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障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6392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避障支架,包括骨架,骨架呈U型结构设置,U型结构的所述骨架的前端上设置有骨架前板,架前板上设置有防撞固定型材板,防撞固定型材板的前端上设置有防撞条,骨架的两侧底角处分别设置有左防撞壳腔体和右防撞壳腔体,左防撞壳腔体和右防撞壳腔体内分别设置有激光扫描器,左防撞壳腔体和右防撞壳腔体上分别设置有避障左保护盖和避障右保护盖,避障左保护盖和避障右保护盖通过螺钉固定在骨架上,骨架内设置有转接板支架,转接板支架上设置有转接板,转接板上设置有控制电路板,通过连接线与激光扫描器相电联,骨架的两顶端处设置有避障固定板,避障固定板的内侧边上设置有固定螺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避免车体在行进时的碰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避障支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支架,尤其涉及一种避障支架。
技术介绍
移动小车,在自动移动时,容易造成与障碍物的碰撞,从而导致移动小车受到损坏,虽然现在在移动小车上安装了感应传感器,但是也不能避免碰撞的可能。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避障支架,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避障支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避障支架,包括骨架,所述骨架呈U型结构设置,U型结构的所述骨架的前端上设置有骨架前板,并与其U型结构相匹配设置,围绕所述骨架前板上设置有防撞固定型材板,围绕所述防撞固定型材板的前端上设置有防撞条,U型结构的所述骨架的两侧底角处分别设置有左防撞壳腔体和右防撞壳腔体,所述左防撞壳腔体和右防撞壳腔体内分别设置有激光扫描器,所述激光扫描器伸出防撞壳腔体,且在左防撞壳腔体和右防撞壳腔体上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护激光扫描器的避障左保护盖和避障右保护盖,所述避障左保护盖和避障右保护盖通过螺钉固定在骨架上,所述骨架内设置有转接板支架,位于U型结构的底部设置,在所述转接板支架上设置有转接板,所述转接板上设置有控制电路板,通过连接线与激光扫描器相电联,所述骨架的两顶端处设置有避障固定板,所述避障固定板的内侧边上设置有固定螺孔。优选地,所述骨架内设置有加强筋,位于U型结构的前端设置。优选地,所述激光扫描器的型号为TM310。优选地,所述骨架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置有骨架顶板和骨架底板。优选地,所述激光扫描器的底部设置有避障绝缘板。优选地,所述避障绝缘板为电木板。优选地,U型结构的所述骨架的左右两顶端上分别设置有避障左后盖和避障右后盖。借由上述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通过激光扫描器能规避装置周围的障碍物,而防撞条最为最后一道防撞防线,避免车体发生碰撞,确保车体的安全。本技术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并且能有效的保障车体不受损伤。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二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激光扫描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避障支架,包括骨架,所述骨架呈U型结构设置,U型结构的所述骨架的前端上设置有骨架前板10,并与其U型结构相匹配设置,围绕所述骨架前板10上设置有防撞固定型材板4,围绕所述防撞固定型材板4的前端上设置有防撞条3,U型结构的所述骨架的两侧底角处分别设置有左防撞壳腔体11和右防撞壳腔体2,所述左防撞壳腔体11和右防撞壳腔体2内分别设置有激光扫描器16,所述激光扫描器16伸出防撞壳腔体,且在左防撞壳腔体11和右防撞壳腔体2上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护激光扫描器16的避障左保护盖6和避障右保护盖9,所述避障左保护盖6和避障右保护盖9通过螺钉5固定在骨架上,所述骨架内设置有转接板支架13,位于U型结构的底部设置,在所述转接板支架上设置有转接板12,所述转接板12上设置有控制电路板,通过连接线与激光扫描器16相电联,所述骨架的两顶端处设置有避障固定板15,所述避障固定板15的内侧边上设置有固定螺孔。本技术中所述骨架内设置有加强筋14,位于U型结构的前端设置。本技术中所述激光扫描器16的型号为TM310。本技术中所述骨架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置有骨架顶板7和骨架底板。本技术中所述激光扫描器16的底部设置有避障绝缘板17。本技术中所述避障绝缘板17为电木板。本技术中U型结构的所述骨架的左右两顶端上分别设置有避障左后盖1和避障右后盖8。上述的控制电路板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控制系统,控制电路板,通过控制避障激光的输入口来扫描前方的障碍物区域,当检测到有障碍物时,避障激光会把信号反馈给控制系统,从而达到避障的效果。1.避障左、右后盖:遮住安装孔,避免拆卸时,误拆卸,保护固定螺钉。2.防撞条:受压时会发生电信号,用做移动小车体前进的最后一道防线,避免车体发生碰撞。而防撞条是一种压敏开关,呈现为橡胶带状。当边缘被施以垂直压力致使防撞条内的导电体互相接触,从而导致电阻和电流改变,并由控制机件做进一步分析,产生相应的信号,并输出值控制电路板上的控制系统,当作用力消失时,缓冲层负责使其恢复原状。3.防撞条固定型材板:连接避障支架前板与防撞条。4.避障左、右保护盖:罩住TIM310,防止有物体落下砸到TIM310。5.骨架顶板:激光切割而成,决定支架的整体外形。6.骨架前板:加固顶板并支撑防撞条固定型材板。7.防撞壳腔体:TIM310的支撑支架,保护其底部。内留有空腔,拆掉左右保护盖后,可插入USB线,对TIM310进行配置。8.转接板:防撞条的线,以及TIM310的线,在转接板上转接,便于接线及排查问题。9.转接板支架:藏在骨架内,固定并二次保护转接板。10.避障固定板:焊接在骨架顶板,侧面有孔,通过螺钉,把整个支架固定在车体上。11.TIM310:远距离扫描,反馈后,使车体躲避障碍。12.避障绝缘板:避免金属对信号产生影响。13.加强筋:加固骨架,内涵U型孔,方便固定电线。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避障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所述骨架呈U型结构设置,U型结构的所述骨架的前端上设置有骨架前板(10),并与其U型结构相匹配设置,围绕所述骨架前板(10)上设置有防撞固定型材板(4),围绕所述防撞固定型材板(4)的前端上设置有防撞条(3),U型结构的所述骨架的两侧底角处分别设置有左防撞壳腔体(11)和右防撞壳腔体(2),所述左防撞壳腔体(11)和右防撞壳腔体(2)内分别设置有激光扫描器(16),所述激光扫描器(16)伸出防撞壳腔体,且在左防撞壳腔体(11)和右防撞壳腔体(2)上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护激光扫描器(16)的避障左保护盖(6)和避障右保护盖(9),所述避障左保护盖(6)和避障右保护盖(9)通过螺钉(5)固定在骨架上,所述骨架内设置有转接板支架(13),位于U型结构的底部设置,在所述转接板支架上设置有转接板(12),所述转接板(12)上设置有控制电路板,通过连接线与激光扫描器(16)相电联,所述骨架的两顶端处设置有避障固定板(15),所述避障固定板(15)的内侧边上设置有固定螺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障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所述骨架呈U型结构设置,U型结构的所述骨架的前端上设置有骨架前板(10),并与其U型结构相匹配设置,围绕所述骨架前板(10)上设置有防撞固定型材板(4),围绕所述防撞固定型材板(4)的前端上设置有防撞条(3),U型结构的所述骨架的两侧底角处分别设置有左防撞壳腔体(11)和右防撞壳腔体(2),所述左防撞壳腔体(11)和右防撞壳腔体(2)内分别设置有激光扫描器(16),所述激光扫描器(16)伸出防撞壳腔体,且在左防撞壳腔体(11)和右防撞壳腔体(2)上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护激光扫描器(16)的避障左保护盖(6)和避障右保护盖(9),所述避障左保护盖(6)和避障右保护盖(9)通过螺钉(5)固定在骨架上,所述骨架内设置有转接板支架(13),位于U型结构的底部设置,在所述转接板支架上设置有转接板(12),所述转接板(12)上设置有控制电路板,通过连接线与激光扫描器(16)相电联,所述骨架的两顶端处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宏涛韩迎程睿国王瑞李现管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坤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