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撞缓冲吸能装置
本技术属于被动安全防护装置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防撞缓冲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轨道运输、公路运输等便捷、高效的运输及出行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安全防护问题也变得不容忽视。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事故,行驶中的车辆发生撞击时,作为高速运行的大质量体所携带的巨大动能会在瞬间以多种形式的能量耗散,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如何延长能量耗散时间,在短时间内将大量动能吸收,就成为被动安全防护必须攻克的难题。目前,为了提高被动安全防护性能,一般会在车辆上装载防撞缓冲装置。现有的防撞缓冲装置存在很多方面不足,比如:1、吸能箱体变形方向、顺序不可控、第一吸能块变形不稳定(易失稳失效);2、吸能效率低、满足不了多种工况(载重、速度、运输工具不同)撞击需求;3、零件加工安装工艺复杂;4、以支撑框架的杆件作为支撑部件,存在的变形断裂的危险,有潜在扎入车体或飞出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安全性低;5、由于车型、车体重量、 ...
【技术保护点】
1.防撞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底板,用于连接被防护物;/n防撞壁,平行且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n支撑框架,包括间隔分布的至少两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防撞壁连接,至少两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防撞壁围合形成有容置空间;/n吸能箱,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上,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以及/n束缚组件,相邻两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通过束缚组件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防撞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底板,用于连接被防护物;
防撞壁,平行且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
支撑框架,包括间隔分布的至少两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防撞壁连接,至少两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防撞壁围合形成有容置空间;
吸能箱,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上,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以及
束缚组件,相邻两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通过束缚组件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包括:
四个所述第一支撑杆,四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板的四个角部连接,四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防撞壁的四个角部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杆具有弯折部;
所述防撞缓冲吸能装置包括:
两所述束缚组件,分别分布于所述吸能箱的相对两侧,所述束缚组件包括两绳索和至少六个凸耳,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相对两端部和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弯折部上分别设有至少一所述凸耳,所述绳索首尾相接,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所述凸耳和相邻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部上的所述凸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还包括:
四个第二支撑杆,铰接形成两个X形支架,两个所述X形支架分别分布于所述吸能箱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同侧的两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弯折角朝向于同侧的所述X形支架。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一帆,刘晓刚,李松岩,周保君,于文泽,罗昌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