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285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4:5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涉及换热技术领域。本申请用于解决微通道换热器中不同微通道内冷媒热交换效率不相同的问题,同时本申请通过使扁管宽度方向上的扁管厚度沿风速方向逐渐变薄的方式,可以使上风侧的冷凝水更容易流向下风侧并排出。本申请所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扁管。其中,沿扁管的上风侧至下风侧方向,该扁管宽度方向上的扁管厚度逐渐变薄。本申请应用于换热器。

A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本申请涉及换热
,尤其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是现在空调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微通道换热器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更低的制冷剂充注量、更紧凑的结构、更低的成本以及更轻的重量等特点。但本申请中发现,由于微通道换热器中采用的扁管通常为扁平状,在扁管内,沿扁平面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微通道用于导流冷媒。这就可能导致不同微通道内的冷媒热交换效率不相同,进而影响微通道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用于解决微通道换热器中不同微通道内冷媒热交换效率不相同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扁管。其中,沿扁管的上风侧至下风侧方向,该扁管宽度方向上的扁管厚度逐渐变薄。本申请实施例中,考虑到在微通道换热器工作时,扁管的上风侧的风速大、并且空气温度与扁管的温差大因此换热能力强,扁管下风侧风速小、空气温度与扁管的温差也相对较小因此换热能力差。这就可能导致扁管中上风侧的微通道内的冷媒已经过热,而下风侧的微通道内的冷媒还未充分换热呈现为两态相。从而导致整个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不均匀,影响换热效率。进而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中,通过沿扁管的上风侧至下风侧方向,使扁管宽度方向上的扁管厚度逐渐变薄,以使得扁管内位于下风侧的微通道中的冷媒能够更快的进行热交换,有助于保持上风侧微通道内冷媒与下风侧微通道内冷媒的换热能力一致性,提高微通道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1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10中扁管11与第二集流管13连接处的剖面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扁管21的截面示意图之一;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扁管21的截面示意图之二;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扁管21的截面示意图之三;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扁管21的截面示意图之四;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20中,扁管21与第一翅片22、第二翅片23结合后的截面示意图之一;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翅片23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翅片22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20中,扁管21与第一翅片22、第二翅片23结合后的截面示意图之二;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20中,扁管21与第一翅片22、第二翅片23结合后的立体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20中,扁管21与第一翅片22、第二翅片23结合后的截面示意图之三;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20中,扁管21与第一翅片22、第二翅片23结合后的截面示意图之四。附图标记:10-微通道换热器;11-扁管;111-微通道;12-第一集流管;13-第二集流管;14-翅片;20-微通道换热器;21-扁管;211-微通道;211a-微通道;211b-微通道;211c-微通道;22-第一翅片;221-第一扁管槽;222-开窗;223-折起部;23-第二翅片;231-第二扁管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介绍本申请的专利技术构思:目前,由于微通道换热器具有换热速度快、成本低廉等特性,这使得微通道换热器在现在制冷行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发展方向。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1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微通道换热器10,主要包括:并排设置的多层扁管11(其中,各层扁管11的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管13连接)、设置在扁管11长度方向一端的第一集流管12、设置在扁管11长度方向另一端的第二集流管13以及设置相邻两层扁管之间的翅片14。在微通道换热器工作时,冷媒通过一侧的集流管(第一集流管12或者第二集流管13)流入扁管11,并在扁管11中进行换热,然后再从另一侧的集流管流出微通道换热器。如图2所示,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10中扁管11与第二集流管13连接处的剖面图。可以看出,扁管11的内部沿扁管宽度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流通冷媒的微通道111,通过将扁管11与第二集流管13相连,然后便可以通过第二集流管13将冷媒导入或导出扁管11中的微通道111中,完成冷媒的热交换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本申请发现,由于微通道换热器所采用的扁管具有较宽的宽度,因此就会出现扁管靠近上风侧的部分位置风速大、换热能力强,靠近下风侧的部分位置风速小、换热能力差。这就导致扁管上风侧内的微通道中冷媒已经过热,而下风侧内的微通道内冷媒还是两相态,换热能力不均,进而影响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实施例一: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20,该微通道换热器20包括扁管21。其中:如图3所示,沿扁管21的上风侧至下风侧方向,扁管21宽度方向上的扁管厚度逐渐变薄。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其中,扁管21上风侧的扁管厚度为S1,下风侧的扁管厚度为S2,其中S1>S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扁管21内沿扁管宽度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流通冷媒的微通道211(为保持附图清楚、整洁,图3中仅示例性的指出了三个微通道211a、211b、211c)。为了保证通过扁管21的冷媒能够充分换热并使各个微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包括扁管,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扁管的上风侧至下风侧方向,所述扁管宽度方向上的扁管厚度逐渐变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包括扁管,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扁管的上风侧至下风侧方向,所述扁管宽度方向上的扁管厚度逐渐变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内沿所述扁管宽度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流通冷媒的微通道;多个所述微通道的水力直径,沿所述扁管的上风侧至下风侧方向逐渐变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所述微通道的水力半径R,满足以下条件:
R=a-b×x
其中,R为目标微通道的水力半径,单位mm;x为所述目标微通道的几何中心与所述扁管上风侧端点之间的距离,单位mm;a∈(1.5mm,2.5mm),b∈(0,0.5);其中,所述目标微通道为多个所述微通道中的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扁管的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沿所述扁管的上风侧至下风侧方向,所述扁管的上表面的高度逐渐变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翅片;所述第一翅片上设有第一扁管槽;所述第一扁管槽与所述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永坤李丛来曹法立夏兴祥石丽华周敏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