剪切浇口,在顶出后通过流道顶针将其产品顶出,实现产品与流道浇口自动分离的全自动生产,节省人工剪切的工序流程,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等问题。
A kind of secondary ejection gate structure for automatic production of injection mo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确保注塑全自动生产的模具二次顶出切浇口结构
本技术涉及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确保注塑全自动生产的模具二次顶出切浇口结构。
技术介绍
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普通顶出方式在实际生产中产品成型后,产品和浇口无法分离,需人工剪切胶口,这样不但增加人工成本,而且人工剪切易产生不良品,采用潜浇口和点浇口进胶方式,虽然可以实现产品和浇口的自动分离,但对产品的进浇口位置和模具空间都有一定在要求,点浇口还存在浪费料头的问题,增加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确保注塑全自动生产的模具二次顶出切浇口结构,该装置通过各结构的合理布局及配合运作,无需人工剪切浇口,在顶出后可实现产品与流道浇口自动分离的全自动生产,节省人工剪切的工序流程,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确保注塑全自动生产的模具二次顶出切浇口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对称的两侧端设有两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依次向上排列设有第一模盒和第二模盒,所述第二模盒上通过螺栓连接有连接板,所述第一模盒和第二模盒之间设有模仁,所述两支撑块之间设置有二次顶出装置,所述二次顶出装置的输出端贯穿第一模盒延伸至模仁内,所述二次顶出装置包括第一顶升板和第二顶升板,所述第二顶升板位于第一顶升板的上方,所述第一顶升板上设有多个产品胶位顶针和多个流道顶针,所述产品胶位顶针和流道顶针贯穿第二顶升板和第一模盒延伸至模仁内,且产品胶位顶针的顶端设有刮胶头,所述与产品胶位顶针的顶端处于同一水平面。通过产品胶位顶针和流道顶针的配合,在顶出后可实现产品与流道浇口自动分离的全自动生产,节省人工剪切的工序流程,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等问题。进一步的,所述模仁包括上模仁和下模仁,所述上模仁盖设在下模仁上中间形成一塑模空腔,所述下模仁在位于塑模空腔的位置开设有多个导向孔,所述产品胶位顶针和流道顶针分别位于导向孔内,所述刮胶头与下模仁的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导向孔的设置使产品胶位顶针和流道顶针在顶出时不会偏离轨迹,确保其顶出位置精准,而且都处于同一水平面,使得能够稳定的下模仁底部顶出。更进一步的,所述下模仁上设有与刮胶头相匹配的放置槽,所述下模仁在刮胶头对应一侧端设有导流道,所述导流道与塑模空腔相连接通。放置槽的设置使其在成模的时候,刮胶头能够稳定位于下模仁内,导流道起到一定的引流作用。进一步的,所述刮胶头的顶端为弧形,且弧形的画面向下凹陷形成两凹槽,所述刮胶头顶端的一侧端向内凹陷设有一阻挡槽,且阻挡槽位于两凹槽之间。刮胶头形状的设定使其在剪切浇口能够更加的顺畅,且还能顺便清理模具的侧壁。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顶升板和第二顶升板上嵌设有多个导向柱,所述第一顶升板底端在位于流道顶针对应的位置开设顶升延时槽,所述顶升延时槽的端口大于流道顶针的底端面积。该顶升延时槽的设定,使其流道顶针能够在产品胶位顶针完成剪切浇口完成后,再将其产品顶出。进一步的,所述多个产品胶位顶针分为十六组,且每组有两根产品胶位顶针,所述该两根产品胶位顶针与对应的刮胶头相连接。多根产品胶位顶针的设置,能够实现同一时间多个浇口同时切断,且两根产品胶位顶针为一组增加其稳定性和坚韧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盒和第二模盒上贯穿设有多根导向支杆,且导向支杆的数量为四根,四个所述导向支杆分别对应位于第一模盒和第二模盒的四个角上,所述导向支杆的底端与两支撑块对应连接。导向支杆的设定能固定好模具,且在开模时有一个引导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一注塑口,且注塑口上嵌设有一注塑头,所述注塑头的输出端贯穿第二模盒与模仁相连通。注塑口位置的设置,使其在注塑时能够利用一定的重力,使其材料稳定的流入模具中成型。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有产品胶位顶针,在开模时通过第一顶升板将其顶出,使得产品胶位顶针上的刮胶头剪切浇口,在顶出后通过流道顶针将其产品顶出,实现产品与流道浇口自动分离的全自动生产,节省人工剪切的工序流程,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等问题。2、本技术通过在第一顶升板上开设有顶升延时槽,使其在第一顶升板向上移动时,流道顶针会在顶升延时槽内移动,从而先推动产品胶位顶针向上移动完成剪切,到达一定位置时流道顶针就会移动到顶升延时槽从而跟随第一顶板向上移动顶出产品,从而实现一个延时顶出的作用,使其先剪切浇口再顶出产品,确保其产品的完成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确保注塑全自动生产的模具二次顶出切浇口结构的爆炸图;图2为实施例中一种确保注塑全自动生产的模具二次顶出切浇口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二次顶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中下模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中刮胶头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中第一顶升板和流道顶针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中一种确保注塑全自动生产的模具二次顶出切浇口结构的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2、支撑块,3、第一模盒,4、第二模盒,5、连接板,501、注塑口,502、注塑头,601、上模仁,602、下模仁,6021、导流道,6022、放置槽,6023、导向孔,603、塑模空腔,7、二次顶出装置,701、第一顶升板,7011、顶升延时槽,702、第二顶升板,703、产品胶位顶针,704、刮胶头,7041、凹槽,7042、阻挡槽,705、流道顶针,706、导向柱,8、导向支杆。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图7,本实施例一种确保注塑全自动生产的模具二次顶出切浇口结构,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对称的两侧端设有两支撑块2,所述支撑块2依次向上排列设有第一模盒3和第二模盒4,所述第二模盒4上通过螺栓连接有连接板5,所述第一模盒3和第二模盒4之间设有模仁,所述连接板5中间位置开设有注塑口501,且注塑口501内嵌设有一注塑头502,且注塑头502的输出端向下延伸贯穿第二模盒4与模仁相连通。所述两支撑块2之间设置有二次顶出装置7,所述二次顶出装置7的输出端贯穿第一模盒3延伸至模仁内,所述二次顶出装置7包括第一顶升板701和第二顶升板702,所述第二顶升板702位于第一顶升板701的上方,且第二顶升板702的下表面面与第一顶升板701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一顶升板701上嵌设有多个产品胶位顶针703和十一个流道顶针705,所述产品胶位顶针703和流道顶针705向上延伸贯穿第二顶升板702和第一模盒3延伸至模仁内,且产品胶位顶针703的顶端设有刮胶头704,所述刮胶头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确保注塑全自动生产的模具二次顶出切浇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对称的两侧端设有两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依次向上排列设有第一模盒和第二模盒,所述第二模盒上通过螺栓连接有连接板,所述第一模盒和第二模盒之间设有模仁,所述两支撑块之间设置有二次顶出装置,所述二次顶出装置的输出端贯穿第一模盒延伸至模仁内,所述二次顶出装置包括第一顶升板和第二顶升板,所述第二顶升板位于第一顶升板的上方,所述第一顶升板上设有多个产品胶位顶针和多个流道顶针,所述产品胶位顶针和流道顶针贯穿第二顶升板和第一模盒延伸至模仁内,且产品胶位顶针的顶端设有刮胶头,所述流道顶针与产品胶位顶针的顶端处于同一水平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确保注塑全自动生产的模具二次顶出切浇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对称的两侧端设有两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依次向上排列设有第一模盒和第二模盒,所述第二模盒上通过螺栓连接有连接板,所述第一模盒和第二模盒之间设有模仁,所述两支撑块之间设置有二次顶出装置,所述二次顶出装置的输出端贯穿第一模盒延伸至模仁内,所述二次顶出装置包括第一顶升板和第二顶升板,所述第二顶升板位于第一顶升板的上方,所述第一顶升板上设有多个产品胶位顶针和多个流道顶针,所述产品胶位顶针和流道顶针贯穿第二顶升板和第一模盒延伸至模仁内,且产品胶位顶针的顶端设有刮胶头,所述流道顶针与产品胶位顶针的顶端处于同一水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确保注塑全自动生产的模具二次顶出切浇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仁包括上模仁和下模仁,所述上模仁盖设在下模仁上中间形成一塑模空腔,所述下模仁在位于塑模空腔的位置开设有多个导向孔,所述产品胶位顶针和流道顶针分别位于导向孔内,所述刮胶头与下模仁的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确保注塑全自动生产的模具二次顶出切浇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仁上设有与刮胶头相匹配的放置槽,所述下模仁在刮胶头对应一侧端设有导流道,所述导流道与塑模空腔相连接通。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斌华,林嘉辉,梁晓斌,詹仕烽,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新倍鑫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