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撞缓冲吸能装置,包括第一底板;防撞壁,平行且间隔设置于第一底板的一侧;支撑框架,包括间隔分布的至少两第一支撑杆,连接第一底板和防撞壁,至少两第一支撑杆、第一底板和防撞壁围合形成有容置空间;吸能箱,可拆卸连接于第一底板上,并容置于容置空间内;及束缚组件,相邻两第一支撑杆之间通过束缚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束缚组件将支撑框架中的第一支撑杆束缚住,即使第一支撑杆发生断裂,也可避免第一支撑杆的碎段飞出导致二次伤害,当需要符合具体工况和标准要求时,只需更换上符合该要求的吸能箱,从而解决了防撞缓冲装置针对不同工况和标准要求的设计周期长、存在支撑部件断裂导致其扎入车体或飞出风险的问题。
Anti collision buffer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撞缓冲吸能装置
本技术属于被动安全防护装置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防撞缓冲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轨道运输、公路运输等便捷、高效的运输及出行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安全防护问题也变得不容忽视。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事故,行驶中的车辆发生撞击时,作为高速运行的大质量体所携带的巨大动能会在瞬间以多种形式的能量耗散,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如何延长能量耗散时间,在短时间内将大量动能吸收,就成为被动安全防护必须攻克的难题。目前,为了提高被动安全防护性能,一般会在车辆上装载防撞缓冲装置。现有的防撞缓冲装置存在很多方面不足,比如:1、吸能箱体变形方向、顺序不可控、第一吸能块变形不稳定(易失稳失效);2、吸能效率低、满足不了多种工况(载重、速度、运输工具不同)撞击需求;3、零件加工安装工艺复杂;4、以支撑框架的杆件作为支撑部件,存在的变形断裂的危险,有潜在扎入车体或飞出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安全性低;5、由于车型、车体重量、运行速度、客户需求及相关标准等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防撞缓冲装置,其设计周期长,开发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撞缓冲吸能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解决防撞缓冲装置针对不同工况和标准要求的设计周期长、存在支撑部件断裂导致其扎入车体或飞出风险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撞缓冲吸能装置,包括:第一底板,用于连接被防护物;防撞壁,平行且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支撑框架,包括间隔分布的至少两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防撞壁连接,至少两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防撞壁围合形成有容置空间;吸能箱,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上,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以及束缚组件,相邻两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通过束缚组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四个所述第一支撑杆,四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板的四个角部连接,四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防撞壁的四个角部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杆具有弯折部;所述防撞缓冲吸能装置包括:两所述束缚组件,分别分布于所述吸能箱的相对两侧,所述束缚组件包括两绳索和至少六个凸耳,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相对两端部和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弯折部上分别设有至少一所述凸耳,所述绳索首尾相接,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所述凸耳和相邻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部上的所述凸耳。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架还包括:四个第二支撑杆,铰接形成两个X形支架,两个所述X形支架分别分布于所述吸能箱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同侧的两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弯折角朝向于同侧的所述X形支架。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防撞壁紧固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紧固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相对两端和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弯折部上分别设有通槽。可选地,所述支撑框架还包括:第三支撑杆或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防撞壁和所述X形支架相邻,并连接于两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箱内容置有至少两第一吸能块,至少两所述第一吸能块的压溃强度从所述防撞壁的一侧向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依序增大。可选地,相邻两所述第一吸能块的截面积相等、胞元形状相同以及胞元壁厚度从所述防撞壁的一侧向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依序增大。可选地,相邻两所述第一吸能块的截面积相等、胞元壁厚度相等、胞元形状相同以及胞元数量从所述防撞壁的一侧向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依序增多。进一步地,所述吸能壁包括: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第二吸能块,固定于所述第二底板上;以及第二蒙皮,包裹于所述第二吸能块的外侧,所述第二蒙皮的横截面轮廓呈等腰梯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板上开设有透气孔。本技术提供的防撞缓冲吸能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束缚组件与支撑框架配合以及可拆卸的吸能箱,通过束缚组件将支撑框架中的第一支撑杆束缚住,即使第一支撑杆发生断裂,也可避免第一支撑杆的碎段飞出导致二次伤害,当需要符合具体工况和标准要求时,只需更换上符合该要求的吸能箱即可,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防撞缓冲装置针对不同工况和标准要求的设计周期长、存在支撑部件断裂导致其扎入车体或飞出风险的技术问题,提升了防撞缓冲吸能装置的使用安全性,降低了防撞缓冲吸能装置的设计开发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撞缓冲吸能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撞缓冲吸能装置中支撑框架和束缚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撞缓冲吸能装置中吸能箱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防撞缓冲吸能装置中第一吸能块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防撞缓冲吸能装置中第一吸能块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撞缓冲吸能装置中防撞壁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撞缓冲吸能装置中第一底板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防撞缓冲吸能装置、10—第一底板、20—防撞壁、30—支撑框架、40—吸能箱、50—束缚组件、21—第二底板、22—第二吸能块、23—第二蒙皮、24—加强梁、31—第一支撑杆、32—第二支撑杆、33—连接件、34—加强件、35—第三支撑杆、41—第一蒙皮、42/42′—第一吸能块、51—绳索、52—凸耳、100—透气孔、310—弯折部、400—第一容置腔、420/420′—胞元、520—过孔、3100—通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防撞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底板,用于连接被防护物;/n防撞壁,平行且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n支撑框架,包括间隔分布的至少两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防撞壁连接,至少两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防撞壁围合形成有容置空间;/n吸能箱,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上,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以及/n束缚组件,相邻两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通过束缚组件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防撞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底板,用于连接被防护物;
防撞壁,平行且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
支撑框架,包括间隔分布的至少两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防撞壁连接,至少两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防撞壁围合形成有容置空间;
吸能箱,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上,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以及
束缚组件,相邻两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通过束缚组件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包括:
四个所述第一支撑杆,四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板的四个角部连接,四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防撞壁的四个角部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杆具有弯折部;
所述防撞缓冲吸能装置包括:
两所述束缚组件,分别分布于所述吸能箱的相对两侧,所述束缚组件包括两绳索和至少六个凸耳,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相对两端部和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弯折部上分别设有至少一所述凸耳,所述绳索首尾相接,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所述凸耳和相邻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部上的所述凸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还包括:
四个第二支撑杆,铰接形成两个X形支架,两个所述X形支架分别分布于所述吸能箱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同侧的两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弯折角朝向于同侧的所述X形支架。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一帆,刘晓刚,李松岩,周保君,于文泽,罗昌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