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加工方法及空调,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连通有多个换热扁管,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内设置有用于导流冷媒流入各个换热扁管的导流板,导流板呈弧面状且冷媒的流向朝向导流板的凹面,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内冷媒直接流通的同一段内的各个导流板的半径沿着冷媒的流向依次增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在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内设置导流板,而且在将导流板的半径设计为沿着冷媒的流向依次增大。使得冷媒在流入同一批换热扁管内时被分配地更加均匀。弧面状的导流板使得冷媒的流向被改变为渐变,而不是突变,压降变小。使得冷媒的流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通道换热器、加工方法及空调
本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加工方法及空调。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就是通道当量直径在10-1000μm的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的扁平管内有数条细微流道,在扁平管的两端与圆形集管相联。集管内设置隔板,将换热器流道分隔成数个流程。微通道换热器用于空气能热水器时,有着冷媒在微通道内流体分配不均匀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换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加工方法及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流体分配不均匀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连通有多个换热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置有用于导流冷媒流入各个所述换热扁管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呈弧面状且冷媒的流向朝向所述导流板的凹面,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内冷媒直接流通的同一段内的各个所述导流板的半径沿着冷媒的流向依次增大。进一步地,冷媒直接流通的同一段内的各个所述导流板的半径按照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依次增大。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增大的公差为2d/n,其中,d为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径,n为冷媒直接流通的同一段内的所述换热扁管或所述导流板的数量。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分为冷媒直接流通的多段,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上相邻两段分隔冷媒的流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内相正对的两段通过所述换热扁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相邻的两段所连通的换热扁管内的冷媒流向相反。进一步地,所述换热扁管内设置有用于扰动冷媒流动的粗糙元。进一步地,所述粗糙元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换热扁管内壁的凸起。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的端部还设置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盘呈弧面状且其弧度与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弧度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上开设有用于将所述导流板和所述换热扁管装入的安装口,所述导流板和所述换热扁管装入后封住所述安装口。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口包括用于装入所述导流板的第一通孔以及用于装入所述换热扁管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连通后呈T形。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微通道换热器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的表面开设安装口;提供多个所述换热扁管;将所述导流板固定在固定盘上;将所述导流板通过第一通孔装入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将所述固定盘贴合在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上;将所述换热扁管通过所述第二通孔装入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内;将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密封。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包括上述微通道换热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在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内设置弧面状的导流板,而且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内冷媒直接流通的同一段内,将导流板的半径设计为沿着冷媒的流向依次增大。使得冷媒在流入同一批换热扁管内时被分配地更加均匀。另外,冷媒在流入换热扁管时被导流板改变流动的方向,弧面状的导流板使得冷媒的流向被逐渐、平滑的改变,而不是发生突变,压降变得较小。使得冷媒的流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部分结构未示出;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部分结构未示出;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粗糙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流板和固定盘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安装口的结构示意图,部分结构未示出。其中,图中各附图主要标记:1、第一集流管;2、第二集流管;3、换热扁管;4、导流板;5、粗糙元;51、凸起;6、固定盘;7、安装口;71、第一通孔;72、第二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3,现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进行说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两个集流管,以下为了区分,称为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在此,以第一集流管1为冷媒最初流入的那个集流管。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沿着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二者之间连通有多个换热扁管3,第一集流管1和/或所述第二集流管2内设置有导流板4,导流板4用于导流冷媒流入换热扁管3内,导流板4呈弧面状,冷媒的流向朝向导流板4的凹面。第一集流管1或者第二集流管2内设置导流板4尺寸的规律相同,这里以第一集流管1为例,第一集流管1内,冷媒直接流通的同一段内的各个导流板4的半径沿着冷媒的流向依次增大,因此,导流板4的尺寸变大势必会使得某一导流板4的顶部接触第一集流管1的内壁,冷媒经第一批换热扁管3导向流入第二集流管2。冷媒进入第二集流管2后,第二集流管2上也安装有将冷媒引流至第二批换热扁管3中的导流板4,第二批换热扁管3将冷媒从第二集流管2引流至第一集流管1中的下一段,依次循环,每一批换热扁管3的数量可以是变化的,根据冷媒流动中的变化、实际情况的需要设计。也就是说,冷媒流动的路线是第一集流管1→第一批换热扁管3→第二集流管2→第二批换热扁管3→第一集流管1……冷媒流入第一集流管1内后,在冷媒流通的同一段内,越靠近第一集流管1前端的换热扁管3,冷媒越是优先流入,因此,将导流板4按照上述规律设计,使得冷媒在流向换热扁管3时流量分配地更加均匀。另外,冷媒在从第一集流管1流入换热扁管3,或者从第二集流管2流向换热扁管3时发生冷媒流向的改变,将导流板4设计成弧面状,导流板4弧面的圆心角优选为60~90º使得冷媒在发生流向改变时均匀变化,极大地降低了冷媒流动的压降,提高了流动的质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内设置弧面状的导流板4,而且在第一集流管1或第二集流管2内冷媒直接流通的同一段内,将导流板4的半径设计为沿着冷媒的流向依次增大。使得冷媒在流入同一批换热扁管3内时被分配地更加均匀。另外,冷媒在流入换热扁管3时被导流板4改变流动的方向,弧面状的导流板4使得冷媒的流向被逐渐、平滑地改变,而不是发生突变,压降变得较小。使得冷媒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连通有多个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置有用于导流冷媒流入各个所述换热扁管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呈弧面状且冷媒的流向朝向所述导流板的凹面,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内冷媒直接流通的同一段内的各个所述导流板的半径沿着冷媒的流向依次增大。/n
【技术特征摘要】
1.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连通有多个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置有用于导流冷媒流入各个所述换热扁管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呈弧面状且冷媒的流向朝向所述导流板的凹面,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内冷媒直接流通的同一段内的各个所述导流板的半径沿着冷媒的流向依次增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冷媒直接流通的同一段内的各个所述导流板的半径按照等差数列依次增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增大的公差为2d/n,其中,d为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径,n为冷媒直接流通的同一段内的所述换热扁管或所述导流板的数量。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分为冷媒直接流通的多段,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上相邻两段分隔冷媒的流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内相正对的两段通过所述换热扁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相邻的两段所连通的换热扁管内的冷媒流向相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扁管内设置有用于扰动冷媒流动的粗糙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糙元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换热扁管内壁的凸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绵源,袁明征,白国建,史帆,刘志孝,闫克江,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