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撞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115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6: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用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防撞梁,其包括防撞梁本体、摆锤支架;所述摆锤支架包括一体成型的贴合部和伸长部,所述贴合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防撞梁本体上,所述伸长部为所述摆锤支架安装在所述防撞梁本体上时悬空的部分,并固定连接于所述贴合部的下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防撞梁通过先将防撞梁本体安装在白车身上,再将摆锤支架安装在防撞梁本体上,避免了在安装防撞梁时安装工具与摆锤支架间的干涉,规避了通过增大防撞梁本体的截面尺寸来增加与摆锤碰撞接触面积所带来的重量和成本的上升,同时也规避了因焊接技术问题导致的摆锤支架材料选择的局限性。

A kind of anti-collision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撞梁
本技术涉及车用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防撞梁。
技术介绍
在汽车低速碰撞时,防撞梁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变形,吸收碰撞能量,从而防止车灯、后背门和散热器等其他车身件的损坏,能有效改善车辆的维修经济性。传统防撞梁一般由防撞梁本体总成与由吸能盒前连接板、吸能盒、吸能盒后背板依次焊接形成的吸能盒总成通过焊接或螺接组成。在一些底盘较高的车型中,例如SUV车型,由于防撞梁的高度比较高,在做摆锤试验中,摆锤下落后不能第一时间与防撞梁达到充分有效的物理接触,防撞梁与摆锤之间没有足够的重叠量,从而导致摆锤的侵入量过大,无法起到保护除塑料保险杠之外的其他车身零件的作用。因此,现有技术中在防撞梁本体焊接有摆锤支架,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目前,防撞梁本体总成由摆锤支架和防撞梁本体焊接而成,再与吸能盒总成通过焊接或螺接组装在一起,导致在汽车总装时,需使用工具沿吸能盒后背板法向的方向将防撞梁总成安装在白车身上,摆锤支架与工具产生干涉,导致防撞梁安装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撞梁,以解决在白车身上安装防撞梁时,安装工具与摆锤支架发生干涉,导致防撞梁安装困难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和摆锤支架;所述摆锤支架包括贴合部和伸长部,所述贴合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防撞梁本体上,所述伸长部为所述摆锤支架安装在所述防撞梁本体上时悬空的部分,并固定连接于所述贴合部的下端。优选地,所述贴合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卡定部,所述防撞梁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定部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优选地,所述贴合部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卡定部,所述防撞梁本体上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定部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槽。优选地,所述贴合部上设置有第一装配孔,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上设置有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与所述第二装配孔通过连接件连接。优选地,所述贴合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所述防撞梁本体为空心结构,包括间隔且相对设置的前板和后板,所述第一卡槽设置于所述前板上,所述第二卡槽设置于所述后板上;所述第一连接板贴合在所述前板上,所述第三连接板贴合在所述后板上,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卡定部包括卡定头部和卡身部分,所述卡定头部连接于所述卡身部分的上端或下端,所述卡身部分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卡定头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卡槽的开口边沿上。优选地,所述第二卡定部包括凸起部位和平面部位,所述凸起部位的一侧与所述平面部位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并抵接于所述第二卡槽的开口边沿上。优选地,所述摆锤支架有两个,并沿所述防撞梁本体长度方向上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伸长部上设置有凸台结构。优选地,所述防撞梁本体是由钢或铝合金制成,所述摆锤支架是由钢或铝合金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防撞梁的摆锤支架包括伸长部,防撞梁竖直位置上比较高的车型,在做摆锤碰撞试验时,摆锤最前端可以与摆锤支架的伸长部接触,并将冲击力传递给防撞梁本体,从而阻止摆锤继续侵入车身底部,避免了防撞梁竖直位置上比较高的车型在未安装摆锤支架时,因摆锤最前端无法接触到防撞梁,导致摆锤侵入车身的行程增大,进而导致车身外部的塑料件变形严重,也避免了通过增大防撞梁本体的截面尺寸来增加与摆锤碰撞接触面积所带来的重量和成本的上升;同时,通过先将防撞梁本体安装在白车身上,再将摆锤支架安装在防撞梁本体上,避免了在安装防撞梁时安装工具与摆锤支架间的干涉。这种设置方式使得防撞梁安装方便,同时规避了因焊接技术问题导致的摆锤支架材料选择的局限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本体和摆锤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摆锤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摆锤支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一端未设置摆锤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防撞梁本体;11-前板;111-第一卡槽;112-第二装配孔;12-后板;121-第二卡槽;2-摆锤支架;21-贴合部;211-第一卡定部;2111-卡定头部;2112-卡身部分;212-第一连接板;2121-第一装配孔;213-第二连接板;214-第三连接板;215-第二卡定部;2151-凸起部位;2152-平面部位;22-伸长部;221-凸台结构;3-螺栓;4-冲铆螺母;5-后背板;51-后背板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本技术中限定了一些方位词,在未作出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是指本技术提供的防撞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对于各个零件本身轮廓的内外。这些方位词是为了便于理解而采用的,因而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撞梁,避免了在安装防撞梁时,安装工具与摆锤支架间的干涉。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1和摆锤支架2;摆锤支架2包括贴合部21和伸长部22,贴合部21可拆卸地连接于防撞梁本体1上,伸长部22为摆锤支架2安装在防撞梁本体1上时悬空的部分。摆锤支架2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底盘比较高的车型,其防撞梁的高度也较高,在做摆锤碰撞试验时,摆锤最前端可以与摆锤支架2的伸长部接触,并将冲击力传递给防撞梁本体1,从而阻止摆锤继续侵入车身底部,避免了防撞梁比较高的车型在未安装摆锤支架时,因摆锤最前端无法接触到防撞梁,导致摆锤侵入车身的行程增大,进而导致车身外部的塑料件变形严重,增加摆锤支架,避免了通过增大防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本体(1)和摆锤支架(2);所述摆锤支架(2)包括贴合部(21)和伸长部(22),所述贴合部(21)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防撞梁本体(1)上,所述伸长部(22)为所述摆锤支架(2)安装在所述防撞梁本体(1)上时悬空的部分,并固定连接于所述贴合部(21)的下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本体(1)和摆锤支架(2);所述摆锤支架(2)包括贴合部(21)和伸长部(22),所述贴合部(21)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防撞梁本体(1)上,所述伸长部(22)为所述摆锤支架(2)安装在所述防撞梁本体(1)上时悬空的部分,并固定连接于所述贴合部(21)的下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部(2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卡定部(211),所述防撞梁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卡槽(111);所述第一卡定部(211)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11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部(2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卡定部(215),所述防撞梁本体(1)上设置有第二卡槽(121);所述第二卡定部(215)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槽(121)。


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部(21)上设置有第一装配孔(2121),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上设置有第二装配孔(112),所述第一装配孔(2121)与所述第二装配孔(112)通过连接件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部(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212)、第二连接板(213)、第三连接板(214);所述防撞梁本体(1)为空心结构,包括间隔且相对设置的前板(11)和后板(12),所述第一卡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泽林盛广华梅亮亮程刚
申请(专利权)人:顺普汽车零部件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